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與華府的賑災政治學

從東日本大地震回溯關東大地震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東日本大地震及海嘯、福島核災,著實使日本蒙受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但事情的發展也讓日本有意外的收穫,那就是重新「強化、深化了美日同盟」,並開闢出新的方向。近來陸續透露的資料,越來越可確認此一跡象。

3月11日,日本一發生大地震,美國駐日大使魯斯立刻就向已就寢的歐巴馬總統通報——「叫醒(歐巴馬)總統」。關於福島核電廠危機,本來美方對於日方提供資訊不足頗有微詞,但魯斯表示,「那是日本政府權責的問題。美國的角色是分析狀況,提供建議」,節制公開批評。不難看出,美日均想透過賑災加深關係。

救災加深美日同盟

東日本大地震的救災工作,的確給了美日進一步合作、深化同盟的機會。美軍和自衛隊展開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共同作戰」,「深化同盟」極獲日方好評。日本時間下午2點46分發生地震,傍晚6點15分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參謀總長)折木良一即在防衛省的辦公室與駐日美軍司令費德通電話,請求幫助和支援。獲費德「有我們能做的,我們就做」的回應,而且設置美軍與自衛隊的「美日共同調整所」。這是1997年制定《美日防衛合作指針》裡明文記載的,是在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或四周有事(發生戰爭)時,為使美日溝通協調順暢為目的所設的機構。這次的設置,等於是准用指針首次應用於災害情況。儘管防衛省內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震災並非「武裝攻擊」或「周邊事態」,但「這次是准有事,在空前的大災難時,必須要有特殊的因應」。美軍迅速出動,橫田美軍基地裡,首批有駐日武官經驗的4位日語很溜的上校軍官,當天深夜即進駐防衛省。

美日軍事同盟,美國在日本各地駐軍,但《安保條約》上並沒有關於災害時救援日本的義務。日媒認為,美軍進行這麼大規模的支援,是基於美日長年建構的信賴關係。美軍的活動,是駐日美軍司令部、防衛省、仙台市陸上自衛隊,東北方面總監部3個單位,根據連日與自衛隊官員綿密的協調作業,而執行的。日本覺得,這是有共同訓練、在海外共同活動的經驗,如今才會有流暢的美日合作。——頗有驗收成果的意味!

日本復興,美國有利害關係

因應福島核電廠事故,美日兩國政府設立阻斷輻射物質、處理核燃料等多個作業小組。美國海軍陸戰隊負責檢測識別輻射、替遭輻射者消除輻射的專業部隊也派往日本。美方當初對於日方提供資訊不足不太高興。但是,美方建議用淡水取代海水來冷卻核反應爐,又提供「舢舨船」執行,顯示合作峰迴路轉。

美國戰略暨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日本部主任、保守派的葛林在《讀賣新聞》受訪表示:福島核災暴露民主黨「政治主導」的領導模式,在面臨危機時發揮不了什麼作用。政府與官僚、自衛隊、東京電力等之間欠缺相互的信賴關係,資訊互通、分享及合作也不甚流暢。他解讀,菅政府雖再三聲稱強調重視美日關係,但與美國的信賴關係尚未非常充分,美國政府勸告在日僑民遠離福島80公里,可能就是得自日本政府的資訊不足,只好逕自按照本身的核子危機管理系統發出通知。

但葛林也認為,東日本大地震給了民主黨政府執政期間,有點齟齬的美日同盟新的發展機會與方向。美國是日本的同盟國,肩負有特別的義務,對日本的復興,有特別的利害關係。美日共同的「朋友作戰」克服了大地震災害的試煉。大地震對日本政治應會吹起現實主義。

然而,葛林在建議時,技巧的帶著挑撥舉例說,國力除了經濟力、軍事力之外,應該還有「意志力」。這是這幾年日本所缺少的。在釣魚台、北方領土上受中俄壓力,這是原因之一。他認為,克服與復興大震災,特別要向世界展現日本擁有強勁的「意志力」, 呼籲日本應要有一位擁有「意志力」的政治領導人。

觀光客敬而遠之

這次日本大地震,熱心提供救援、物資的國家很多,特別是鄰近國家地區。譬如救援隊,韓國100人最先到達災區仙台(3/12—3/23),中國大陸的在大船渡市(3/13—3/20),台灣的在仙台(3/14—3/18),俄羅斯的在石卷市(3/14—3/18),日媒都是表列,偶有以色列、印度救援隊的報導,可是篇幅最多且連續的,就是對美軍救援的詳細描述。對鄰國則相對淡化。

4月5日,日本將福島核電廠有輻射污染的水,排放至海裡,都已經開始排放了,其外務省的傳輸機器才向外國通報,通知太晚,招來中、韓、俄的不悅。福島核電廠危機發生一個月之後,日本才將輻射污染由第5級提高為最嚴重的第7級,惹來國際間批評日本政府「是否小看了危機的嚴重性?」

根據東京入境管理局成田機場分局,3月份訪日外國觀光客減少六成,3月12日至3月底,減少更高達73%,取消旅館住宿預約的有56萬人(美國45.6%、韓國47.4%、中國大陸49.3%),顯然觀光客有「敬而遠之」的現象,日本原本計畫大舉吸引觀光客的「觀光立國」政策可能受挫。中國大陸的遊客近年成長迅速,去年「釣魚台事件」一度銳減,後來剛開始有復甦的徵兆,就遇上了東日本大地震、福島核災。

日本「寶貴的經驗」

4月17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訪日,與天皇、首相菅直人、外相松本剛明會談,「再次確認美日牢固的紐帶」。希拉蕊與日本外相松本會談,美國商工會議理事長唐納修(Thomas J. Donohue)與日本經團連會長米倉弘昌也出席,彰顯政府層級的合作之外,雙方民間企業、市民團體都將共同參與災區復興事業。

日本號稱是「機器人大國」,汽車工業用、看護用機器人著名、出色,也有災害用機器人,但這次處理福島核災,日本研製的機器人都派不上用場(據說是過重),反倒由美國iRobot公司(麻省理工學院三位頂尖研究員1990年成立的),免費提供給東京電力兩部機器人(一部叫「PackBot」,體積長70吋、寬53吋、高18吋,重35公斤,臂長1.8公尺,輕巧靈活,大顯身手;另一部做環境監視),4月17日進入福島核電廠裡的數座反應爐室內檢測輻射濃度、溫度,深入觀察核心狀況。法國也有意提供機器人支援福島核災,正在和福島核電廠所屬的東京電力公司研究。法國是鑒於舊蘇聯車諾比事件,開發了可在核電廠作業的機器人,能在有輻射污染的環境下作業,一部用於室外,兩部用於室內,附有機械手臂、攝影機,去除瓦礫、檢測輻射量頗有功效,但沒有幫浦功能,未設定可在有水的環境裡作業。

美國救災,代號稱為「朋友作戰」的任務預算,最大幅度約為8,000萬美元(68億日圓),但作戰主力的「雷根號」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活動經費不在其內,花費如超過預算,有部分可能要日本負擔。

無論如何,總括來看,美軍投入兩萬人參與「朋友作戰」、物資支援,派出核能專家、救援隊、機器人等廣泛的協助,美軍與自衛隊共同向災區運送物資,搜尋失蹤居民、救難,日方覺得這是「寶貴的經驗」。冷戰結束,美日兩國修改防衛合作方針,原本是假設「有事(發生戰爭)」而進行共同訓練,這次則幾等於體驗了「實戰」。美日當然還會認真檢討哪裡順暢、哪裡有問題,做為美軍和自衛隊未來合作的教材。

台灣捐款世界第一

不過,日本目前一切以賑災優先,美日兩國的2加2(外長加國防部長)會議延期,美國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也沒有進展,很在意美日關係的日本保守派人士,還擔心會「受影響」。

「9.11」改變了美國,原先美國小布希政府有意衝著中國的動作,轉變為動員全球反恐,打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戰爭,而「3.11」很可能也會改變日本,但朝哪個方向變,有待觀察,至少目前看到的是,日本更挨近美國。

台灣外交部4月13日宣佈,台灣的賑災捐款達到474,229萬台幣,雖不及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的台灣捐款(據四川省政府的資料,台灣捐款及災後重建專案資金合計121億元人民幣,另有捐贈物資折合人民幣兩億多元),據稱仍是世界第一多;另,尚有500部發電機,及數量不少的食品、睡袋、毛毯。日本駐台的交流協會、媒體、民間人士皆向台灣表達了謝意。

然而,當台灣和日本因地震相互協助而沉浸在人道溫暖感受的同時,對於近代歷史發展的經驗,還是不可以輕易鬆懈。

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奪去約10萬人的生命,首都東京遭受房屋倒塌、大火等嚴重破壞,幾近全毀。

溥儀捐贈紫禁城寶物

美國、英國有不少捐款,澳洲、德國、比利時、秘魯也有物資援助。而當時處在軍閥割據、分裂的中華民國,在極度貧乏、困窘的情況下,亦有勉力伸出援手。

在中華民國體制下,維持著「大清皇帝」名號的愛新覺羅‧溥儀悲痛,向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表示,要巨額捐款,及捐贈紫禁城裡的大批寶石,在日本換成金錢,而日本政府的處理是,寶石等不變賣換錢,而由日本皇室評估價約20萬美元後捐出,寶石則收為皇室財產。溥儀的英籍老師莊士頓在其回憶錄裡寫說,溥儀那時「沒有任何政治動機,只是出於同情而為之」。同年11月,日本派團向溥儀致謝。

從1894年起,日本即發動「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割台索巨額賠款,參加「八國聯軍」;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開打,該年9-11月日本出兵山東逕奪德國在華權益,1915年1月續對袁世凱提出「21條要求」等等,或與歐美列強聯手、或單獨行動,步步進逼中國,使得發生關東大地震之前,中國社會普遍對日本氣氛很不好。

但中國各方勢力仍暫時拋卻「排日」及對日本的怨懟,而於日本受地震災難時,非但未趁機報復,還伸出援手,其時的北京政府號召全國人民「廣募捐款,盡數撥匯」,緊急運米30萬石到日本。內閣還邀社會名流,如熊希齡等共同商議援助日本具體事項。已經下台避居天津的段祺瑞,也成立「救災同志會」;在廣州的大元帥孫文亦發電慰問。京劇大師梅蘭芳發起「全國藝界國際捐賑大會」。當時的《民國日報》、《申報》、上海《晨報》等都呼籲各界救災,社論皆傳達希望日本能領略人類同情心的福音,和中國做個道義上的朋友之類的話語。

即使中國貧弱、分裂,紅十字會中國總會還是捐了5萬元;《申報》、段祺瑞的「救災同志會」等募得44萬元大洋。由於中國沒統一,各省、各單位都分別有數萬元的捐款,捐贈米、面糧食。

日本照樣侵略中國

但令人扼腕的是,就在中國國內號召助日賑災之際,東京及其鄰近災區,竟出現類如「朝鮮人在井裡下毒」的謠言,讓日本組織維持秩序的「自警團」,濫殺了旅居當地的6,000多名朝鮮人和600多名中國人(有的還是遭凌遲那樣的虐殺)。

尤有甚者,中國「以德報怨」換來什麼?日本因此侵略中國手軟了嗎?看看接下來歷史是怎麼發展的。東京尚未完成重建,1928年年初,蔣介石率國民革命軍再度北伐,日本為阻擾中國統一,當革命軍接近山東時,4月19日,日本即藉口護僑陸續向濟南一帶增兵,佔領要地,5月3日起肆意屠殺中國軍民6,000餘人,包括國民黨戰地政務委員會派至濟南的外交處處長兼國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山東交涉員蔡公時等17位外交人員被日軍虐殺;6月4日,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策劃在瀋陽郊外的皇姑屯炸死張作霖,那時日本的田中義一首相和參謀本部將領皆推說「不知情」,田中義一政府隨後垮台。

1931年9月18日,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衝突,日軍乘機向東北進兵,數個月即佔領整個東三省,史稱「9‧18事變」,1932年3月1日,扶持捐20萬美元寶物給日本賑災的溥儀成立「滿洲國」(至1945年8月17日)。

日本毫不顧惜中國政府及人民曾在貧困的狀況下,慷慨救濟關東大地震的情誼,於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起,全面侵略中國。

莫忘歷史殷鑒

現在日本發生大地震,給予人道援助是應該的,但歷史的殷鑒也不能不留意。從近代史來看,對中國大陸,日本曾「恩將仇報」,對台灣,就溥儀捐贈寶物,引來日本挾其當傀儡而建立「滿洲國」的借鏡,台灣捐給日本如此大額的善款,會不會再度喚起沿襲軍國主義意識的戰後右翼可「動台灣腦筋」的樂觀思維?而「切割兩岸」、「分裂中國」?這並非沒有根據的顧慮,畢竟日本「前科」纍纍,戰後亦動作頻頻,這是必須注意日本震災後動向額外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