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應將兩岸的論述與政策說清楚

湯紹成
(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自馬英九總統上任近兩年以來,兩岸關係的整體發展尚為順暢,但仍存在相當的問題與困難。本文將從兩岸關係的地位、架構、本質、政策與策略等五個層面來檢視國民黨的政策與觀點並加以評估。

1.地位

早在1991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就曾宣佈結束「動員戡亂時期」,其實這就等於片面宣佈結束內戰。但至今北京並未做出相應的回應,故當今兩岸的內戰狀態還不能算是完全結束。目前,北京不願結束內戰而只願結束敵對狀態,此乃相當於停火而非停戰,因為內戰結束後兩岸相互的地位問題為何?將更為棘手。易言之,內戰狀態仍舊是北京牽制台灣的良方,也是其「一中原則」的另類形式。有關兩岸內戰的情勢,國民黨宣導不足,以致誤解嚴重。

2.架構

基於上述的地位,雙方就都必須保留一些模糊的空間。馬政府提出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的兩岸政策,開啟了雙邊關係的新紀元。同時,北京也藉由保持台海現狀的方式,默認了「中華民國」存在的重要性。再加上,胡錦濤2008年底表示,有意與此岸探討政治與軍事方面的議題,這些都是朝向事實承認「中華民國」的重要發展步驟,主權重疊的「一中屋頂」架構儼然形成。

3.本質

在此架構的基礎上,馬英九總統2008年9月提出以「特殊關係」來界定兩岸關係。該定義源自中華民國「憲法一中」的原則,其中規範大陸和台灣都是「地區」,而「特殊關係」乃所謂一個整體內的「內部關係」。兩岸關係之所以「特殊」,就是因為此乃介於國內與國際關係之間的一種關係,但同時又兼具兩者部份的特質,而北京方面也予以默認。由於兩岸雙方都無法互相承認,但至少雙方可以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上互不否認,而形成「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原則,這不但符合兩岸的現狀,也是國民黨的立場。

目前,兩岸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特殊關係」已成為雙邊關係的默契,進而使得雙方得以良性互動。特別是在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和陳水扁「一邊一國論」的模式失敗之後,這似乎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案,這部份同樣也應加強宣導。

4.政策

如果沒有實際的政策加以推行,上述的架構不可能發揮作用,而這些政策還必須從放棄武力、外交休兵、經貿發展與認同問題等方面來觀察。

4.1.放棄武力

至今為止,中共尚未放棄使用武力對付台獨,易言之,北京仍維持其一貫「你獨我武」的政策。但是,若台灣不獨,北京是否仍武(不獨仍武)?進而,若雙方能達成能「不獨不武」的共識,這將對於兩岸以及東亞的和平與發展多所助益,此乃馬政府的政策與期待。雖然北京方面有意與台北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這是否真的意味著向兩岸和平協議邁進,仍值得觀察。

4.2.外交休兵

長年以來,兩岸在外交上的鬥爭不曾稍歇,但目前已有些許緩和。可是,北京為防範未來綠營再度上台,以便接收藍營所有的外交成果來進行台獨活動,因此遲遲未能回應台北的外交訴求,此乃台北外交局面無法開展的癥結所在,這可分以下三方面來分析。

首先,在邦交國方面,目前仍有23個中小國家與中華民國維持正式外交關係。但是,自2007年以來,就陸續有六個中華民國邦交國公開表示願與中共建交。對此,北京為了維繫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暫時予以婉拒,以致於台北得以維持現狀,在這方面可謂真正的外交休兵。

其次,就是無邦交的大國方面,其中包括美、日、新加坡與歐盟等等。在這一部份,若要改善雙邊實質關係,其實空間比較寬廣,北京也不會抗議。比如,2009年3月起,英國與愛爾蘭就給於台灣免簽證待遇。此外,台北還可以提升與這些大國的雙方官式訪問層級,青年旅遊打工,相互承認駕照,防止雙重課稅以及司法互助,還有與東協以及歐盟國家洽簽FTA等等,都是可能的發展方向。

第三,就是國際組織方面。目前台北最大的斬獲就是2009年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 (WHA),此乃基於該大會每年一度的邀請所致,而這也就是北京為了防範民進黨而建立的安全機制。因此,若在其他國際組織方面也能如法炮製,一年一邀,為避免「雙重承認」,而台北必須仍以「中華台北」的名義來參加,乃目前最佳的選擇。

4.3.經貿發展

自2008年起,兩岸三通、陸客訪台、大幅採購、陸資登台,MOU與ECFA等等,使得台灣許多產業受惠,台股在去年一年內恢復70%的市值,就是最佳證明。但是,近年來全球化對於各國的經貿關係以及產業結構的影響深遠,或受益良多,快速發展,或受害深重,慘遭淘汰,這也是各國積極搶簽FTA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國民黨在這部份說明與宣傳不足,導致產生嚴重傾中的印象。

4.4.認同問題

在台灣,「李白是中國偉大的詩人」這一說法毫無疑義。但是,「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則會產生爭議,可是也並不會完全被否定。繼之,「故宮的寶物是我國的文化遺產」,亦當可被接受,但這絕不是台灣文化的遺產。由此可見,在文化的認同上,中華文化仍存有相當的空間,被接受的程度較高。因此,若將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分開處理,亦即「政治的台灣(人),文化的中國(人)」,或兩者合併成「台灣的中國人」等概念,乃國民黨較佳的選擇。

5.策略

長久以來,辯證思考被證明是解決複雜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與本文相關的包括內外有別與名實互用,都是辯證式處置問題的良方,此外還有擱置爭議、強化共識與創新安排等等。

5.1.內外有別

如上所述,依照我國「憲法一中」原則的規範,兩岸雙方都是「地區」,同屬中華民國領土的一中。但是,在國際上,兩岸都是代表中國的主權獨立的國家,互不隸屬。因同屬「一中」,故不得有「雙重承認」。因此,必須以內外有別的方式來處理,才能自圓其說。亦即,對內雙方都是地區,對外雙方都是各自代中國的國家。這已經是國民黨的政策,只是宣傳不足,經常被批判與誤解。

5.2.名實互用

繼台北多年「重實輕名」的政策之後,比如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與奧運與世衛大會等等,在2008年底,中共外交部也發表文件表示,要與中華民國在中南美邦交國發展實質關係,但不建交。易言之,這也是一種避免「雙重承認」而不計名份只重實質的策略,台北自然期盼這種情勢能維持。

5.3.擱置爭議、接受事實

2009年7月的「世界運動會」,與九月的「聽障奧運會」,以及今年三月結束的「柏林國際旅遊展」,再加上上海世博會台灣館的安排等,雙方都以巧妙的方式維持住「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原則,而相互諒解,互不干擾,這將可能創建一個先例:官式場合不掛旗,其他場合不限制,此乃國民黨所期盼。

5.4.強化共識

在馬英九總統的就職演說中,他曾多次提及「中華民族」與「大陸同胞」。之後的政府正式公文中,「中國」的用法已經改為「大陸」、「中共」或「北京當局」等,以便影射「一個中國」的義涵,同時,這也與民進黨將大陸視為外國相區隔。

5.5.創新安排

為因應兩岸這種特殊的情勢,雙方都必須發揮智慧與創意,來創建新的論述與政策,比如「特殊關係」、「結束敵對狀態」、「內外有別」與「名實互用」等等。進而,若雙方簽署「和平協議」〔而不是「和平協定」,以便降低政治性〕,屆時,「特殊關係」是否將演變為「睦鄰關係」?雙方將可能在對方的「政府所在地」(而不稱首都)設立「永久代表處」,來取代「大使館」或「駐京辦」?是否可達成「一個機關,各自表述」的共識?或可使用「台灣地區領導人」與「大陸地區領導人」等名義來簽訂等等,確實值得商榷。

6.結語

總之,馬政府乃以相互體諒與互助互利的兩岸政策(比較接近自由主義與建構主義的思維),來取代前朝有勇無謀與相互對抗的策略(比較接近現實主義的思維)。目前,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降低,雙方在和平發展的階段中,經貿與文化的交流會快速增加,兩岸都會受益。依目前的情勢觀之,直至兩岸和平協議簽署之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設性模糊」的政策,還將會延續一段時間。

若兩岸持續和解,國民黨將可能在經貿與外交方面得分,就更會增加長期執政的機會。在兩岸這種良性互動的牽引之下,北京極有可能向事實承認中華民國地位的方向發展,雙方關係的前景當可樂觀。

屆時,若雙方水乳交融,實質整合,統一法理程序的重要性降低。但是,就算統一問題可能不再被視為洪水猛獸,仍必須兩情相悅,水到渠成。否則,台灣內部亂成一團,想必也並非北京所願見。因此,和則兩利,分則兩害,斗則兩傷,其理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