論核時代與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海權

林國炯
(退休聯合國裁軍事務首席政務官)


一、全球化進程和中國的海軍

1.中國傳統海權概念的革新與核時代的新海軍

中國自古以來對海權的概念比較淡薄,因此對海軍的建設缺乏重視,近代的中國海軍更是落後於世界諸列強,而遭受帝國主義強權的入侵和欺凌。中國歷代輕視海權的主要因素有:一、地緣政治;二、傳統政治體制;三、經濟社會制度;四、文化思想體系;五、科技的落後等原因。

一、中國的漢民族起源於東亞大陸的中原地區,歷代王朝的擴展也是以遼闊的平原山嶺為對象,容納其他民族逐漸強大。因此,中國的各個朝代的擴張有著廣大的陸地空間發展,北方有縱深的塞外和西伯利亞,南面有東南亞地區,西面更有廣闊的中亞細亞高原和亞歐大陸。在科技尚未發達和海洋知識缺乏的時代,把東面的海洋作為帝國擴張的極限。所以,中國歷來是以陸地發展為主的陸權國家,軍事方面以馳騁疆場的陸軍為主要兵種,近代發展的有限海空軍為輔。

二、中國歷代王朝建立起來的政治官僚體制,和士大夫及鄉紳的社會制度約束了知識分子的思想空間,阻礙了青少年開創冒險的精神。封建王朝的政治體系造成了循規蹈矩的鄉土順民意識,缺乏自由向外擴展的激情和衝動。即使歷朝革命或反叛征戰,最終也大都平息歸順,除了明末開始移民台灣外,鮮有漂洋過海他處移民者。只有近代海路開通以後,為開拓生計,東南亞地區才擁有大量的華僑移民。

三、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耕技術進步,水利系統先進,農業發達。所以數千年來農耕是中國經濟的主軸。農民占所有人口百分之九十的絕大多數,土地和農村是農民的生計依靠和歸屬。即使現代化的今天,中國農民人口仍然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陸地是中國經濟的根本,海洋僅處於副業的地位。農業化經濟的社會能夠自給自足,不需海外貿易的輔助,即使十九世紀近代歐美工業化以後,中國缺乏資本主義經濟,也不重視國際貿易和海事交通的事業發展。工業化的歐美列強卻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急先鋒,採納馬漢的海洋霸權論,掀起了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列強隨後雖然簽訂了華盛頓《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以及《倫敦海軍公約》,仍然阻擋不住諸霸權爭奪全球的海洋和經濟勢力範圍,入侵落後的亞非拉農牧業國家,引爆了世界大戰。

四、農業化經濟的中國,重視社會穩定與和諧。儒家的秩序穩定論符合中國的農業化社會,所以自漢朝以來的兩千年,中國是一個秩序井然以儒家思想體系為中心的社會。儒家倡導「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顯然重農輕商,並以工為「彫蟲小技」視之。中國近代工業化的落後以及國際貿易的不振與中國儒家思想有密切的關係。再者,儒家文化重視家族傳承,世代的宗族觀念,以及社團的集體主義。這些根深柢固的傳統習俗,抑制了世代青年背井離鄉開拓冒險的精神和激情,壓抑了歷朝海外開拓殖民地的意願以及國家擴大海權的興趣。

基於上述的因素,中國歷代王朝的君主對於海權的觀念和海軍的建設都不重視。即使攻城掠地的水師征戰也不過是在江河之上,例如著名的赤壁之戰。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帶領二萬七千軍隊七十艘巨型艦船,航行於東南亞、印度洋、阿拉伯半島、北非和東非海岸地區,進行外交互訪宣揚國威的任務。以當時中國的海軍實力,鄭和艦船所到之地可謂所向無敵,盡可開闢廣大的殖民地。可是,鄭和在二十八年的遠征中,除了宣揚國威之外,僅僅開闢了航海的通道和貿易的途徑,為日後華僑移民東南亞地區奠定基礎。之後歷朝也無人再步入鄭和航海遠征的後塵。明末倭寇入侵,朝廷也只注重沿海岸防衛,沒有出動艦隊出航剿滅或攻打日本。這和西方列強在工業化及新大陸發現後的海洋爭奪和殖民有根本性的差別。

清朝末年中國遭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海上入侵,簽訂了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朝野繼而掀起了洋務運動,包括興建強大海軍,近海防衛。可是清廷的政治腐敗和對海權的無知和漠視,使得一度振興的中國海軍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戰中覆滅,從此中國的海軍一蹶不振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新中國初期的海軍在國家經濟薄弱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海上封鎖的環境下難以振作,僅以有限的水面艦船和潛艇,鞏固海岸防衛。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原子彈研製試爆成功,為中國的國防力量提升了一個台階,進入了核時代的戰略防禦部署。從此中國的海軍發展,需要在核戰爭框架下以「戰略平衡理論」為指導原則,研發相應有效的先進戰略核潛艇和攻擊核潛艇,配合建立以陸(洲際彈道導彈)、海(戰略核潛艇)、空(戰略轟炸機)三位一體,具有「第二次打擊能力」(Second Strike Capability) 的「最大邊際效應核威懾能力」(Marginal Nuclear Deterrence)。核時代的中國海軍必須具備全球戰略思想的海權概念,面向世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五大洲的廣闊視野,應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各種挑戰,馳騁於藍色的海洋和極地,維護祖國的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

新中國海軍經過六十年的努力,如今已擁有一些先進的水面艦船,包括導彈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等,以及有限的戰略核潛艇、攻擊核潛艇和其他先進的常規潛艇。以全球戰略平衡的水準觀察,中國的海軍力量缺乏遠洋的航空母艦和大型的巡洋艦,與美國和俄羅斯的海軍力量在質和量方面相比仍然相去甚遠,有待大幅度的提升。海軍的力量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其中尤其反映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準。

2.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衝破了過去地區性的壁壘,使世界趨向全球化發展,國際貿易逐漸繁榮,國際交往隨著各個區域組織的成立以及聯合國體系的擴大日益頻繁。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關係,隨著科技的發達和信息技術的革命,全球化的進程更是日新月異,核時代國際間的關係呈現出利害相互依存,生死與共的全球化國際安全。

傳統的國家安全概念著重於政治和軍事方面,包括領土和主權的維護,社會的穩定,或列強勢力範圍的劃分等等。核時代的國家安全概念則和國際安全密切相連,尤其核戰爭爆發的後果將引發核冬天,直接關係到全人類的生死存亡,形成了所謂「共同安全」的概念。在這個前提之下,各國都必須在必要的時候就國家利益作出某些讓步,避免核戰爭的爆發,維護共同的國際安全。

全球化的國際安全和各國的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經濟全球化直接影響各國的進出口貿易、金融、貨幣、交通、能源、就業等等經濟安全,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浪潮就關係到各國的經濟發展。全球化的國際社會目前面臨國際毒品氾濫、海盜猖獗、小武器非法貿易、傳染病蔓延等問題,直接影響各國家的社會繁榮和治安。全球愛滋病(HIV/AIDS) 的蔓延關係到國際安全,特別是非洲地區的擴散,每年死亡二百萬以上,三千萬以上人口染上愛滋病病毒。許多非洲國家的人口平均有百分之十五患有愛滋病病毒,更由於國際間的擴散,人口有滅絕之憂,國家安全面臨危機。再者,全球暖化和氣候改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世界人口膨脹和老齡化、全球性的傳染病病毒和瘟疫等都是國際安全和國家安全相互依存所共同關切的課題。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面臨巨大挑戰。首先,就主權領土而言,中國內戰六十年仍未結束國家尚未統一,台灣的國際地位是中國外交面臨的難題,迫使中國領導人在國際會議和外交場合不斷地強調一個中國原則。美國霸權主義仍然橫行,目前雖然承諾一個中國原則,奉行三個中美聯合公報,而實際上推行其「與台灣關係法」的國內法,以台灣海峽的天險為屏障,不斷提供大量軍售,支持台灣的實際獨立現狀,作為圍堵中國第一島鏈的一枚棋子。其他國家則如法泡製,以美國馬首是瞻。目前兩岸關係固然趨向緩和而互動頻繁,但是關於主權的核心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祖國統一遙遙無期。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是我國國防安全的戰略要地和進出西太平洋地區的門戶。所以,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全面統一大業是當前中國海軍的主要任務。再者,近來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框架下,中國黃海、東海、南海的周邊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等都開始所謂的「海洋圈地」,爭奪島嶼,宣稱主權,劃定沿海大陸架和兩百海浬經濟專屬區。一時之間,中國的黃海、東海、南海、釣魚台列嶼、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都成為主權領土問題的焦點。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後,針對沿海國的需要和關切,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於1999年5月13日制定了供各國提交劃界方案參照使用的《科技指南》。十年後,2009年5月13日是該委員會接受各國提交海洋劃界個案的期限,根據各國提交的資料數據,委員會將做出技術性審定,決定是否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條款規定。在這十年期間,中國周邊國家的「海洋圈地運動」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根據中國國家海洋局發表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09》,黃海形勢穩中有憂,東海形勢突破與挑戰並存,南海形勢複雜多變。尤其南沙群島安全問題突出,島嶼爭端繼續,中國「島礁被侵佔、海域被瓜分、資源被掠奪」的狀況嚴重,具體的情況不容忽視。韓國不顧2006年中韓協議,搶先佔領蘇巖礁造成既成事實,作為中韓談判大陸架分界的依據。越南於近十年來加速對其在南沙群島所佔領島礁的實際控制,尤其是在大陸架劃界中具有效力的島嶼,例如於2004年至2005年相繼完成了南威島和長沙島的機場建設。在軍方的支持和護衛下,越南外交部、自然資源和環境部、科技部、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機構順利完成了兩次針對「劃界方案」相關地圖、數據、表格附錄及資料庫的建設,其中越南海軍的水道和地圖繪製部也參加該項目的工作。在美國暗中支持下,菲律賓教育部於1999年將黃巖島納入新版地圖,目前將其佔領的南沙八個島礁上建立兩個空軍基地、三個陸軍基地。近年來,菲律賓軍方完成了南沙至中沙海域的「衛星通信系統工程」。2009年3月10日,菲律賓總統不顧中國的反對,正式簽署《領海基線法》,將中國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和黃巖島劃入菲律賓的領土。馬來西亞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於2008年8月帶領80名記者登上南沙彈丸島,並在巡視馬駐軍後強調,「馬來西亞必須維護對燕子島的主權」。馬來西亞和越南就有爭議的12,800平方公里海域達成協議稱為「共同海域」,並同意合作開發南海大陸架。因此,2009年兩國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聯合劃界方案。總之,中國對於海域廣闊的南海疆域,由於海軍薄弱而鞭長莫及,一向採取謹慎的態度和低調的政策,恪守2002年與南海各國達成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力求維持現狀,承諾不使用武力,避免南海問題複雜化。然而,中國的「君子協定」心態和息事寧人的態度,不但沒有得到同等的回應,南海諸國反而得寸進尺,視中國軟弱可欺,藉美國撐腰之勢加緊在南海海域「跑馬圈地」,宣示主權。更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平台,把南海島嶼主權爭執國際化,將雙邊問題變為多邊議題,再以整個東盟和中國的關係綁架作為後盾,散佈「中國威脅論」為要挾,爭取有利的談判地位,使中國不得不以大局考慮,陷於兩難的情況,在將來外交談判作出不得已的妥協和退讓。就此,我認為領土主權不容妥協的原則與經濟和其他利益之間,在外交談判中必須要做出根本性的區別。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各項建設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準大大提高,生產總值每年平均以百分之十左右快速增長,外貿出口位於世界前茅,成為所謂「世界的工廠」,外匯存底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系。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了經濟安全的各種挑戰。目前中國的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有一半需要進口,原材料例如鐵砂、木材、有色金屬、鈾礦石、橡膠等等都需要從世界各地大量進口,中國的產品更需要出口。要保證進出口順暢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海上的交通安全成為國家經濟安全的焦點。所以,中國的新海軍就必須承擔起維護領土主權尤其是南海疆域以及保證航運安全的艱巨任務。

3.中國建造航空母艦刻不容緩

自清末中日甲午戰後,中國的海軍一蹶不振。二十世紀航空母艦時代,中國受經濟和技術所限,只能韜光養晦,無能為力。縱觀世界各大國,美、蘇(俄)、英、法、都有航空母艦,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獨中國沒有航母,和大國地位實在不相對稱。日前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就如此說,表示中國建造航母勢在必行。

當前美國擁有的航母在質與量方面世界第一,英、法、俄其次,甚至其他中小國家如印度、巴西、西班牙、阿根廷、印尼、泰國等都各自擁有航母。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最先進的航母每艘造價五十億美元,中國的經濟能力和科技水準已經能夠支持和發展航空母艦,國家安全的需要和全國人民的期待都在催生中國的航母。中國興建航空母艦刻不容緩。

航空母艦曾經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的主角,決定勝負的關鍵。然而進入核時代的國際政治,就戰略而言,航空母艦已經不是決定戰爭和實戰的主角,而是發揮戰略威懾作用的載體,尤其是針對無核武器的中小國家。航空母艦戰鬥群威懾對方能夠發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功效。然而,在核武器國家之間,任何軍事衝突或局部的戰爭,包括航母艦隊的覆滅,都可能升級至局部使用戰術核武器的層次乃至最終使用戰略核武器,爆發全面核戰爭,威脅全球的國際安全,甚至人類的生死存亡。所以,確切地說,航空母艦戰鬥群對無核武器國家而言主要是能夠發揮威懾的作用,其次是進行局部常規戰爭的主角。而對核武器國家之間的衝突,航空母艦的實戰效果就大幅減弱,甚至避免相互對抗的局面。作為一個核武器國家,處在當前的核時代,中國迫切需要航空母艦來實現維護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的任務,尤其是對主權領土和經濟安全的鞏固。雖然近來中國建造航母議論紛紛,但根據海軍司令吳勝利的證實,目前仍處在決策和論證的階段。

中國的航空母艦建造應該走先進的思路。我認為需要至少六艘十萬噸級大型核動力的先進航空母艦,分佈在三大洋地區,核動力和大型機載平台是我國發展航空母艦的方向。第一階段可以在三、五年內建造兩艘十萬噸相當利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先行部署並累積經驗,作為第二階段建造兩艘的基礎,十五年內最後完成兩艘最先進超大型的航母。作為中國特色航母在主要設計方面應該指出的是,最先建造的兩艘核動力航母。飛行甲板設計應該採取滑躍式起飛跑道為佳,可以減少蒸汽彈射的技術複雜性以及空間的佔有,從而加強艦載飛機和火炮的作戰能力。此外,航空母艦本身應該擁有強大的火炮系統和各型中遠程彈道和巡航導彈的自衛能力,其戰鬥力應相當於或甚至超越重型巡洋艦而能夠獨立作戰,如此航母戰鬥群中可以節省巡洋艦的護航。隨著十幾年後的科技進步,最後的幾艘航母設計可以根據先進技術的發展而更新換代。

二、青島海上閱兵體現中國特色的藍色海軍

一、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的海權概念

2009年4月23日中國海軍在青島舉行建軍六十週年海上閱兵操練儀式。有十四個國家派遣船艦參加海上閱兵,二十九個國家派遣海軍代表團參加檢閱。中國派出25艘包括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導彈快艇等船艦和31架飛機參加海上閱兵,其中令人矚目的是先進的「中華神盾」導彈驅逐艦「石家莊號」,以及長征6號和長征3號戰略和攻擊核潛艇。閱兵式第一階段為海上分列式,檢閱中國三大艦隊的25艘艦艇和31架飛機,第二階段為海上閱兵式,檢閱14個國家的21艘艦艇。這次中國海上閱兵標誌著傳統海權觀念的革新,中國海軍將來巡航在世界廣闊的四大海洋,深入五大洲地區維護祖國的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體現我國儒法結合恩威兼施的傳統,促進世界和平與國際安全。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青島的閱兵儀式上對各國代表團表示,不論現在還是將來,不論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搞軍事擴張和軍備競賽,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秉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一貫以「和為貴」的和平理念,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

所以,中國對海權和海軍的戰略定位,是秉承中華傳統儒家「和為貴」的文化和哲學思想。儒家的和諧哲學講求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天下和諧的締造。在國際關係方面,儒家提倡「王道」思想,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思想。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政策就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因此,中國特別強調「不稱霸」的一貫政策。在2005年聯合國慶祝六十週年時,中國提出了「和諧世界」的概念,促進世界和平和國際安全。所以,在促進「和諧世界」的框架下,這次的海上閱兵主題是「和諧海洋」,強調如今中國的海權概念,有別於過去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時代列強對海洋和勢力範圍的爭奪。同時向世界各國包括和中國有主權爭議的周邊國家,尤其南海海域諸國,傳達傳統的君子風格與友好和平的信息,透過多邊合作的國際活動體現「和平、和諧、合作」的形象,化解或沖淡國際間流行炒作的「中國威脅論」。

二、聯合國框架下的世界海權觀

胡錦濤在海上閱兵活動時進一步表示,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決定了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包括海軍在內的中國軍隊,永遠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海軍今後將本著更加開放、務實、合作的精神,積極參與國際海上安全合作,為實現和諧海洋這一崇高的理想目標而不懈努力。中國開展國際海上安全合作,將堅持遵循國際關係準則,堅持謀求共同安全和共同發展,堅持尊重沿海國的主權和權益,堅持共同應對海上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努力尋求基於和平的多種途徑和手段,維護海上安全。

聯合國是全世界最大和擁有普遍會員國家的國際組織,更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國際安全最大的力量,其作用日益加強更不可替代,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是穩定國際政治反對霸權主義的重要力量。廣闊的海洋是人類的共同資產和生活的平台,需要共同維護。所以中國主張在聯合國憲章的框架下,謀求共同安全和共同發展,避免使用武力,實現和諧的海洋。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和國際法的準則,尊重沿海國的主權和權益,尤其沿海國的大陸架和經濟專屬區,在互利共贏和平協作的原則下,共同開發海洋資源和利用海洋,從而避免近期出現的東海和南海地區「海洋圈地」和領土爭執。此外,在聯合國的框架下,協助國際維和行動,共同應對海上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例如聯合打擊海盜行為以及緝毒走私等活動。就此,中國支持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派遣軍艦參加索馬裡、亞丁灣地區掃蕩海盜的維和行動。

三、新世紀國際裁軍和戰略平衡格局下的中國藍色海軍

在新世紀霸權主義仍然橫行的現實強權國際政治體系下,各國很自然地竭力謀求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二十世紀核時代的來臨,催生了核武器國家之間戰略平衡格局的需要,竭力發展核威懾能力的手段。中國是人口眾多幅員廣闊的古老大國,百年來遭受列強帝國主義的欺凌和入侵,無可逃避地重登國際政治舞台,也很自然地邁向核武器國家的道路,周旋於大國強權政治。五○和六○年代,在美蘇的核威脅與核訛詐之下,中國被迫發展核武器。經過六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已經研發部署了陸基的洲際彈道導彈,尤其東風5A型、東風31和31A型,射程可達四大洋五大洲,以及少量有限的空中戰略轟炸機,和有效的海基戰略核潛艇,構成海陸空三位一體發揮最大邊際效應的戰略核威懾力量。目前中國的經濟能力和綜合國力仍然有限,和美國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避免軍備競賽的原則下,中國仍需要掌握戰略平衡的槓桿因素,實現讓對方意識到「難以承受的損失」毀滅性的核報復打擊能力。戰略核潛艇是隱蔽性強、破壞力廣,具有第二次打擊能力的核威懾力量。基於如此優越的特性,中國於五○年代就開始研發戰略核潛艇。由於技術複雜,人力物力有限,近六十年來的努力,如今中國擁有夏級(092)第一代戰略核潛艇數艘,配備12枚「巨浪1型」射程2,800公里的戰略彈道導彈,每枚導彈載有一枚當量20萬噸TNT爆炸力的核彈頭。近年來研發部署了第二代晉級(094)戰略核潛艇數艘,配備12至14枚「巨浪2型」戰略彈道導彈,根據西方報導,該導彈射程約8,000公里以上,載有單枚或多枚核彈頭。據估計其總體作戰能力相當於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此外,中國第二代商級(093)攻擊性核潛艇配備有射程1,000公里的潛射巡航導彈,可以攜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目前負有戰略平衡任務的中國戰略核潛艇雖然已經有很大的進展,在數量和質量方面仍然不足,需要進一步的努力發展。

中國的藍色海軍在水面艦船方面不足,需要相當數量先進的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譬如總數五十艘驅逐艦、五十艘護衛艦,以及數艘巡洋艦和其他的各型艦船。更需要即刻開始建造多艘大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形成強大的航母戰鬥群,走向藍色的海洋,尤其是具有領土主權爭議的南海海域。為維護祖國的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為世界的和平與國際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結 論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國際關係的交往密切,國際貿易的擴大發展,經濟的全球化,核時代的共同安全,中國傳統重農輕商,偏重陸權的固有觀念需要改變。重視海權,走向廣闊的藍色海洋。

在當前核時代與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需要發展強大的藍色海軍,在國際法的準則和聯合國的框架下,維護祖國的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促進世界和平和國際安全。為此,中國應該即刻擴大海軍軍備的建設,尤其建造多艘核動力先進的航空母艦,同時加強戰略核潛艇的力量,鞏固核武器國家之間的戰略平衡,避免核戰爭。在青島舉行的海上閱兵活動中,體現出中國政府對海權的新觀念,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的政策和追求和諧海洋的決心。

(二○○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