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國共論壇:兩岸同屬一個國家

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7月28日至29日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舉行的「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由於政治性較前七次論壇強,受到台灣政學界高度關注,餘波至今蕩漾。根據筆者在現場的觀察,這次論壇至少有以下三點新意,值得吾人注意。

一、首度提出「兩岸一國論」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7月28日開幕式上,表示「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的規定出發,確定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求同存異,增強彼此的包容性。」賈主席又說,「兩岸雙方應當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充分發揮政治智慧,採取更多實際行動,鞏固和深化雙方的『同』,擱置並包容彼此的『異』,積極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為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的深層次問題開闢道路。」

「兩岸一國論」一出爐,立即引起與會的兩岸學者熱烈討論,島內政學界及媒體亦各有解讀。民進黨中常會表達了「三項憂慮」,並要求馬英九駁斥賈慶林的說法,以捍衛台灣主權。 藍營也有人評「兩岸一國論」比「兩岸同屬一中」空間更為緊縮,不排除是大陸要向馬英九攤牌。唯國民黨中常委邱毅則表示,大陸提出「兩岸一國」,與馬英九日前提出「一個中國」涵義是互相呼應,是擱置「一中」爭議的一種變通作法。

筆者不認為大陸提出「兩岸一國」是向馬英九攤牌。四年來,馬政府依據憲法及現行法規,堅持「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兩岸同屬一中」、「一國兩區」,都在在表明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今年520就職演說,馬英九更公開強調,「20年來兩岸的憲法定位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歷經三位領導人從未改變。」此說法,與第一任就職演說比較,其實已經往「兩岸同屬一國」方向移動,大陸有何必要向馬攤牌?

筆者以為,大陸在「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涵義20週年的前夕,將「一中框架」內涵清晰定義為「兩岸一國」,又繼吳伯雄3月「胡吳會」上主動提出「一國兩區」後,再度強調兩岸各自現行規定都確認此一事實,主要有以下兩層用意。

首先,大陸顯然想抓住機會,要執政的國民黨承認,並且告訴民眾,「兩岸同屬一中」一直是台灣當局的政策及規定,絕非大陸一廂情願,強加於台灣的片面之詞。7月28日下午,「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分論壇第一位主講人,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發表論文說「體現一中原則的概念與表述,首先是台灣方面正式提出來的」;「今年3月,吳伯雄與胡錦濤會談時明確表示,海峽兩岸並非國與國關係,根據雙方現行體制和相關規定,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表明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這一個概念,不是大陸硬要加諸於台灣的。」台辦主任王毅之後(8月10日)也向記者表示:「賈慶林談話最重要的部分是,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確立一中的框架。」

基於「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大陸可以理解台灣當局在兩岸政治對立未結束前,緊抓「一中各表」、「一個中華民國」,但對於「一中」在「各表」後少了中國元素,變的模糊不清,大陸既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因此,大陸想正本清源,讓台灣民眾清楚兩岸關係的本質,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猜測與誤會。至於賈慶林在強調一國時,完全沒提到國號,足見大陸希望保持良性互動,擴大兩岸政治互信。

其二,今年1月14日台灣大選結果顯示,主流民意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社會上也出現「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兩岸和平紅利」的氛圍,但島內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及支持統一者並未增加,這對進一步鞏固兩岸和平發展成果,深化互信合作極為不利。大陸雖體認台灣民意如此,主要該歸咎於李登輝、陳水扁時期以政權力量全方位推行「去中國化」、「文化台獨」所致,但對於馬英九執政四年多,始終主張「政經分離」,在教育與文化政策上仍未全面撥亂反正、徹底掃除各種遺毒,感到不解及憂心。

大陸認為,要鞏固深化和平發展,就要增強台灣民眾「兩岸本是一國,兩岸一家人」的觀念,而身為台灣領導人的馬英九責無旁貸,必須「充分發揮政治智慧,採取更多實際行動,摒棄各種不合時宜的對立思維」,聚同化異,妥善化解政治認同的分歧問題,不斷增進兩岸政治互信。

二、首度探討政治性議題

本次論壇除循例召開「深化經貿合作」、「擴大文教交流」二分論壇,邀請兩岸工商產業界、金融界、旅遊觀光界、文化教育界、影視出版界等方面人士針對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擴大文教交流進行討論外,首次增設「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論壇,對過去四年兩岸關係發展進行總體和全面性的研討。

國共兩黨各推出四位學者作主題發言,並於現場發放論文。大陸方面依序為余克禮、嚴安林、周志懷及李義虎,台灣方面依序為朱新民、鄭安國、趙春山及周繼祥。八位學者皆肯定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對建立兩岸互信機制及開啟政治協商,立場顯然不一,甚至針鋒相對。

余克禮首先表示,九二共識的核心是海峽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但「至今有些人還要講不統、不獨、不武,還有台灣也是我們的國家之類的話」。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表示,兩岸和平的制度化,須啟動政治協商,台灣不應迴避政治對話,「國民黨不能老是說,談這問題就會丟失政權」。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表示,推動促成「兩岸同屬一中」新共識,是提升兩岸政治互信水平的最佳選擇。對於大陸學者發言中暗批馬英九,多位與會的國民黨智庫在自由發言時紛紛駁斥,連坐在主持台上的台灣大學副校長包宗和,也忍不住為馬英九解釋了兩句。

從大陸四位學者的發言內容均圍繞在「兩岸一中」可看出,除主辦單位,應該沒有人事先知道「兩岸同屬一國」即將出爐。也因此,出席「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論壇的兩岸學者在自由討論時間,搶著針對「兩岸同屬一國」發言,異常熱鬧。

周志懷率先提出,賈慶林的說法是大陸第一次對「一個中國框架」做出全面的闡述,同時包含正面表述(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與負面表述(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與「兩岸一中」或「兩岸同屬一中」相較;「兩岸同屬一國」的表述更能釐清「一中」的內涵,有助於擱置兩岸到底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爭議。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也說,「一中」的說法不管叫原則或框架,就是說明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一個國家」的說法有助於減少疑慮。

不過,台灣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一中各表」具有各自表述的彈性,「一個國家」的彈性與模糊空間大為緊縮。而且,「一個國家」會讓人解讀為兩岸將建構新國家或推動統一,台灣社會與人民會有疑慮,可能引起更大的爭議,美國也會有所疑慮。

儘管意見不一,但與會學者皆願開誠佈公,又對「兩岸一國論」作了立即討論,確實達到雙向溝通目的。

三、首度在共同建議中涵蓋政治領域

本次論壇達成17條共同建議,其中前四條首次涵蓋兩岸關係的政治領域。

第一條: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民眾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也是得到兩岸民眾普遍支持的正確道路。兩岸應繼續努力,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既有立場基礎上,增進互信,保持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共創雙贏,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思路,持續推進兩岸協商談判和兩岸交流制度化,擴大民眾參與,促進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增進兩岸人民福祉。

第二條:繼續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加強兩岸對話,溝通和平發展理念,鼓勵學術界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相關議題及互信機制進行探討,進一步擴大共識,鞏固互信,為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的深層問題創造條件。

第三條:循序漸進推動兩岸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更有效地服務兩岸民眾。

第四條:從中華民族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基於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雙方應努力在國際事務中避免內耗,通過平等務實協商,促進雙方合作,妥善處理兩岸民間團體和諧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

共同建議中雖未納入「兩岸一國」,但國共兩黨能達成「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雙方應努力在國際事務中避免內耗,通過平等務實協商,促進雙方合作,妥善處理兩岸民間團體和諧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等重要政治共識,已屬難得。尤其,國共兩黨2005年4月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迄今已逾七年,而「胡六點」發表至今亦有三年半,兩岸和平發展的論述,以及它與和平統一的關係,卻仍有進一步充實豐富的空間。此次國共兩黨共同建議「鼓勵學術界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相關議題及互信機制進行探討,進一步擴大共識,鞏固互信,為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的深層問題創造條件」,除表明兩岸雙方都有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深層問題的意願及誠意,也對兩岸學術界探討兩岸和平發展相關議題及互信機制,做了最大的支持及鼓勵。

筆者以為,以上四點含政治意涵的共同建議,對於推動兩岸各界深入思考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長期思考兩岸關係,主張和平統一的學者,應把握時機,群策群力,就兩岸和平發展及互信機制進行探討,並在民間引導民意,為解決兩岸關係中的深層問題,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