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堯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楊景堯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從歷史上來看,在民主國家「讓人民有期待」是維繫政權的基本條件。如果人民對這個政府失去「寄望」,這應該就是該政府的「警訊」。台灣近二十年來的政權更迭,從1987年解嚴以來幾乎不斷重複上演此一戲碼。
在2000年,陳水扁勝選關鍵在於「民心思變」,當年執政黨所提名的連戰只不過獲得了二成多的選票,說穿了就是人民對當年舊國民黨政府沒有期待。
扁政府八年執政時期,台灣人民還是有期待的,尤其是2004年競選連任時。雖然有「兩顆子彈」的助力,但不容否認台灣人民仍然對他有期待的事實。到了2008年,人民對扁政府徹底失望,沒有期待的事實,充分反映在選票之上,馬英九硬是比對手謝長廷足足多出兩百多萬票,這充分顯示人民對馬英九是有期待的;只是在他還沒有就任,所公佈的內閣包括陸委會與教育部等出乎意料的決定,立刻使許多原來支持他的選民期待落空,有些人質疑馬英九不過是比較斯文的陳水扁罷了。
如今馬政府的執政即將屆滿兩年,人民對政府還有期待嗎?明天會更好嗎?包括里昂證券的預測(儘管解讀不同)與各種民調數字顯示,馬政府的「警訊」已經響很久了,人民的不滿早就表露無遺;尤其是近幾次的地方性選舉結果都是馬英九政府的挫敗,更坐實了許多人的推測。
馬政府與過去的政府有何不同?全世界的印象大概就是改善兩岸關係,但對台灣人民來說這是不夠的,因為改善兩岸關係的「功勞」並不在馬英九,而是中國在決定要給誰「credit」;是馬英九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武」換得中國的善意,這也不是新的陸委會在兩岸政策上有產生甚麼功能。人民期待看到的是馬總統要為台灣人民「做出什麼」過去扁政府做不到的事情。
真實的情況是:馬政府繼承了扁政府「民粹至上」與舊國民黨「威權體制」的雙重人格,完全走不出自己的路。最明顯的就是經濟與教育兩項民生議題,馬政府當時得利於人民的極度不滿而當選,但是執政將滿兩年所繳交出來的是「政府的束手無策」,這也可能是將來馬政府失敗的最大致命傷。眾所周知的例子是:房價高漲、失業率高漲、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嚴重過剩、「教育性失業」(大才小用或學非所用)極度嚴重,有太多經濟與教育的民生議題被輕忽了;兩岸關係甚至於被誤解或誇大是所有民生問題的唯一或首要癥結,各種藥方自然也就無助於病情。
整個政府沒有中心思想,缺乏論述能力,更缺乏貫徹的決心與作為;從初期劉內閣一句「閣員都是我去求來的」,到最近吳內閣多數已經知道「來日不多」,動輒以辭職明志,都是折損威信的原因。
中國至今仍主張「四個堅持」,台灣卻早就將三民主義忘得一乾二淨。許多看似「民粹至上」的「市場萬能」支持者,卻又常發生為了選票而轉向「保護主義」,「健保漲價」與「考績法三丙」的主張都是如此;主張社會福利主義的人卻又不敢建議加稅,既怕得罪權貴,又怕得罪選票;主張教育部應該不要管大學的學者卻又不願支持公立大學應該放棄「吃皇糧」的保障。總之,台灣充斥著「享受自由卻想要壟斷自由」的矛盾情結。執政者不敢大膽提出立國思想,試圖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夾縫中遊走,想要把「利益極大化」,卻沒有想到常發生「自打嘴巴」、「前後不一」的窘境,所有在上位者競相傚尤,自然更容易失去人民的信任。
三十年前,中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許多不堪回首的記憶被埋葬,卻連許多具有教育意義的「正面教材」也被一併廢棄。台灣的「三民主義」被視為舊國民黨威權時期的象徵,在走向直接民主、與中國尖銳對立之際,各大學避之唯恐不及,「三民主義」被視為「來自中國」、「屬於國民黨的」、「落伍、封建」的象徵;甚至於不少人誤以為舊國民黨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堅持「三民主義」,而無視於當時執政「擁有威權」卻「背離孫中山思想」的事實。
台灣今日房價高漲,其實早在百年之前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理想就已經思考到;人民買不起房子,貧富差距懸殊,日益擴大到各層面,即便是高等教育也無法倖免。所謂「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理想,以及「自訂地價、照價徵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的大同世界,不假外求。
平心而論,「三民主義」並不完美,而且偏社會主義的事實,以及許多內容與今日世界不完全適用,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詳閱過「三民主義」者應該可以體會,其「天下為公」與「人民為主」的精神,是所有國家領導人應該謹記的。在即將邁入建國百年之際,馬政府應該認真省思,建構台灣版的「三民主義」,讓人民對政府有期待。這不只是象徵建國百年的立國精神傳承,更可以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與學校教育共同教材。不要只想到選舉,以近利討好選民,老子道德經:「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就是這個道理。◆
社論
中美對抗
兩岸問題
馬英九上任二週年
高中歷史課綱論戰
回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