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運動四十週年大會紀實
林孝信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張鈞凱
(台大研究生)
保釣運動四十週年大會紀實
林孝信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張鈞凱
(台大研究生)
1960年代末,美、日聯手演出釣魚台主權爭議,在沉靜已久的學生社群之中掀起波濤。1970年11月《中華雜誌》刊出王曉波與王順的文章《保衛釣魚台!》劈頭引用五四運動的宣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文章一出,激起學生愛國保土熱情,震波漂洋過海到美國,以台灣為主體的中國留學生決定採取行動捍衛釣魚台領土,透過《科學月刊》的聯絡網,美國各地留學生在自己的學校紛紛成立「保衛釣魚台委員會」,一場發展數年、影響深遠的海外保釣運動就此點燃。
海外中國學生迅速發起幾場大型的示威遊行,尤以1971年在華府的「四.一○大遊行」達到最高潮。學生們自發地組成討論會、發行刊物,但政府始終強硬不起來,學生們遂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兩岸的分裂,也透過對中國歷史與現況的重新瞭解,在台灣被列為禁忌的「紅色祖國」赫然重現學生眼前。斷絕數十年的歷史,經由學生求知若渴的學習討論,終於重新接軌。
今年是保釣運動40週年,為了紀念這一場運動,以及「四.一○大遊行」,由林孝信教授擔任召集人、世新大學主辦、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與中華保釣協會協辦的「理想還在召喚--保衛釣魚台運動40週年大會」於4月9-10日在台北世新大學盛大舉行。會中通過《2011保釣宣言》,並於4月10日傍晚至台北林森公園,呼籲政府設立「釣魚台公園」。
一、理念與緣起
保釣運動的影響相當廣泛,除引起海內外中國人注意到日本侵佔我國釣魚台領土主權的野心,以及使人們重新認識日本與美國霸權的本質之外,更重要的,這場運動喚起學生被冰封的熱情,使學生走出象牙塔,「愛國必先愛民」,參與者開始自我反省、批判,關心社會、服務社會、改造社會,可說是日後台灣蓬勃社會運動的火種。
保釣運動的一個重要精神是社會實踐、改造社會,只是這個精神與重要性一直未被重視。為避免紀念保釣運動淪為懷舊或自我吹噓,40週年的紀念大會,特別希望探討保釣運動社會改造的理想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將保釣運動的精神與其後至今的社會改造運動結合起來,希望激起民眾關懷社會的熱情,堅定老保釣們追求理想的意志,號召年輕人的共同參與,齊為打造台灣社會未來遠景而努力。
林孝信教授做為此次活動的召集人,提出活動必須要紀念保釣運動的意義,重現一段重要而被忽略的歷史,宣揚保釣的理念與精神,回饋台灣社會;也必須擴展保釣視野、深化保釣論述,以達到薪火相傳、繼續保釣。在這樣的理念之下,這次活動最初的基本構想是要邀請歷次的保釣人士、相關團體與漁民進行「大會師」;總結保釣的理念與精神,提出對未來保釣的展望,以收「薪火相傳」之效;更重要的是,活動必須與回饋社會相互結合。在此基本構想提出之後,獲得了世新大學的鼎力支持與協助,使後續的籌備與規劃得以進行。
為擴大活動的面向,由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與林孝信共同邀集代表不同社會團體與階層的籌備委員,於1月28日在世新大學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會中,籌備委員分為資料、聯絡、文宣、動員、行政等小組,各設一名負責人。主要籌備委員包括:王智明(中研院歐美所助理研究員)、汪立峽(工運人士)、胡卜凱(中華保釣協會常務理事)、夏鑄九(台大城鄉所教授)、郭耀中(台大城鄉所博士生)、郭譽孚(作家)、陳映朝(曾服務於人間出版社)、黃德北(世新社發所教授)、黃錫麟(中華保釣協會秘書長)、楊祖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劉沅(中華保釣協會監事),劉沅並擔任大會總幹事。當然,還有其他籌備委員的參與及協助,大會工作才能順利完成。
事實上,大會的主題亦歷經更改。召集人最初的構想是「理想.啟蒙.奉獻」,第一次籌備會議討論的結果改為「啟蒙與行動」。後來經若干次的會議討論,最後定案為「理想還在召喚」,足見籌備委員們對這次活動的謹慎與重視,也顯示出此次活動別於歷次的保釣紀念活動。
經數次籌備會議的討論,大家不想以嚴謹的學術研討會呈現,而是有深度的報告與討論,因此最後定出室內活動的重點:(一)歷次保釣人士大會師,追求薪火相傳;(二)保釣與台灣社會對話,理想的相互呼喚;(三)保釣理念的介紹;(四)專題演講:保釣與台灣思潮;(五)兩個論壇,深度討論。此外,也決定兩個室外活動,一個是由楊祖珺老師一手策劃的晚會,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另一個是與會人士共同前往林森公園要求改名為「釣魚台公園」。
二、大會活動紀實
保衛釣魚台40週年大會,於4月9-10日在世新大學大禮堂會議室舉行。包括40年來海外、兩岸四地的保釣人士,以及台灣各方面的學者、社會團體、社運人士、學生,約150餘人共襄盛舉。
第一天的活動主要是保釣人士大會師,並對歷次保釣運動進行總結,呈現保釣的理念與理想主義精神。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致詞後,大會放映了廈門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林念生教授製作的紀錄片《保釣:海外的五四運動》,影片主要以去年在江西舉行的保釣會議參與者為訪談對象,重新呈現40年前海外釣運的波瀾壯闊。接著由召集人林孝信教授報告此次活動的理念與緣起。在「1990年以前的保釣活動」,由王曉波教授、鄭鴻生先生報告當年台大保釣運動的狀況。王曉波教授以陸放翁《示兒》一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指出釣魚台尚未復歸,運動仍未成功;而鄭鴻生先生則認為台大釣運具有青年運動的理想與純真性格,參與者重新認識了中國的歷史與台灣社會,因此可歸諸於第三世界的覺醒場域。後由蘇紀蘭、劉虛心、陳治利、李雅明、俞力工等人,報告了當時海外釣運的情形。「在1990年以後的保釣活動」,由陳憲中、黃錫麟、蕭文義、陳妙德、伍錫堯、李義強等人報告海外與兩岸四地迄今未停歇的積極保釣活動。
下午,南方朔、熊建劬、錢永祥對談「保釣的歷史意義與社會意義」,錢永祥特別指出1970年代釣運的客觀歷史條件,首先是在高度不民主的社會裡,向政府表達民間對政府與國家的不滿,此為愛國與民主的意義;其次,大陸的文革與西方的學運,都對釣運產生了重要影響,而釣運參與者也有自己的回應;第三,台灣的釣運以僑生為領導者,因此整個運動的視野更須放大到華人世界之間的連帶。錢永祥認為,今天應該繼續對以上三個面向進行反思。
主持人汪立峽則針對論壇主題,將釣運的歷史意義總結為五點:(一)喚醒民族主義;(二)重新認識國共內戰與新中國的歷史;(三)認清美、日帝國主義的本質;(四)社會意識的覺醒;(五)點燃參與者對社會主義的興趣。
議程結束後是相當精彩的晚會,由籌劃人楊祖珺教授擔任主持人,大會邀請了黑手那卡西工人樂團,演唱「老鼓手」、「光州抗暴紀念歌」、「國際歌」等歌曲,現場氣氛也隨之熱絡。接著由勞動黨副主席唐曙先生,以薩克斯風演奏「龍捲風的尾巴」等拉丁美洲革命歌曲。此外,大會特別商請林谷珍老師所帶領的「琴園國樂團」,演奏包括「一條大河(我的祖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紅色民樂。而過去是「唱自己的歌」運動參與者、現在是世新大學資管系副教授的吳統雄先生,在黃德北教授的邀請下,來到晚會現場,帶領大家合唱當年他的作品《偶然》。最後則是「Folk Songs大家唱」時間,老保釣俞力工、夏林清……等人,均上台高歌一曲。在悠美旋律的飄揚下,結束了第一天的活動。
為加強保釣運動者與台灣社會運動者的對話與相互認識,才能逐步克服台灣保釣運動的種種困難。此次保釣40週年紀念大會提供一個對話平台。
第二天大會的主軸,由台灣社會運動者報告各自參與社運的經過,以及台灣社運各個面向的內涵。這種對話,為保釣運動者與社會運動者的相互瞭解與相互學習提供一個範例,有助當年充滿理想主義的保釣運動融入台灣社會運動的洪流,豐富台灣社會運動的內容,也將有助於保釣運動的再出發,有助於台灣掌握保釣運動的主體性。
第二天的活動先請到台大外文系教授廖鹹浩演講「空谷跫音不絕如縷:釣運與台灣思潮」。廖教授認為,保釣運動引起1972年後的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這是由現代走向後現代去中心的過程,也是1980年代台灣意識興起,由左至右、由反美至親美的過程,他將1980年代視為對1970年代的「弒父」表現。而1980年代中後期進入後左翼時代,忽略了資本流動造成的問題,也忽略了現代化才是第三世界的禍源。
最後,廖教授指出保釣運動與反法西斯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戰後台灣缺乏對殖民主義的批判,再加上冷戰架構下對美、日的需要,使得台灣民族主義走向「以日制華」的方向,造成「現代化恩澤論」(修正主義史觀、反自虐史觀)大行其道,而「後殖民」卻也變質為「捧殖民」。廖教授總結釣運的武器是民族主義,而其最大的價值是對基層社會的關懷,並建議在釣魚台議題上,應該連結日本的左翼與批判力量。
專題演講後進行第一場次「釣運與台灣社會改造」對談,主持人夏潮聯合會會長陳福裕先提到釣運兩個重要後續走向──社會運動與統一運動。馬世芳先生報告民歌與保釣運動;藍博洲先生指出釣運繼承了1920年代以來台灣左翼理想;吳福成先生認為,保釣的精神插枝在《夏潮》,並在《夏潮》開花結果;吳榮元先生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身份,語重心長表示兩岸問題未解決,則釣魚台的現實問題便無法解決,並指出保釣運動的大我--祖國認同;勞動黨榮譽主席羅美文回顧海外保釣人士對勞動黨籌建的支持,以及勞資對立下工人的處境;陳信行教授比較台灣數次的學生運動;最後,原住民詩人莫那能指出在自己土地上流浪的原住民,與釣運一樣,追求被壓迫者的解放。
由黃德北教授主持的「釣運與台灣社會改造」第二場次,黃錫麟先生報告環保運動;舒詩偉先生報告三農問題;余陽洲先生報告媒體改造;楊儒門先生報告農民運動;李幸長先生報告無殼蝸牛運動;莊育麟先生報告樂生等相關青年運動。透過各個社會運動的參與及現況報告,總結出當前台灣社會改造的現狀與問題,期待保釣運動的理想與精神,持續喚起民眾對社會改造的熱情。
午餐過後,由夏鑄九教授主持「釣運與台灣社會」論壇。與談人之一的作家蔡詩萍,認為釣運應以文藝的形式呈現,才能傳承下去。另一位與談人鄭村棋先生,反問在場諸位保釣參與者,反抗之後的認同是什麼?又要如何實踐?第三位與談人楊偉中先生指出,1980年代以後的環保運動、勞工運動等等,仍有強大的中國民族主義推動,但統治者刻意切斷此歷史,而年輕學者也用西方的後現代理論切斷其實踐。而第四位與談人《破報》總編輯黃孫權先生,則以年輕學運世代的角度,詮釋了他對釣運的看法。
論壇結束,進入綜合討論時間。在林正杰與林孝信的主持下,會中通過《保釣四十宣言》:(一)讓保釣理想火炬延續,使運動年輕化;(二)釣運應與社會現實、社會改造運動結合;(三)釣運應連結兩岸四地的華人社會,也要結合中、日、韓、美等國的民間力量;(四)釣運必須往前看,強調民間主體性;(五)透過釣運,使人民對公共事務進行對話、討論。在現場與會者的要求下,《宣言》再加上(六)譴責日本將釣魚台列入教科書。同時,會中並通過籌組五人小組,建立緊密的保釣人士聯絡網絡與管道。
此外,目前旅居美國的老保釣曾宗偉先生,也提出了另一個重要觀點,他認為釣運不必化妝來吸引青年,釣魚台本來就是我們的,一定要拿回來!
隨後,與會保釣人士共同驅車前往台北林森公園。由活動召集人代表將魚網掛上岳飛銅像,象徵還我釣魚台主權是世世代代的歷史任務。接著眾人宣讀誓言:「還我釣魚台,設立釣魚台公園;還我釣魚台,釣魚台列入教材;還我釣魚台,保障漁民捕魚權;還我釣魚台,捍衛我們的領土」在眾人簽署「還我釣魚台」宣言之後,兩天的保釣40週年大會,莊嚴卻不失熱情地劃下句點。
三、「理想還在召喚」
40年,是海內外中國人保衛釣魚台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除了要將釣運所代表的走向基層、改造社會理想持續加深、加廣之外,更要讓民眾理解釣運的理想、意義與重要性。因此,4月的大會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其後,由於釣運曾被譽為「海外的五四運動」,因此籌備委員會與師大通識中心合作,預計在5月7日舉辦「青年與社會改造:保釣、五四、學生運動」活動,反思五四運動、釣運與青年學生運動,主要是面向年輕朋友。另外,由中華保釣協會、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共同主辦「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研討會,也預計在9月10-11日於清華大學舉行,屆時將邀請保釣參與者、海內外的進步學者,共同探討東亞觀點下的釣魚台問題。
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活動,象徵保釣運動在未達目的之前,理想持續召喚與深耕,永不停歇……。 ◆
社論
國際觀察
中美關係
兩岸與大陸問題
民進黨與台灣問題
歷史與人物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