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網路大公司Google今年3月22日宣佈,檢索業務撤出中國大陸,移轉至香港。這風波開始於1月12日Google總公司宣稱,使用者頻繁受到來自中國國內的駭客攻擊,又要求大陸政府取消檢索過濾。接下來,大陸政府和Google公司、美國政府有多次交手,3月22日局勢底定,但事情並沒有完,到4月19日,美國《紐約時報》報導,Google是2009年12月間受到以中國大陸為據點的電腦駭客竊取了電腦程式,包括數以百萬計用戶登入的密碼系統。不過,Google管理部門對此消息拒絕發表評論,僅重申公司先前的聲明指出,駭客並未取得任何用戶的電子郵件帳戶。
日媒稱這是中美「網路霸權戰爭」的開幕戰,意味等著看好戲。《讀賣新聞》兒童版也報導了Google撤出中國的事,講法偏袒Google,像是在灌輸日本小朋友關於中國的負面形象。
台灣媒體就此事也多所報導,只是多引用美方的消息。本文從日本媒體的資料去發覺背後的面向。
一、Google的網路霸權
當前中國大陸的網路人口已多達38,400萬,這裡有很龐大的市場和商機,各大電腦相關廠商都想進入分一杯羹。網路在大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於是又出現外國企業在生意之外,欲藉由網路施影響於大陸。
繼1月12日Google總公司的指稱,同月21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華府的一場演講,要中國徹底調查(網路攻擊),同時要求「沒有過濾、審查,讓網路資訊自由流通」,宣稱「美國企業對網路與資訊,是判斷經營的重要材料」(言下之意,這會左右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審查」;扯說2008年美國國防部一千台以上的軍事用電腦遭病毒感染和來自中國、俄國的攻擊;呼籲其他在中國的網路公司也拒絕檢查。擺出力挺Google的姿態。一時間,美國國會、輿論揚起批評中國的聲浪。
對來自美國民間、政府的攻勢,中國堅守立場,未表示放鬆規定、讓步,籲請Google遵守中國的法律。可是,也不希望演變成外交問題。剛離開外交部副部長職位等待新職的何亞非透過新華社說「Google事件不要和中美關係聯繫」。中美就算對峙,因雙方手裡握有什麼都沒亮出來,希拉蕊國務卿講的也不是具體的證據,而是抽像的理念。中國大陸外交部長楊潔篪說「支持資訊自由流通、言論自由。但是,任何國家都有各自沿襲的社會制度、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為了維護國家利益而管理網路」也是有道理的。因此,政府間的火氣漸漸緩和。
Google的執行長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是歐巴馬總統的支持者,美國科學技術諮詢委員之一;Google與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有密切的關係。1月29日和2月15日,中國大陸政府兩度和Google方面商議談判。Google表示要撤退的理由之一是遭到駭客攻擊,1月29日的協商,中方否認(策動駭客攻擊),而Google也提不出證據,該情報是從美國國安局取得的,日媒說「就算大陸公安、軍方參與此事,也不會蠢到被抓到尾巴」,繪聲繪影的影射大陸政府參與。不過,既已關起門來,坐上了談判桌,證據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還需要客氣、隱忍不講?其實就是沒確鑿的證據。迄今Google並沒有公佈受害的詳細情形,據說是大陸民運人士電子信箱帳戶,還有軟體設計程式的原始碼。
3月初,美國副國務卿史坦柏格悄悄走訪北京,雙方沒公佈會談內容(實際是就伊朗、核武安全、氣候暖化、人民幣匯率等的廣泛溝通),中方透露,就Google問題,史坦柏格理解中方的立場。之後,4月12、13日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參加了核武安全峰會。3月22日,Google以要求未獲回應,表明即使不在中國經營網路也好,好像很「悲壯」的撤出,獲得美歐日、大陸民運勢力不少讚揚、掌聲。而美國政府從當初的強硬,轉變成僅表示「失望」,認為Google是「自行撤退」,沒有了美國政府撐腰、作後盾,Google是無法和大陸對抗的。「故事」到這裡是一般人瞭解的情形,但另一面又是怎樣呢?
Google在2004股票上市的計畫書裡聲稱,要「不為惡」,員工工作規範也寫著「要銘記即使不為惡也能提高收益的準則」,一副本身品牌就是「好人」、是「正義這邊」的樣子。眾所周知,過去因為過大,微軟公司被認為是「壞蛋」,Google接連推出破壞微軟事業模範的產品、服務,近年頗擄獲消費者、同行其他公司的支持。但自認是「好人」,就一定「為善」嗎?
今年2月,Google面對網路攻擊,尋求跟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合作。《紐約時報》報導Google「請求情治機構合作」。自從「9‧11恐怖攻擊」之後,美國國安局就經常被批評,未經受命即駭進特定人士的電子信箱、網路裡查閱他人的履歷等私人資料。不光是《紐約時報》,一些專業資訊科技(IT)雜誌皆對此舉戒慎而有批評。
乍看之下,向網路反恐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國安局是智慧,也是基於「善意」的行動。然而,Google會不會向政治權力「回饋」本身累積的資料,天曉得?跟政治權力的情治(諜報)機構合作,會不會也代表著政治權力一方的「價值觀」、政治權力的「正義」?那麼,其自詡的思想、信念、言論自由、表現自由又在哪裡?
儘管Google現下靠著「形象」,在大陸以外地區甚有斬獲和好評,但它本身也在仿微軟那樣「巨型化」、「老大哥化」。老是以為自己在「正義這邊」的強勢作為,到頭來不無可能變成「偽善」。
換個角度來看,Google也在進行「網路霸權」。首先是廣告市場的霸權,2008年春天收購了網路廣告發送服務很出色的網路廣告工具供應商Double Click公司(可根據閱覽者屬性發適用、有針對性的廣告),今年在日本買下了DART(提供發展線上廣告刊登和管理技術給出版者)的營業權。2009年11月宣佈要收購iPhone廣告第一把交椅的Ad Mob公司,也就說,Google在以個人電腦為對象的網路廣告取得高佔有率,如果在手機的廣告市場也取得很高佔有率的話,很可能將擁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網路廣告市場。對廣告主來說,透過Google的架構送到全世界是最方便的。可是,就因為如此,Google接二連三的收購攻勢,惹來其他公司的批評。據說,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會好好審查Google收購Ad Mob的案子,現在尚不清楚會不會批准。
蘋果電腦的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Google宣稱『不為惡』是個鬧劇」。2009年夏天Google執行長施密特被請出蘋果電腦的董事職位,不可諱言,兩家公司結下了樑子、對立。感受到Google在網路廣告獲席捲優勢之「霸權主義」的,大概不止蘋果吧!
Google的另一霸權主義是,開發手機和個人電腦的OS(作業系統)。2008年推出手機Android,宣稱要開放Android行動平台,這對於原本對軟、硬體有選擇權的通訊公司來說,本身所守著的領域有被破壞的威脅。今年下半年Google預定投入個人電腦的Chrome OS,這可打破微軟獨佔個人電腦OS的情勢,對消費者、電腦廠商是多了一個選擇的「善行」,但微軟等公司質疑「不瞭解為何連OS都刻意要參一腳」,如果Google能成功的話,就是網路和電腦(作業系統)全由一家公司包攬,形成比今天微軟更強大的掌控者。
Google原創性的商品或服務很少,都是在網路廣告確立壓倒性的市占率之後,推動收購、開發產品,進軍其他公司的事業領域,打著「消費者便利性」的大纛,做著跟其「假想敵」微軟以前一樣的擴張動作。
無怪乎,這次Google在大陸的風波,其他美國資訊大企業都跟Google保持距離(也不聽希拉蕊的呼籲),如微軟就表示接受大陸的規定,3月11日美國第一大手機廠商摩托羅拉宣佈與微軟結盟,預定在大陸銷售的手機會有微軟網路搜尋書籤Bing。Google退,微軟進,搶佔Google留下的空間,回敬Google之前搗後路的蠶食。
至於Google對大陸規範網路的微詞,法律怎麼訂是一回事,若不服氣,有本事就說服對方,否則要進入中國營業,自然應該遵守當地國家、社會的法律,試問:美歐日那些以法治自豪的國家會允許不遵守其國法或是要求自國法打折扣的企業在其國內經營?
二、美國的網路霸權
電腦硬體、軟體、網路、病毒、駭客等整個電腦世界是美國人發明、建立起來的,美國是鼻祖,擁有電腦軟、硬體最尖端的技術和人才,既然是美國人創生的,對電腦世界的種種問題及技術一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他國家的電腦基礎知識皆學習自美國,網路資訊掌控、駭客、電腦病毒等還是美國最厲害。
但這幾年,美、日媒體「流行」說中國(或俄國)駭客攻擊(通常是日媒做美媒的傳聲筒)。記得2000年千禧年之前一度也盛傳,千禧年電腦會如何如何,千禧病毒怎樣怎樣,搞得人心惶惶,結果到時候是什麼也沒發生。美國及其軍事盟國2003年要出兵攻打伊拉克,也說伊拉克生產並擁有很多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然事後翻遍伊拉克全境,卻什麼也沒找到。
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研究所)教授春名干男為文說,美國國家情報總監(DNI)辦公室的國家反間諜部長(National Counterintelligence Executive)布瑞納(Joel F. Brenner)2009年4月3日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演講,舉例說了來自中國的網路攻擊:1.與中方談判交易的美國大企業,最後的讓步案被駭客竊取;2.美國資訊安全專家的個人筆記型電腦在北京遭「無線標識」入侵,順著其行動傳導,連在美國的伺服器也遭癱瘓:3.美國資訊安全企業僱用一組中國籍員工,和大陸政府有關聯的駭客即潛入其中;4.大陸情報機構的工作人員硬要在美國企業資訊部門裡的華裔美籍幹部當間諜。布瑞納還說,中國駭客侵入國防部、輸電網、航空管制系統、供水系統、金融網路;不過,中國應該不會癱瘓美國金融系統,因為中國在美國有巨額投資。
《紐約時報》報導達賴喇嘛辦公室遭網路攻擊。《華爾街日報》說開發下一代戰鬥機F35所使用的電腦2007~08年間好幾次遭駭客入侵,設計與電子防禦系統的資料(數據)被偷(以兆位元〔TB〕計),入侵者要的是設計數據、性能數值、電子系統等。
因此,當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向日本推銷F35是「好飛機」、可做航空自衛隊下一代的主力戰機時,日本竟當F35是「瑕疵品」,予以拒絕。
美國的網路防護真的這麼差嗎?事實上,前任小布希政府就很重視網路戰略。歐巴馬總統2009年2月指示國家安全會議在60天內重整網路戰略。5月29日宣佈要設置直屬總統的網路整合負責官員, 2009年12月22日任命小布希政府時代的安全顧問 Howard Schmidt出任該職。
歐巴馬總統曾在演講上,為了強調新網路時代的到來,親自介紹「Spyware」(監視使用者軟體)、「Malware」(充滿惡意的軟體)、「Botnet」(傳送發動網路攻擊命令訊息)這些網路犯罪的新辭彙。並指出過去兩年間美國國民受害損失80億美元,全球智慧財產權遭竊,單是2008年就達到一兆美元。
歐巴馬總統5月29日宣佈的還只是表面的對策。背地裡,數周之後歐巴馬就簽字要成立「網路司令部」,設置在有全球最大竊聽機關、國家安全局、陸軍司令部的美國陸軍基地米德堡(Fort Meade,馬里蘭州)裡面,由戰略指揮部指揮,首任司令官就是現任的國家安全局長Keith B. Alexander。
美軍根據前小布希政府的「國家網路安全構想」,網路戰不僅是防禦作戰,還要進行「攻擊」。此一新的「網路司令部」預定2010年10月成軍,這期間要培養250名網路戰士,設立網路演習場,進行實戰演習。
《紐約時報》透露,駐伊拉克美軍曾用駭客攻擊蓋達國際恐怖組織的電腦;前小布希政府承認,用電腦做過延滯伊朗核武發展的秘密工作。
原本中美關係到2009月11月美國歐巴總統訪問中國時,是越來越密切的,為何今年1月出現逆轉--美方不顧大陸反對,售台64億美元武器,又拿Google的事情,指責中國發動網路攻擊,……。有一說是,歐巴馬在上海與市民問答,中國管制網路,觀者很少,美國隱忍不計較;美國示意「G2」和中國一起解決世界問題,溫家寶婉拒;哥本哈根第15次氣候變動條約締約國會議、制裁伊朗等中國都未和美國合作。
不僅於此,還執意對美國的高科技企業、智庫、維護人權團體等接連進行網路攻擊。2009年9月,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布萊爾(Dennis Blair)公佈的「國家情報(資訊)戰略」,強調「在軍事力量、間諜活動這些傳統領域及網路活動等新領域挑戰美國利益的國家」,中國的威脅與伊朗、北韓、俄國並列。中國對此「國家情報(資訊)戰略」提出「該修改冷戰思維」的嚴重抗議。據2010年1月20日的保守派報紙《華盛頓時報》報導,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接受中國大陸的抗議,情報機構的情報搜集體制將中國下降到比伊朗、北韓低的「優先度2」。而日本政論家說中國「好像是在笑美國的關照」,續對美國展開大規模的網路攻擊。
美國網路安全企業i Defense「確認」這一連串的網路攻擊是「中國政府乃至其代理人所為」。《華盛頓郵報》報導,受到中國網路攻擊的,除了Google,還有yahoo(雅虎)、symantec(賽門鐵克)、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諾斯若普)、Dow Chemical Company(道氏化工)等34家企業,全都是中國技術較落後領域的戰略企業。於是,可能是美國情報機構建議,促美國政府對中國強硬。美國國會也審議支持開發突破中國防火牆技術的案子。美國是在攻擊?還是在防禦?
由美國軍事技術衍生出來的網路核心技術,全由美國執牛耳。例如:在世界13個地方的DNS(網域域名系統),其中有10個設置在美國(其他是日本、英國、瑞典),基本上,在網路上流通的資訊,美國幾乎全都能掌控。這其實是資訊霸權主義。
機構、企業甚至政府單位遭駭客攻擊、網路散佈病毒,本是司空見慣的事, 別說是Google了,美國白宮網站、韓國總統府青瓦台的網站,台灣的總統府網站也被駭客侵入過好幾次(其中一次還是建中學生所為),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個人惡作劇,有的是(政治)報復、經濟競爭。美國在全球盟國多,樹敵也多,想給美國好看的國家、機構、團體無法勝數,到底有什麼根據斷定是來自中國國內的攻擊而且有政府參與?又憑什麼咬定參加攻擊的駭客是政府裡的人?
三、中美多了一個戰場
各國都有駭客,駭客又有很多種,個人、私人團體乃至公家單位均有可能。再者,網路世界的攻防消息,有的是真實的、有的是虛擬的、謠傳的,非常複雜,究竟是誰在亂搞,不是那麼容易說清楚。倒是美國國家在搞情報(資訊)霸權、企業也在搞情報(資訊)霸權應該是比較明確的。
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不至於超越美國,若是對技術優於己方的對手頻頻發動網路攻擊,等於是在找麻煩,中國有必要這麼做?美國媒體三不五時就說一些中國網路攻擊的消息,說得比「受害」機構深入、詳細(關於Google被「駭」的「內情」,美國報紙媒體說得比Google本身還多!)但到底真相如何,卻未曾說準確。其實,中國大陸只是對美國的資訊霸權,僅僅守住最低限度的資訊主權。
更進一步說,美國政府也在做「駭客」的工作,其媒體只報「駭」蓋達、伊朗的部分,好像美國「駭」人家就是「正義」似的,學Google,將「正義」貼在自己身上。或者說,近日的猛指中國,是要轉移世界的注意?
美國所說駭客攻擊、網路資訊過濾,完全是抓著性質不同的問題。也許意圖干擾中國發展、崛起才是真的?
今年內,美方檯面上的「網路戰士」將成軍,屆時又是什麼景象?會不會變成美國「駭人有理」當道?
看樣子,中美攻防戰,未來在政治、經濟、匯率之外,不可避免的,又多了一項網路交鋒嘍!◆
社論
中美對抗
兩岸問題
馬英九上任二週年
高中歷史課綱論戰
回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