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一、前 言
馬總統的第二任從520開始了,不過此一開局並不順利,特別是從美牛風波到油電漲價的決策瑕疵,致使聲望大跌,在此情況下,外界對馬總統的就職演說,也就不太寄於厚望。畢竟家務事沒有處理好,涉外的事務自然也更無法開展。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閱讀馬總統連任的就職演講,更可以得到明證。
馬總統連任的就職演講洋洋灑灑6,000餘字,其中直接涉及兩岸關係的,約有800餘字;從結構上說,是擺在「確保台灣安全的鐵三角」的段落中;從上、下脈絡來看,兩岸關係是和國際空間,國防力量一樣,只作為台灣安全的工具意義的政策。這就淡化了馬總統在第一任政績的總樞紐。對比一下,2008年的「五二○演講」,當時約3,700餘字的全文中,「兩岸關係」的論述,就有700餘字;在結構上,則是放在「新時代的任務」中來闡述;從上、下脈絡來看,兩岸關係是擺在台灣強化國際與區域關係,打造「一支堅實的國防勁旅」之後,追求「兩岸和平與維持區域穩定」,並以「台灣未來一定要成為和平的締造者,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作為目標的宏願下,闡述其對兩岸關係的政策。這是比較有魄力的政策走向,如今蛻變為只顧台灣安全,其格局、眼界已不可同日而語。
二、對 比
從形式安排的角度來看,前後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以下的若干差異:
第一、兩任之就職演說相比馬總統的第二任期,兩岸關係可能不再是馬的施政重點,因為第二任的演講中,兩岸關係的份量大幅減縮,從原來的五分之一強,減少為七分之一弱。
第二、兩任之就職演說相比,馬總統的兩任期的兩岸關係的目標也不相同,第一任的目標是追求兩岸和平;第二任的目標則只關心台灣安全。和平必須得自各方的共同努力;而安全則有針對威脅的意義,必須說如果真以排除安全威脅,作為兩岸關係政策的目標,恐怕兩岸和平穩定的目標就會被邊緣化;在當今的兩岸關係中,對台灣而言,穩定而制度化的和平才是台灣安全的保障,所以追求兩岸和平就必然贏得台灣安全;反之,對大陸而言,鞏固自身的政治安全,才能保證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馬總統對兩岸關係政策取向的新安排是會引發北京的疑惑的。
第三、兩任之就職演說相比馬總統的兩任期,馬的兩岸關係政策本質也不相同,在第一任期中,馬的兩岸關係政策本質是馬政府的政策主軸,是施政重心;而在第二任期中,馬的兩岸關係政策只具有與其他政策如外交、國防等,相同的工具性意義之政策。
再從內容看馬總統2012年的就職演講本身,也缺乏進取的意願:
第一、全文共有三大段,其中兩大段談「過去四年」,而最後一段是希望北京當局不要排斥「外來的民主制度」。期盼中國大陸逐步開放人民的「政治參與」,日漸完善大陸的「人權與法治」、「公民社會」,以便「進一步縮短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而《人民日報》於一周前(5月14日)才重申大陸的政治改革「必須堅持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統一,絕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依此說法,兩岸在政治發展上是完全沒有交集的。
第二、過去四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完完全全是「我們」的成績,馬英九說「我們改善兩岸關係,降低台海緊張,帶來和平與繁榮。」又說「我們依循「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推動兩岸交流,……創下歷史新高的紀錄。」此一說法,即非事實,也失公道;客觀而言,兩岸關係的發展雖勿需歸功於北京,但也絕非「我們」的片面作為,可以克竟其功的,應該說是兩岸當局共同的努力。但是馬總統的「原罪情結」,使之在如此嚴肅的文告中,不敢以客觀真實相告。令人不能沒有遺憾之感。
第三、演講中也有兩處說法是有問題的,一是提及「四年來,政府堅持『對等、尊嚴、互惠』的理念」,然而回顧2008年的「五二○演講」中,馬說「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並沒有「互惠」,事實上,過去的四年兩岸關係也絕不在「互惠」的軌道上運行;其次是「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孫中山說的是「民族、民權、民生」,蔣介石提出「倫理、民主、科學」,蔣經國時代才是「自由、民主、均富」,無論是那一個,如果我們細心的比較兩岸當局的政策,那一邊會更符合「孫中山的建國理想」,民族主義無須比較,民生主義,如果以「發達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為指導思想,是更像民生主義呢?如果以「均富」,馬英九在記者會上不是才列為「四件事情不滿意」之一,以民權主義而言,如果從間接民主與直接民主相結合為途徑,以國民大會為總統的制衡機構,那台灣的這一套半美國、半法國的制度,也不是民權主義。因此「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其實不提為好。
當然演講中也有若干進步的因素:
首先是進一步以「文獻」形式,回應了北京「深化政治互信」的呼籲,確定了兩岸關係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的「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馬總統說:「兩岸之間應該要正視這個現實,求同存異,建立『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共識,雙方才能放心向前走。」這是文告中,比較重要的宣示。此一宣示,至少告訴北京,台北並沒有背離「九二共識」;對民進黨而言,已經無法不承認其存在,未來雖可以推翻「九二共識」,但如此一來,要改變現狀的就是民進黨。不過必須進一步指出,如果馬總統希望以「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來定位兩岸公法人的話,則必須確定是「兩岸公法人在統一前的定位」,才符合中華民國憲法修正案的精神。
其次是馬總統提出:「未來四年,兩岸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繼續鞏固和平、擴大繁榮、深化互信。」這是馬總統在兩岸關係部份唯一明確的未來作為,特別是「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繼續鞏固和平」,似乎意有所指,卻欲言又止,但是起碼代表了馬總統也認知到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只有經濟的ECFA是不足的。因此兩岸的「文化」「教育」協議的期待,應該是合理而有機會的政策。
其三是在文告中,重申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與文化」,比起2008年的講法「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云云,要更加明確和肯定,因為依2008年的講法,兩岸人民只有血源的關係;而今年的說法,則除了血緣關係之外,還有「共同的歷史與文化」等等,這也就是公開承認了「中國人」的概念。
按理而言,台灣重新回歸傳統的兩岸關係軌道上,則兩岸之間的軍事互信、政治互動、政治協議是很有機會。然而綜觀全文和局部,馬總統的演講給出了複雜的信息,一方面從全文閱讀似乎是低調、保守而且被動;但是從局部看其中也不乏積極的因素,今後四年的兩岸關係,還是要看中、美關係的走向,中國大陸自身的發展和崛起的速度與方式,北京對台灣的政黨工作,以及台灣島內的政治共識的建立,恐怕還不能以一次演講,作出過多的推論。(2012-05-20)◆
社論
國際與外交
南海風雲
馬英九就職演說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