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國兩字」到新的「書同文」

讀馬總統《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

李壽林
(退休教師)


馬英九總統因「今年六月九日在一場華僑的拜會中,談到海外僑教使用正體字與簡化字之爭時,建議大陸對中文採取『識正書簡』的看法,引起社會上正反兩極熱烈的討論」,而於六月二十三日以「總統府新聞稿」方式發表《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長文說明,詳述其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關心中文發展的必要性,因鑒於大陸「廢簡」呼聲此起彼落,焉能不起而為中國的「正體字」請命,所以其亦為「正體」漢字申請「世界遺產」。另述簡體字與簡化字之辨,強調正體字的文化功能,更面向大陸說大陸應「識正書簡」,且重申台灣不需提倡簡化字,並呼籲兩岸文化交流,可從文字切入,建議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

筆者因緣於海峽兩岸的文字文化交流,曾有若干實際的經驗,對於海峽兩岸中國文字的有機統合,亦有一些個人看法,爰據馬總統文,略述一己若干感想。

一、「簡體字」不等於「簡化字」

何謂「簡化字」?簡言之,大陸所特別制定「規範化的簡體字」之謂也。北京於一九六四年三月七日由當時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及文化部與教育部聯合公佈「簡化字總表」,計「第一表」收單獨成立的簡化字350個,「第二表」收可以作為偏旁的簡化字132個,以及簡化的偏旁14個。「第三表」即由簡化的偏旁排列組合而成的簡化字1,753個。這些「簡化字」,舉凡筆劃、筆順,皆有嚴格的規定,絲毫不能苟且,也許大陸同胞可以說,這是我們的「正體字」。其後一九七五年五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又擬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而於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及《解放軍報》等報紙發表,次日《人民日報》開始試用,但不旋踵於一九七八年七月即由中共中宣部發出通知,停止試用,而於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四日由北京國務院發出《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正式宣佈廢除「二簡字」了。易言之,大陸推行簡化字,自始迄今約四十五年,所使用主要即僅此「一簡」的350加132再加14總共496個簡字,外加衍生的1,753個組合的簡字,後歷經微調,總共達2,288字而已。但中國文字數萬,常用者亦七千計,偉大的中華民族,非得自限於基本只是500個左右之「簡化字」,否則便不能繼續前進嗎?

何謂「簡體字」?謂自古以來流傳於民間有別於標準楷書(亦即「正字」)之異體、俗體字也。中國最遲於唐代即有石經以「規範」文字,其後北宋活字印刷普及,字模定式,標準楷書即不再改變,以迄中共之變造,其間中國安然使用此標準楷書者達千年以上之久。但民間使用文字,手寫圖快圖省,亦頗有一些簡體字流傳。及清末民初,積弱積窮的中國,幾乎文化經濟一切破產,民族自信心既不存,而有廢漢字行拼音,最少亦須簡化漢字之議層出不窮了。可以一述者,推行「簡體字」並非中共之專利,早在民國二十四年八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即選定在民間流傳的324個俗體字,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準備編入小學課本。此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因當時之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堅決反對而作罷。及國民政府退守台灣,民國四十一年蔣總統再提文字應做適度簡化,當年之教育部根據指示,立即組織以羅家倫為首的專家研究簡化漢字方案。幸此次文字改革,因立法委員胡秋原先生極力反對而作罷,蔣總統遂亦從此不再提簡化漢字。

二、海峽兩岸漢字學術交流

因國共內戰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睽隔對峙近四十年,兩岸既分別使用繁簡漢字,其於大陸,則於歷史與文化之傳承,必多妨礙;其於兩岸,則於「書同文,車同軌」以致中國於一統之義,亦大違背。筆者於一九九○年二月隨陳映真先生一行前往北京訪問,便對中共提出對簡體字之質疑,並在與當時新上任不久之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見面時,由江總書記以大陸最高領導人身份做出答覆。江總書記博貫中西,雅好古典,他對大陸實施的簡化字,是頗不以為然的,此由其多年題辭題字,所見率多傳統標準行書楷書,可以旁證。記得當時江總書記還打趣的說,「我寫我的名字,澤字就從來不寫簡筆。」

如是,我與台北學界龔鵬程、竺家寧、黃沛榮諸教授開啟了海峽兩岸首度漢字學術交流,我們先是在一九九○年夏天,前往北京「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後改名,今已併入大陸的教育部。)訪問,並與該會以「語應所」所長陳章太為首的學人及語言文字工作者進行了一整天的會談。與會的大陸學者,如周有光及周祖謨教授,兩老可謂皆大陸語文學界之泰山北斗,我亦第一次認識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王寧教授。對於繁簡漢字之爭議,雖非一次會談即能建立共識,但最少與會大陸代表,從不諱言使用中之「一簡」並不完善;我們也獲得保證,大陸是永遠不會走上廢漢字而改採拼音化的道路了。殊不知,大陸推行簡體字,無非是漢字拉丁化之過渡的。今是昨非,此憂慮如是已成多餘。

兩岸漢字交流之大門既開,為賡續前功,返回台灣後,我們可謂專為與大陸對談文字而籌組了「中華兩岸文化統合研究會」,並於此後多次前往大陸,與大陸文化及文字界進行交流探討。可以特別一提者,學會成立日,當時陸委會特任副主委馬英九還特地前來參加,表示支持,馬總統今在其長文之三「為正體字請命!」一節,開頭即說「我個人對正體漢字的理念與熱情,可謂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二十多年前接觸大陸工作時,就開始注意這個議題。」蓋即指此。

就我個人言,必須一提者,在與大陸共議文字之初,我即得胡先生秋原多方之護愛與指導,並因胡先生之介紹,認識了北京一位可敬的愛國老人袁曉園先生。袁先生原是國民政府時代著名的女外交家,其後返回大陸,見重於周恩來總理以下北京各界,她最膾炙人口的成就,即是幾乎以其全部晚年,在大陸提倡「識繁寫簡」。我在得胡先生與袁先生的支持下,我們學會於一九九一年夏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內,與袁先生合辦了「海峽兩岸漢字學術交流會」,會議由著名學者與政治家、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主持,與會大陸著名文字學家,除了袁曉園先生外,有中國社科院胡厚宣老先生、北大周祖謨老教授、北師大副校長許嘉璐教授、北大文字學名師裘錫圭教授、「北京語言學會」會長張志公老先生,及袁先生左右手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的李敏生先生等共數十人與會,可謂大陸語文界「精銳盡出」,真是濟濟多士,共聚一「堂」矣!事實上,因為袁先生,我也拜識了11日不幸同日去世、仰之彌高的季羨林與任繼愈兩位大師。

次年,我們學會再與北師大許嘉璐教授及王寧教授等合辦了一次漢字研討,我並經胡厚老介紹,認識了啟功老教授、張政烺老教授。隨後我們繼續與北工大仇春霖校長合辦一「同文同德、同語同心」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我有幸認識莫高窟敦煌研究院老院長常書鴻前輩、中國音樂學院吳祖強教授、錢玄同之子中國美術學院著名畫家錢君武教授、著名書法家北大哲學系楊辛教授、著名京劇演唱家梅蘭芳之子女梅葆玥、梅葆玖等,固一次豐盛的文化饗宴也。再後一年,則與北大哲學系黃楠森教授、陳志尚教授、楊適教授等亦有一次很成功的文化交流。經此數度交往,我們累積了豐碩的文化交流成果,充分瞭解大陸文字政策之緣由始末,對於中國文字之未來,亦已凝聚了若干共識。

可惜者,當時台灣已經陷在「皇民化」國賊李登輝的宰制顛覆下,彼為「去中國」而無所不用其極,此與我們致力中國文字之統合,是以追求中國之和平統一為根本宗旨的旨趣大相違背,更遑論李後陳水扁之猖狂囂亂,置台灣於倒懸矣,我輩促進兩岸交往之熱情,不得已而冷卻,豈足道哉!

無論如何,近二十年來,台灣學術及政治各界,仍不斷有人對大陸提出恢復「繁體字」之議;而大陸多年來學術或政治界,亦見不斷有人提出對簡體字之反省,馬總統文之「二、大陸『廢簡』呼聲此起彼落」,其要其概也。

三、「識正書簡」即「識繁寫簡」

袁曉園先生在大陸提倡「識繁寫簡」於先,馬總統則呼籲大陸「識正書簡」於後,「識正書簡」與「識繁寫簡」是二是一,但我個人則比較喜歡「識繁寫簡」之說。蓋繁、簡相對,優、劣或美、丑相對,則「正」只能與「歪」相對才是,將「正」與「簡」並列成詞,畢竟彆扭,此其一。

又,千年來中國以標準楷書為「正字」,「正字」只是形容,而非專稱,寓意標準,亦寓意規範,有「正式」之義。那麼,今天大陸實施「簡化字」,是經正式立法規範有嚴格標準的,正是「正體字」,則我們對大陸說,你們要「識正書簡」,試問這一切將從何說起?此其二。

再,我們台灣以使用傳統標準楷書為「正」,相對而言,即是指責大陸實施「簡化字」為不正,這對大陸畢竟是傷害,對大陸從我中國之極窮極弱中艱苦奮鬥發展所做出種種努力,也失之不諒,這不是兩岸良性互動應有之道,我是主張我們應「苟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的。此其三。況大陸同胞只熟悉「繁體字」之稱,則台灣何苦以「正體字」之名稱驕人邪?

馬總統或有鑒於此,因此說「正體字」一語並無任何貶抑意涵,卻又說,正統漢字,未曾增加筆畫,使用並不繁瑣,怎麼可以稱為帶有負面意涵的「繁體字」呢?真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了。馬總統可知即使減少筆劃的簡化字,大抵依然繁瑣的?

但我們當然贊成大陸應「識繁寫簡」,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大陸應實事求是的反省檢討、並以無比自信重新修訂文字政策才是。二○○一年台灣光復節期間,江澤民總書記在北京中南海會見王曉波教授一行,還唸唸於其未能看到中國文字之統合有良好進展為憾,曉波先生返台告我以此事,能不令人唏噓不已嗎?

附帶一提,胡先生秋原一次對我談及天下沒有任何兩人簽名字跡完全相同,所以銀行以簽名代印章,因而書寫應聽任個人之所好與所宜。如是,中國文字不必只「識繁寫簡」一途,亦可「識繁(楷)寫行」、「識繁(楷)寫草」。中華的華、波濤的濤、龍鳳的龍等等無數楷書,十數筆劃皆可行草一筆帶下,益見中國文字之趣之美,比寫簡體字還更稱心省事哩!

四、「關心中文發展,為『正體字』請命!」

此義正是我輩既往努力之重心也。大陸為與「簡化字」有所區別,則名傳統標準楷書為「繁體字」,蓋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則謂之宜,亦不必視「繁體字」為有負面意涵也。但大陸原始動機為文字拼音化,而以簡化漢字為過渡,所強行加諸優美文字之上的人為臆造,的確是遺患無窮的。漢字做為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載體,其價值永恆,乃棄而不顧,得非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乎?「愛無心」(愛)、「產不生」(產)、「廠空空」(廠)、「門開裂」(門)、「開關無門」(開關)、「親不見」(親)、「龜無腳」(龜)、「龍匕首」(龍)、 「燈白丁」(燈)……,簡過頭了吧?草書楷化,韋(韋)、車(車)、東(東)、頭(頭)、(金)、(食)、(言)……,復何理據之可尋?又有所謂一個「又」字走天下,雞(雞)、漢(漢)、歡(歡)、僅(僅)、權(權)、鳳(鳳)、鄧(鄧)、戲(戲)、樹(樹)、對(對)、轟(轟)等等,漢字尚何科學與藝術之可言?聖人的「聖」字簡成「聖」,聖人又土?斯文掃地矣!駿馬奔騰,「馬」有四條腿,被一筆勾消(馬)了。而我最「深惡痛絕」的,則莫過於把繁華錦繡、美麗如花,形容我偉大祖國的象形字中華之「華」,一簡簡成了一無文化內涵可尋,亦無藝術之美可言,徒然只是一個莫名其妙的符號「華」了。

今之大陸,國力日盛,自一九八四年即由北京語言學院開始對國際實施漢語水平考試(HSK),發展而於二○○六年成立「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並另發展對世界各國傳授教育漢語、漢字與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不三數年即已達將近五百所,廣佈全世界,估計目下世界各國學習漢語人口已達四千萬。試問北京,對世界如此的漢語熱,我們中國所能提供給世界的,就是上述這些非「正統」、不完善的簡化「符號」?忍令世界看中國竟然「一國兩字」?北京是以簡化字已取得強勢而沾沾自喜呢?還是以兩岸中國在世界為文字之歧異而出洋相為羞呢?

馬總統也正因有見於海外僑教陷於使用「正體字」與「簡化字」之爭,有感而發,因此建議大陸「識正書簡」,中國人是必須認真的面對並處理、解決文字之歧異與矛盾了。

五、大陸對「簡化字」之自我完善

大陸推行簡化字,於今已近半個世紀,以其應用之廣,與使用人口之眾,真難想像如果進行調整,將是何等浩大工程;再加運用時間之久,即使積非,都已成是,這便亦預示著完全恢復傳統「正體」漢字之想為不現實。但是,我們對中國文字有機生命力之強盛是有絕對信心的,我們也相信大陸對缺漏多有的現行簡化字,終必會有進行自我完善之一日。

四月九日,北京「中通社」及《新京報》等媒體發出新聞:「近來,有關恢復使用繁體字的意見引發了廣泛爭議。

中國社科院8日上午舉辦的第五次國學研究論壇對此進行了專題討論。權威專家透露,有關方面將對漢字規範進行新的調整,新規範漢字表將很快公佈。而新規範漢字將主要針對簡化字的問題展開。」

「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表示,恢復繁體字的代價太大,十億多人重學重寫,不易通行。

面對目前來勢迅猛的信息革命,進一步實現漢字的規範化、標準化才是當務之急。」「王寧透露,目前教育部將對漢字的規範進行新的調整,新規範漢字表已經進入相應的行政程序,將很快公佈。」「主要的改進是針對簡化字的一些問題。」

「王寧說,一是『同音替代』,比如『干犯、乾淨、幹部、主幹』,都是用同一個『干』,這過於簡單了,不利於理解。二是『符號替代』,像是鄧的又部,燈的丁部,澄的登部,在繁體字中都是登,簡化之後,反而成了三個字,這就使簡單問題複雜了,也不利於理解。三是『草書楷化』,一些簡化字是用草書代替了正楷,草書與楷書之間很多是不協調的。」「這些問題,要逐漸改正,這次新的《規範漢字表》作了一定的糾正,但還沒有大規模地改。」

另,「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董琨也認為,比較好的解決辦法是『識繁寫簡』。學生的課本應該使用簡體字印刷,課本後邊附上繁簡字體對照表,讓學生對兩種文字都能有所瞭解和掌握。」

此一消息之正式公佈,即使不是石破天驚,也是非比尋常了。一、北京已經正式「逐漸改正」簡化字了;二、北京也願開始推行「識繁寫簡」了。

王寧老師與董琨先生與我皆是多年舊識,他們能在中國文字之發展史上扮演積極角色,我內心有格外的歡喜。這,豈非大陸對馬總統所對大陸表達的善意,預先提出的美好答覆?

六、海峽兩岸應共同探討論證

「中通社」新聞又說:「關於港台與海外華人使用繁體字,與大陸交流存在障礙的問題,王寧說,台灣人認識簡體字很簡單。將來兩岸統一,可以一個字一個字看嘛,到底哪個字好。」則事實是台灣民間亦流行寫簡體字,台灣似乎無人說寫簡體字有何不好,且近年台灣銷售大陸簡體字圖書的書店林立,台灣能看懂「簡化字」的大學生已越來越多,但即使如此,台灣的學者或大學生,恐怕還是不會或不習慣寫「簡化字」的,因為,「簡體字」不完全是「簡化字」,「簡化字」甚多是與台灣流行的「簡體字」不同的。

因此,必欲等將來兩岸統一了,再逐一比對繁簡漢字,判其優劣,則真不好說,兩岸和平統一之積極條件,何時才能創造完成?中國文字之融和統一,將等到何時呢?則如何為是呢?

一、我們對北京開始進行制定新的規範漢字,充滿期待,並致美好祝願;二、我們認為兩岸更應該在制定新的規範漢字的基礎上,即日合作,共同探討論證,共同修訂,並期台灣接受,共同使用,以達中國人中國文字之統一。

台北「中央社」六月十日自北京發出新聞,「對於馬英九總統所提兩岸漢字逐步『識正書簡』,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范麗青今天表示,專家學者可探討論證。」「繁體字、簡體字都是漢字體系文字,都根植於中華文化傳統,都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如何使兩岸民眾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兩岸專家學者可以積極探討,充分論證。」

北京先有善意如此,其後「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七月十二日通過「共同建議」,「一、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兩岸使用的漢字屬於同一系統。客觀認識漢字在兩岸使用的歷史和現狀,求同存異,逐步縮小差異,達成更多共識,使兩岸民眾在學習和使用方面更為便利。鼓勵兩岸民間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

「支持兩岸學者就術語和專有名詞規範化、辭典編纂進行合作,推動異讀詞審音、電腦字形檔和詞庫、地名審音定字及繁、簡字體轉換軟體等方面的合作。」則更進一步對馬總統倡議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以更大的善意做出更多的具體呼應了。

但吾意只是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或僅如「共同建議」之所言,此仍未涉統一中華漢字之根本,仍然是不夠的。

所謂「齊一變而至於魯,魯一變而至於道」,王寧教授等不已在努力中了嗎?兩岸「共同建議」不亦已發出正面的訊號了嗎?

「中國人的事情,我們自己辦!」馬總統更應以促使大陸勇敢的調整、完善簡化字,期海峽兩岸共同解決「一國兩字」之歷史現象為己任才好。

七、對馬總統的嚴肅建議

馬總統對中國文字多方用心,對中國文字在兩岸及在國際運用之現況能通盤瞭解,以及為傳統優美漢字做出種種提倡與保護,甚至對大陸提出呼籲、暗示應修正文字政策等等,都可以看出其能站在整個中國的高度,面對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字與未來,付出恰如其身份的感情與做為。

我們當然希望大陸最好能完全恢復傳統漢字,但退一步想,簡體字或曰簡化字,當亦非完全不是,誠能兩岸共同探討論證,汰劣存優,以歸於是,台灣又有何理由不可以接受這一論證之結果呢?於是中國乃甚至全世界所有中文文書乃至電腦編碼之中文歸於一統,這將是何等驚天動地的大事了,中國之民族復興,兩岸之和平統一,都將在未來成為事實與可能了,真有無限的馨香禱祝了。

誠然「兩岸文化交流」應該「從文字切入」,我們對馬總統鄭重提出兩點建議:一、下令台灣立即組織學者,直接與大陸進行合作,共同探討論證,盡快改正缺陷多有的「簡化字」。二、經海峽兩岸共同探討論證後保留下來的若干合理簡化字,台灣應該完全接受並採用,務期中國兩岸文字率先統一,並普及推廣至全世界。我們對北京對大陸固充滿期待,對馬總統對台灣亦充滿期待也。

作者草擬此稿時,適收到北京摯友中國社科院的胡振宇兄寄贈新一期的《中國文化》季刊乙冊,此季刊是屬北京國務院文化部之下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與「中國文化研究所」所發行。振宇兄做為常務編輯與製作策畫,多年來將無限豐富美好的中國文化藝術,呈現在大陸內部與台、港及世界各地。而此份精美的刊物,內容全部都是以「繁體字」印行的。我們在台灣,展卷閱讀,內心尤感格外的親切與感動。從大陸內部的變化,從馬總統對文字文化的重視,乃甚至從一本大陸發行的刊物,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