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講九二共識最多的大概就是我」

馬英九執政三週年評述
趙念渝
(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副秘書長)


轉眼間,馬英九執政已經三個年頭。

三年來,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和中國國民黨殫精竭慮,為兩岸關係穩定和平的發展,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兩岸關係的歷史性進展,有目共睹。

本文聚焦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即「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這是兩岸關係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在目前兩岸關係「和平與發展」的階段中,「九二共識」就是最大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若離開「九二共識」這一前提,就是空中樓閣,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將來無論是國民黨繼續執政還是政黨輪替,離開這一前提,那就是把兩岸關係推向危險的邊緣。

「九二共識」:兩岸關係的「壓艙石」

2008年3月的台灣大選結果既是台灣政局的轉折點,也是兩岸關係轉折點的開始。

這一轉折的基礎就是雙方對「九二共識」的共同體認。

2008年3月27日,在中美元首的通話中,胡錦濤對布希表示,「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是我們的一貫立場……」。

馬英九很快注意到了北京的說法,他的反應非常迅速,台灣媒體報導,台灣總統當選人馬英九當天就回應表示,馬、蕭一貫的立場,就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

3月29日,馬英九說,我不會去搞「兩國論」或「法理台獨」,我清清楚楚就是主張「九二共識」,並稱,「全世界講九二共識最多的大概就是我」。

三年來,馬英九在不同的場合,均反覆重申這一立場,可謂此言不虛。

2008年5月20日,在就職典禮上,馬英九重申,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盡早恢復協商。隨後,兩會恢復協商;大陸媒體重回台灣;兩岸直航開始。

7月19日,在接受美國CNN採訪中,馬英九重提「自己不是麻煩製造者,是和平製造者」,並稱大陸為「我們的同胞」。

在2009年元旦致詞中,馬英九指出,「在過去一年,兩岸關係出現歷史性的轉折」。

2009年3月21日,馬英九在與媒體茶敘時,公開宣示「追求雙重承認不切實際、也不是我的目標」,他並提到,政府推動參與世衛組織若涉「主權」爭議,「解決方案就是九二共識」。台灣媒體報導,馬政府高層解釋,馬英九公開提及不追求雙重承認、堅定「九二共識」立場,「這是馬、扁兩時代的明確切割」。

4月23日,在與美國智庫視訊會議中,馬英九再次宣示,兩岸和解的核心就是「九二共識」。境外媒體認為,隔著一彎淺淺的海峽,胡、馬默契已經展現濃濃的春意。

7月26日,馬英九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主席。27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電賀,馬英九在稍後覆電中,開宗明義回應道:四年來,經過貴、我兩黨的共同努力,當前兩岸關係已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走上和平發展、穩定共榮的大道。

10月10日,馬英九在「雙十講話」中提出20個字的要求:抱持耐心,正視現實,循序漸進,擴大互信,求同化異。媒體認為。這說明兩岸間的差距與疑慮有其歷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將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仍需雙方要有足夠的耐心。

在2010年的元旦致詞中,馬英九再次宣示,「在兩岸關係上,英九一向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狀態,並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與合作」。他還指出,「這不是消極地維持現狀,而是積極地爭取一段足夠長的時間,……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為兩岸爭議尋求一條務實可行的出路」。

2月1日,在出席國際民主聯盟執行委員會議的演說中,馬英九指出,他的兩岸政策就是「不統、不獨、不武」,兩岸也因同意回到「九二共識」的共識下重新發展。

4月6日,在與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視訊會議上,馬英九重申:我們首次在2008年提出了「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其後,我們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架構下,與大陸的和解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

7月2日,在「ECFA時代新情勢高峰會」上,馬英九再次指出,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8月8日,馬英九在中國國民黨第18屆中央評議委員第2次會議上致詞時就兩岸關係指出,整個大陸政策的基本理念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復談基礎就是「九二共識」。

2011年1月1日,馬英九在元旦文告中再次肯定了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並期許兩岸炎黃子孫透過深度交流,在中華文化智慧的指引下,為中華民族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2月7日,馬英九邀集台當局各部會首長舉行新春茶話會,指示「未來部會首長談到兩岸關係或相關政策說明時,用字遣詞應更謹慎,稱對岸或大陸,不應稱為中國,且公文書也不應稱呼中國」。

2月11日,馬英九在出席新春聯歡晚會時向與會人士表示,「兩岸積極改善彼此關係,使得台海和平終於出現曙光,台灣海峽已逐漸告別燃點的歷史,大步向和平大道邁進。」

筆者不厭其煩開列出了三年來馬英九就「九二共識」在一系列不同的場合中的說辭,堪稱「流水帳」。這一流水帳想說明的就是以下幾點:

第一、馬英九是務實的,「兩岸關係位階高於外交工作」,這是正確的,因為這是現實,也是事實,誰抓住兩岸關係,誰就是抓住了台灣;

第二、馬英九是現實的,「九二共識」是目前兩岸關係最大的政治基礎,維護「九二共識」,就是維護兩岸的穩定,維護台灣的尊嚴和發展,更是維護台灣人民的切身利益,誰維護老百姓的切身實際利益,誰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擁戴;

第三、馬英九是誠實的。世界上什麼事情最容易?走極端最容易。陳水扁走極端,將兩岸關係推向戰爭的邊緣,馬英九若走極端,同樣會使兩岸關係跌入深淵;但,三年的事實證明,馬英九並沒有走極端,他堅持的是「九二共識」,且身體力行,處處注意並維護這一共識,如果把這樣的人打成「獨台」、「隱性台獨」、「B型台獨」、「偏安」的話,那麼,竊以為應該提出建設性建議,告訴馬英九該怎麼做才不是「獨台」、「隱性台獨」、「B型台獨」或「偏安」,以馬英九之性格,筆者以為他一定會從善如流。把馬英九批倒批臭是很容易的,問題是,批倒批臭馬英九後,總得有個什麼「不倒不臭」的來替代馬英九吧,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哪裡呢?

第四、身為大陸學者,筆者願以切身經歷談談兩個感悟,一是毛澤東的「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此話令人亢奮,毛澤東本人就是「破」字大家,但,「立在其中」呢?一個「文革」把國家機器搞得支離破碎,全世界目瞪口呆,可見,「破」易「立」難;二是鄧小平「文革」後的警語:要反右,更要反「左」。極右和極左引發的都是災難,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中,筆者同樣感悟到鄧小平此話的深刻含義。兩岸關係進入當前的「和平與發展」階段,來之不易,需要呵護愛護,需要充分認識這一階段的長期性、複雜性和漸進性。揠苗助長是容易的,但,「揠苗」的結果不是「助長」,而是「促死」。

結論:「九二共識」就目前兩岸關係而言,就是管用的「壓艙石」。馬英九堅持這一共識,是聰明人。

中華文化:兩岸關係的「生命線」

2010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談及台灣問題時,指出,不要因為五十年的政治而丟掉五千年的文化。

2011年3月14日,溫家寶在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又說了句令人動容的話:「我們是同胞,骨肉之情,析而不殊。」

如果說上述「九二共識」是集兩岸五十年政治智慧而產生的一種政治術語的話,那麼,溫總理的上述表述就是中國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結晶。

政治智慧是化解當前矛盾、維護兩岸政治經濟關係穩定發展不可或缺的「壓艙石」;中華文化傳統則就是保證兩岸終極統一的「生命線」。

無論「台獨」如何囂張,無論外力如何插手,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必然大於五十年的政治。

馬英九也說過,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為兩岸爭議尋求一條務實可行的出路。據此,馬英九雖貴為「總統」,卻還身兼「中華文化總會」的榮譽會長,這可謂是「獨具慧眼」。

三年來,馬英九為維護中華文化這一「生命線」的同一性和傳承性,做了大量實務工作,例如,將「文建會」升格為「文化觀光部」,設置「文化創意產業法」;有系統地設置「台灣書院」和「孔子學院」;召開年度「文化論壇」,再由「行政院長」召集成立「文化諮議小組」;廢除陳水扁的「台灣民主紀念館」,恢復「中正紀念堂」;定調台灣自己的語言就是「國語」;認同「中華台北」為「中華民國」之下的次佳選擇;建構島內新政治文化模式,「以文化發揚台灣優勢,讓台灣特色文化軟實力感動世界」(最新報導,與台灣免簽證國已逾100個);舉辦「兩岸文化論壇」;改「國家文化總會」為「中華文化總會」並出任榮譽會長;努力發揚正體字,提出「識正書簡」的大膽創意,呼籲「認識」正體字,但不排除書寫「簡體字」;推動漢語拼音進入第二、三階段,努力營造友善國際生活環境;兩岸同時編纂出版《明清台灣檔案彙編》;親自主持「國父銅像」歸位典禮;主持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倡導「開創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宣示「未來一百年,要做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直至聲明「兩岸人民都屬於中華民族,這是我們一貫的看法」等等,無一不說明馬英九此人政治性格裡的「中華根、兩岸情、台灣心」。

筆者讚賞馬英九的這一政治性格。首先,中華根。「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人」,這就是馬英九處事立身的一個根本出發點,追根溯源,這一「根本出發點」的形成得益於馬英九嚴格的家教和中國傳統的「士大夫」的文化影響。馬英九出身於書香世家。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也是中國傳統儒家的信奉者,他灌輸子女應有的忠孝及民族大義,「國士名臣」就是他培養馬英九的目標,為此,他希望馬英九「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有九思之德,九如之身,九經之志」,「活在別人心,活在歷史上」。不久前在探視高齡90歲的詩人周夢蝶時,馬英九更首度自爆自己的名字寄寓著父親「中國統一」的期望。馬英九說,「自己名字的『英』字原來是全權服膺的『膺』。『膺』有胸懷的意思,九,是九州的意思。取自陸游詩作《示兒》中的,『但悲不見九州同』」。其次,兩岸情。馬英九的「兩岸情」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正視現實」,借用台灣王曉波教授的話來說,「憲法者,乃國家根本大法也」。「馬英九是宣誓『遵守憲法』就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除非他是和李、扁一樣的政治騙子,否則,必須遵守憲法。憲法的『大方向』就是馬英九的『大方向』,而不能有個人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就是「同舟共濟」。馬英九清醒認識到「台獨」也罷,「獨台」也罷,都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馬英九要『撥亂反正』」,「馬英九要回到一國之至正的憲法方向有什麼不對?而憲法方向就是『終極統一』」(王曉波),而在目前兩岸分治的現實情況下,兩岸只有「同舟共濟,相互扶持」,才能「深化合作,開創未來」;其三,台灣心。還是借用王曉波教授的話:馬英九是台灣地區民選的「中華民國總統」,施政能不「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嗎?但他只能根據理性和憲法「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李、扁視憲法為無物,搞得兩岸關係惡化,台灣經濟萎縮,社會族群撕裂,是「對人民有利」嗎?馬英九承諾在其任內據「中華民國憲法」框架,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根據理性和憲法追求「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是可以在下任「總統」選舉接受選民檢驗的。難道要馬英九違憲濫權,「海角七億」,才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嗎?台獨們不要再以「正名制憲」、「一邊一國」來自欺欺人,欺騙台灣人民了。

一個中國:兩岸不可動搖的努力目標

三年來,馬英九光明正大地堅持「九二共識」,堅持發揚和光大中華文化,堅持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堅持一個中國,堅持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復興,這完全無可厚非。

「九二共識」就是目前兩岸最大的政治基礎,沒有必要在「九二共識」前面加個定語,留點「戰略模糊」的空間,待條件成熟時,再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這就是大陸主張的「先經後政,先易後難,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意義所在。

其次,就兩岸目前的政治難題而言,筆者以為應該遵循「包容、耐心、漸進、創新」,與其急於破解這一政治難題,不如暫時擱置。因為,任何離不開現實政治的破解方式都等於「拉著自己頭髮飛離地球」,而這是不現實的。

但,從積極層面來說,也應該說是有辦法的,筆者以為,可能產生「破題效應」的地方就是海西經濟區。到目前為止,海西還是一張白紙,既然是張白紙,那就有條件畫「最美最好的圖畫」。就兩岸終極統一而言,把海西作為兩岸共同的政治經濟試驗地當是一可供考慮的選項。據此,「風物長宜放眼量」,海西的合作不僅僅是經濟的收割,這裡可能還醞釀著未來的政治收割,一個終極統一的中國的共同的政治名稱很可能誕生於海西。但,這需要時間,「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我們應該避免任何急躁情緒,魯迅先生說過「寫不出就不要硬寫」。今天,我們要做的也正是同樣的事:生不出不要硬生。對目前的「和平與發展」階段要有充分的認識和耐心,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瓜熟」而「蒂落」,「水到」而「渠成」。而在目前的國際政治條件下,雙方都要明智地避免做令對方不快的事情,不要人為地在名稱問題上製造矛盾,突出一方的「政治正確」導引的往往就是雙方的「政治不快」,長此以往,就勢必會影響終極統一這一最大的「政治正確」的結果。

其三,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應該超越五十年的政治。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民為本,和為貴以及仁者無敵。

1)民為本,這是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對歷代執政者的告誡。台灣提倡三民主義,大陸提倡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中華文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的「各自表述」。這一理念告訴我們:傳統的政治秩序應該改革,以權利為基礎的公民社會應該建立,傳統的「為民做主」應該過渡為「人民做主」,體現公民社會人性尊嚴的新中華文化意識應該成為兩岸的共識。所以,「人民最大」,或者說「以人為本」,乃是與時俱進的民本思想,是時代的進步。

2)和為貴,這是五千年來飽受戰亂之苦的中華民族的最樸素的願景。「和」意味著和平,兩岸不再需要戰爭;「和」意味著和諧,兩岸需要和睦相處;「和」意味著寬容,兩岸需要包容彼此的理念;「和」意味著平等,兩岸應該共享主權;「和」意味著團結,兩岸應該攜手共同面對世界;「和」更需要「和而不同」,承認差別,尊重異見,生命多彩,自然多彩,社會多元,「和」的力量,就在於就是讓多姿多彩的不同元素和平共處,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相輔相成。

3)仁者無敵。何謂「仁者」?「能以大事小」者,是其一;「厚德載物」者,是其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者,是其三;「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者,是其四。「仁者」力量源自何處?源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源自一塵不染的清廉操守,源自「樂民所樂,憂民所憂」的民本主義,源自為萬民百姓安居樂業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源自「社會和諧,兩岸和解,世界和平」的王道理念。孟子提出「仁者無敵」,主張「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對霸道,這就是仁者的根本之道。筆者以為,兩岸同胞皆兄弟也,以當今兩岸而言,把握眼前歷史機遇,「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持續實踐「自強不息、開拓進取、開放包容、同舟共濟」的亞洲精神,珍惜兩岸關係得來不易的良好局面,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兩岸雙方累積構建的互信基礎,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在和平與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種種新問題和新挑戰,同時著眼未來,為今後破解政治難題積累共識、創造條件,進一步把各項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穩,扎扎實實地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其四,警惕外力的干涉。兩岸是兩岸人民的「家務事」,常言道,「家和萬事興」,保證「家和」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要防止外力的干涉。「台獨」是什麼?「台獨」就是戰爭,把「台獨」等同於「民主」,把馬英九的大陸政策說成「傾中」或「賣台」,指責馬英九「犯了根本的錯誤」等等,這些都是值得兩岸警惕的信號。如果有人圖謀利用這些藉口誘導什麼「顏色革命」,如果「台獨」勢力圖謀利用外力作亂,那結果就只能是一個:葬送當前兩岸和平與發展的大好局面。誰這樣做,誰就是中華民族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