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耙仔」是怎麼來的?

金人


今年開年之後,由台北少數幾家媒體與「名嘴」突出「爆料」的一個題目,乃是民進黨某一「天王級」的要角,曾經親手領過當年調查局局長頒贈的巨額金錢,因此,此人有必要出面澄清,是否是國民黨當局派遣到綠或是台獨陣營,亦即民進黨核心高層的長期「臥底」(抓耙仔)?但是,眾所皆知的是,類似這樣的懷疑或指控,如果提不出若干具體的或權威性的證據,往往就只成為「口水戰爭」,造成的影響反而是信者與不信者都變得「虛無化」,受傷或被毀壞的是這個社會的道德原則,會更加低劣化與荒謬化它的現實政治水準與內容。

其實,台灣的(政治)社會早已處在一種沉淪的過程中,這個過程的啟動,如果深入的去追究,應該至遲在上(20)世紀70年代一開始就開始了。

1971年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成功的完成了他的秘訪北京之行,繼之在同年10月,台北的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喪失了1949年後仍握有22年的「中國代表權」。這兩件深重的「橫逆」打擊,使得仍在世的蔣介石權力核心必須思考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生存前途,以及相關的因應自保策略。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是最重要與致命的主控者。當年國民黨權力核心要面對兩個可能:(一)華盛頓亟於爭取北京以交換所需的利益,不得不將台灣(台北)當成交易條件交付中國;(二)華盛頓與北京達成關於台灣的協議,美國已不用擔憂中共武力犯台(至少在相當時期內),而可以全力終結這個1949年退守台灣的中國,在中國大陸取得充分的條件收回台灣前,台灣已經足夠的去/非中國化,具有自發性堅拒回歸的國民心理。亦即,蔣氏國民黨在台灣馬上將要面對的,是美國以非中、反中的台灣本土勢力逼宮的危機。於今回顧,這應該是80、90年代世界各地「顏色革命」的最初型態。

當年的國民黨很成熟的去處理與對付那兩個危機。第一個致命可能在1979年2月到4月,「台灣關係法」在美國完成立法後消失;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歷史,最遲是從此之後進入蔣氏國民黨與美國的台灣政策角力的過程。不必諱言,國民黨慘敗!但在此一節節敗退的過程中,國民黨在承受難以招架的美國多方壓力下,發展出長期滲透布建臥底的對策,將自己(的一部分)隱藏到對立陣線中。這確是一種異化,但竟被視為是生存。國民黨也因此消亡。

蔣氏國民黨經過跟美國的妥協交換到蔣經國執政,這是困居台島蔣介石的自衛自保,也是蔣氏國民黨政權的「延命」選擇,但也因此,李登輝與陳水扁的上台,似應為早經安排好的設計,他們都必須更服從的服務於美國的兩岸戰略利益。如果這些是真的,則可以相信,馬英九政權亦不致例外。

最近,施明德較之某些「名嘴」更大義凜然的挺身「質疑」,指當年「美麗島大審」期間的辯護律師群中,有不只一人的「臥底」,這些律師也是因此而取得其後他們的政治地位與資本,影響甚至成為台灣實質獨立的意義。

施明德終於觸及「台灣人的悲哀」的真實面。台灣人只要一天沒有回歸其原鄉,沒有真心誠意的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血緣身份,便永難掙脫霸權帝國主義者的迷惑愚弄與羞辱殘害,人活在這樣的痛苦迷惘之中,接受「臥底」的工作交換自己與家人的安全或富貴,不是難以理解的。

我們希望兩岸中國人能看到的是,半個世紀下來,在台灣的藍、綠政黨,其實也都不免先後「抓耙仔」化了,它們不過是美國與日本在中國的臥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