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中國「坎」與中共可能因應之道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一、前言:

台灣的選舉年又到了,在野的民進黨已經搶先進行熱鬧的黨內初選,選舉如同經濟活動中的市場法則,新的商品透過廣告告知大眾以推銷商品;顧客若要選擇好的產品,必須熟知自己的需要和產品的特質,才能真正作主,買到自己滿意的商品,如果沒有自知之明,或是對商品認知不足,必然吃虧受騙。在政治市場中,候選人把自身視同商品向選民推銷,選民必須瞭解的資料、背景更多、更複雜。所以必須抓住重點,在台灣越高層級的選舉就越離不開兩岸關係,而兩岸關係的走向又和台灣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一旦選民的選擇有誤,影響的層面就絕對不是買錯商品而已,也不僅僅是四年或八年的忍耐,而是影響台灣發展的機遇和時機,所以在台灣的總統大選,就是人民對兩岸關係的選擇,對台灣和平和發展的選擇。同時台灣人民還必須理解到,由於台灣的規模不大,因此,在兩岸關係中台灣不是唯一的作主方,有時常常只是受制的一方,所以對台灣而言,理解兩岸關係的外在結構,也是台灣人民作出相對正確選擇的重要資訊。由於以往的經驗,我們以為台灣人民必須清楚地理解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的本質,同時也需要知道中共的可能反應,才能真正作出有利於台灣的選擇。

二、民進黨的「一中」三「坎」: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政見辯論已經展開,大家的焦點毫無疑問是放在三位候選人的兩岸政策上,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的核心,又在於如何處理許信良先生口中的「全球共識」--「一中原則」,迄今為止,除了許信良先生提出在台灣內部,用謝長廷先生的「憲法共識」--即「憲法一中」,兩岸則是「歐盟一中」,其餘的蔡英文主席和蘇貞昌先生,都是避而不談。坦白說民進黨面對自己教育出來的群眾,要勇敢說出,回到「一中原則」還真有其困難,此一困難,包括了三個「坎」:即「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

首先,對「中華民國」處理的是台灣「正名化」的問題,原本民進黨人士的「台獨」訴求,是為了要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台灣人自己的國家。此一「理想」,一方面是不現實,另一方面在台灣民主化落實之後,民進黨的菁英就很快地將「台獨」的處理轉化為「名、實」的問題,而民進黨在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正是標誌著將「台獨」的「名、實」分開處理的作法,「前途文」說:「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又說「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因而有「中華民國是台灣」之說,暫時麻醉了需要台獨的群眾。

其次,以精神勝利法「處理」了中華民國之後,就必須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議題上,由於民進黨的定位是外交或准外交事務,所以必然的處理「威脅性」的問題,在「前途文」說:台灣與北京之間自各主權獨立「互不隸屬」,2007年民進黨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提出台灣的「五大威脅」,標誌他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看法,「正常文」說第一威脅就是:「中國對台灣全面的軍事、外交、經濟、文化和政治攻勢,以『一個中國原則』和《反分裂國家法》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危及台灣的國家主權與安全,壓縮台灣國際生存空間,造成『國際關係不正常』」。由於他們長期視「北京」為威脅,所以本質上,他們必然是反對兩岸交流、往來;任何往來就是賣台、通敵,長期以來此一「大陸觀」深入民進黨及其群眾之人心,所以他們反對執政黨當前一切開放兩岸關係的政策,在此一形勢下,蔡、蘇說不反對ECFA,恐怕不是台灣民眾和北京當局信不信的問題,而是在民進黨的政治邏輯上就行不通,即使做也做不久,然而蔡、蘇也絕非不知道ECFA的簽訂,對台灣的重要性;所以,唯一的訴求,只能從務虛面攻擊馬總統對大陸讓得太多、太快,以致喪失台灣的主權,讓他們的「信徒」相信,只有換他們做才不會賣台。因為他們是賺「敵人」的錢,來壯大台灣,而且是和國際一起去賺「中國人」的錢,所以安全。這樣民進黨的策略,就是以「政、經分裂」的原則,來處理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然而問題是北京是否接受民進黨所自訂的原則。

第三,最根本的議題是民進黨對「中國」心態,由於他們對中華民國的接受「名實分裂」,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是「政、經分裂」,是以民進黨長期自我催眠認為中國是與台灣異己的「外來化」,因而認定由中華民國所加給台灣的教育、文化的內容和方式,就是對本土文化的污名化和壓制,此一「污名化和壓制」阻礙了「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造成國家認同不正常」,所以台灣必須排斥中國,透過教育「促進台灣國家認同」,並且「積極推動本土文化及母語,並落實教育台灣化於學校課程」。此即一般所謂的「去中國化」或「疏離化」政策,即許信良先生說的她們將風車當成魔鬼,而且已經根深柢固地相信風車就是魔鬼,這是民進黨連「九二共識」也不能接受的原因。這種仇視和敵視的心態,不自覺地已經內化成為民進黨判斷他人的「大陸觀」,或「兩岸政策」的唯一標準;然而,民進黨的大部份菁英並非不知情者,所以,他們只能公開叫罵,和私下接觸分開處理;事實上,民進黨的菁英如果不能加速重新教育其群眾,這種弔詭的尷尬必將長期存在,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也就長期不能正常發展。

從上述的三個「坎」來看,民進黨的做法是以「名實分裂」來定位自身,以「政、經分裂」來進行兩岸往來,以「敵、我認知」來定性兩岸關係,所以在民進黨掌權時期自身定位是與大陸無關的「新國家」;在兩岸關係上其本質,仍是完全敵對;兩岸交流、交往只能對台灣有利。此一政治邏輯不改變,則民進黨的執政仍然是兩岸關係間的不定時炸彈,很難使各方放心。

三、中共對民進黨邏輯的可能因應之道:

民進黨重新執政的可能性,從目前的種種跡象來看,應該是短期不太可能,長期不能排除的事件,不過大家對此一未來事件的關心,主要的興趣所在是想瞭解北京當局對台政策的反應是什麼?當然目前想要準確回答此一問題,並不容易,因為涉及的變項太多,也很複雜,但是從中共中央的政治運作文化和機制來看,還是有跡象可尋,有趨勢可考。

首先,中共中央包括第五代中央,都不會認為民進黨的重新掌權,是「胡六點」為代表的對台政策的錯誤或失敗。因為「胡六點」不是胡錦濤總書記的,而是中共第四代,也包括第五代主要領導的「胡六點」。這就是說「和平發展」作為現階段兩岸關係的戰略目標和指導思想的定性,是不會變的。因為在此戰略目標的定位下,中共的對台政策和對台工作,才有機會直接面對台灣民眾;消除台灣民眾對中共政策的誤解。所以中共不可能放棄。因此,民進黨的重新掌權除了可以認為國民黨執政能力的過失之外,也可以認為「和平發展」的時間還不夠長。

其次,中共中央將重申「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基礎,要求民進黨回到「九二共識」,則兩岸關係必然可以往前發展,否則「兩會」的接觸、協商,必然中止;直到民、共之間,在「一中原則」議題上,可以尋得新的共識。

第三,在戰術作為上,我們相信中共不會是「聽言觀行」,而是「官、民區隔」,在上述兩岸兩會協商中止的情況下,中共的作法是:以往已經簽訂的不會主動廢除或停止,對台灣人民有利的仍會繼續運作,如三通、對台採購、赴台投資、觀光等,應該都會繼續執行,當然推動的力度有可能因時而異,因地而異。

這樣是否意味著民進黨的重新掌權,中共中央基於自身的需要,只是消極的應對,而不採積極的措施,假設民進黨遲疑不在「一中原則」議題上,提出雙方可以接受的解釋,則中共的對台工作將有以下明顯不同的政策作為。

第一、采政治凍結的積極作為:所謂積極不僅僅是消極的中止兩岸「兩會」的協商,甚至兩岸「經合會」的運作也可能受影響,因而新的磋商機制即使沒有停止,但在雙方協商的態度、條件、進度上,就有可能作出調整,特別在「官、民區隔」的指導思想下,涉及公權力的部份、應該全面停擺,將兩岸溝通的管道,重新擺回政黨交流的渠道。

第二、兩岸的外交鬥爭和爭奪,必然重燃戰火,而且北京方面有可能全力求勝,全面出擊;在邦交國方面,對中華民國而言,會有一輪新的艱難時刻;對台灣在參與國際社會方面也會有更大的阻礙,預計不但不會有任何的增加,甚至已經參與的也會遭遇「名稱」、「身份」、「權益」等等困擾;但在另一方面對中華民國公民在海外的權益,則必採取更細緻的保護和更積極主動的服務,以突顯其「官、民區隔」「朝、野有別」的策略。

第三、明顯提高「海西區」在兩岸關係中的政、經作用,把「海西區」打造成對台政策的專區,不排除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面向,做出較大的開放,強化閩南對台的文化和政治統戰功能和作用,以便形成對台政治攻勢的「口袋戰術」,化解台獨的社會基礎。

第四、在對美國和台灣往來上,也將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加以阻撓,例如要求籤訂新的中美「聯合公報」,確立新型北京與華盛頓的關係,並在新關係下,定義台海現況,確認台灣議題的屬性,以協議方式確保「台獨」不會構成對台海與周邊地區和平穩定關係的威脅。而在軍事部份有可能針對美、日安保的「周邊有事」的戰略,加快步伐解放軍的海空部署。

總之,民進黨的再執政,若是無法解決「一中」的難題,將十分不利台灣「公法人」的主體性,特別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前進和國際快速變遷下,台灣的整體發展,將再遭延誤。

回顧上世紀九○年代,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和韓國都已經進入了已開發國家或地區之林,只有台灣仍徘徊在已開發國家之外,究其原因,就是九○年下半葉以來的十餘年,台灣的掌權者的「反中情結」,使之誤估大陸發展形勢,以致耽誤了台灣的機會;如今的民進黨如果繼續錯估中國大陸新一輪的發展,誤判北京在「一中」原則的決心,偏信美方極右的學者和政客的偏見,相信了美國保護台灣的謊言,則民進黨縱能再掌權,也無法引領台灣的發展,反之,將可能出現再一次的停滯或衰退,如此看來,以民進黨的選舉敏感和操作,在台灣的選舉中,勝選不難,難在無法於國際競爭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