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區與「一中」框架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中國國民黨主動提出「一國兩區」

今(2012)年3月22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北京與胡錦濤總書記見面時,據媒體指出,吳伯雄主席說「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加上台灣人民追求繁榮、清廉與和平的意願,近期大選再度獲得多數民意支持,讓國民黨更有信心面對兩岸良性互動,並期待開拓兩岸關係的新局面。」

他又說,「堅持『九二共識』是兩黨重要政治互信。根據雙方現行體制及法律規定,彼此都堅持『一個中國』,但對『一中』內容,雙方表述是有差異,因此要求同存異,同的是『一中』框架,對異的部分,要正視現實,擱置爭議。」

吳伯雄進一步具體闡述,「台灣現行推動兩岸關係的依據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是以『一國兩區』概念做為法理基礎,處理兩岸事務的部門是大陸委員會,而非外交部,這就足以說明兩岸並非國與國的關係,而是特殊關係。」

吳伯雄主席這一段話,應該說是代表馬英九總統傳達了以下的意思:

第一、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

第二、國民黨更有信心面對兩岸良性互動,並期待開拓兩岸關係的新局面。

第三、彼此都堅持「一個中國」,但對「一中」內容,雙方表述是有差異,同的是「一中」框架,對異的部分,要正視現實,擱置爭議。

第四、現行推動兩岸關係,是以「一國兩區」概念做為法理基礎,足以說明兩岸並非國與國的關係,而是特殊關係。

吳伯雄主席這一席話,從內容來看,完全沒有任何新意,無一不是台灣現行的法理和正在運作的現實,因此,理論不致引起媒體和社會的關切,然而會引起台灣媒體和社會的注意,是吳伯雄主席言說的對象、場合和時機:

對像: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

場合: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與胡錦濤總書記會面,有記者在場的場合。

時機:中共相關領導多次在重要場合呼籲兩岸應「鞏固政治互信」,中共為什麼強調「鞏固政治互信」呢?因為他們擔心「九二共識」的「一中」逐步被虛化、淡化和異化,結果只剩下各表,他們擔心「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國民黨的說法。因此,中國國民黨有必要在大是大非的原則上,講清楚,作交代,否則兩岸的後續發展許多的阻力就無法突破。

所以,吳伯雄主席的話是對台灣推動兩岸關係立場的再保證,而且傳達的是馬英九的話,相信對北京而言是有說服力的,甚至我們可以視為兩岸簽訂投保協議,主要的助力之一。

其次從表明立場的角度看,其實有了前面兩點也就可以了,「一中」框架「一國兩區」,這兩句如果沒有持殊意義,那就是「畫蛇添足」,反之,必然有其特定的意義。

其三細讀起來,「一國兩區」應屬「中華民國的內政」,北京不可以不知道,因此吳伯雄榮譽主席還要當面向胡錦濤總書記作此表述時,在某一層次上說,確實存在將台北「一國兩區」轉換成兩岸的「一中兩區」的試探性。

其四這應該被視為台北的正式聲明:在吳伯雄榮譽主席代表馬英九總統作了這樣的表述之後,在馬英九總統「520」的演說中,又作了「兩岸政策必須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而我們所說的『一中』,當然就是中華民國。依據憲法,中華民國領土主權涵蓋台灣與大陸,目前政府的統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換言之,二十年來兩岸的憲法定位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歷經三位總統,從未改變。」

其五對中國國民黨完全可以將「一國兩區」現狀描述,轉為中國國民黨和平發展時期「一中兩區」的政策論述,北京雖不可能全盤接受,但至少有了進一步對話的可能性;對美國而言,這也是台北既定的立場,並無改變現狀的企圖;對台灣人民而言,中國國民黨也可以說提供人民,在台獨和統一二分法之外的另一種新的選擇。果如此「一中兩區」就可以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的中程安排,可能成為台灣人民在維持現狀的安心而安全的選擇。

其六在台北的說詞中,也有一些語病,令人費解,「520」的演說提到「二十年來兩岸的憲法定位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這裡的「一個中華民國」令人無從理解,因為「一個中國」之所以在國際社會中有意義,是因為在國際確確實實存在著,「中國」的代表權之爭,而且迄今未休,所以北京為領土、主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台北為安全也被迫遵守「一個中國」原則,而想出對「『一中』內容,雙方表述是有差異」的說法,以自我保護。但「一個中華民國」就完全沒有意義,除非馬英九心目中,要區隔「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和「中華民國是台灣」的區別,而以「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去否定「中華民國在台灣」和「中華民國是台灣」的獨台思想,否則「一個中華民國」就沒有意義;再者「一中」可能有人想當然耳地把「中」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一國」自然不會有人去聯想。

其七在吳伯雄榮譽主席代表馬英九總統作了這樣的表述之後,在社會引起不同的反應,此時總統府、國民黨最初的反應,竟然是企圖「切割」成吳主席的個人意見,成為非當日講話重點,此種反應,除了顯示其決策的不周延,黑箱作業和怯戰心態之外,實在無人理解,其後,如果不是馬總統文告的加持,則北京恐怕也需慎重回應。

其八這也是中國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難得的「守中帶攻」的策略,這是幾年來,台北方面十分罕見的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屬性、政治定位最清楚、最直接也是與北京立場最接近的公開聲明,此一表述對北京而言,可以說既放心又擔心,有這樣的機會肯定是既要把握兩岸關係的法理的正當性,又不能自縛手腳。在此背景下,我們來讀一讀,王毅、賈慶林的後續講話,自然可以感受到北京在此一事件的因應。

中共因應以「一中框架」

在吳伯雄主席傳話之後,中國大陸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於同年4月13日在美國休士敦僑界招待會上發表講話說:「『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只要認同並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中,國土就沒有分裂,主權就沒有分割,兩岸雙方就有了最基本的互信,台海和平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兩岸關係的改善發展就有了最基本的動力。當然,我們也知道,兩岸雙方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的認知尚未形成一致,但這是在一中框架下存在的政治分歧,與『一邊一國』的『台獨』分裂主張截然不同,可以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通過平等對話,逐步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之道,從而達到聚同化異的目標。」

王毅的講話應該被視為台北在兩岸政治互信上有了積極表態之後,北京對此議題的官方看法:

第一、「九二共識」的核心就是中國的國土沒有分裂,主權沒有分割。

第二、有了此一最基本的互信,和平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兩岸關係的改善發展就有了最基本的動力。

第三、承認兩岸在一中框架下存在的政治分歧。

第四、區分國、共的政治分歧與民、共的分裂分歧截然不同。

雖有了此一清楚的說明,然而王毅在談今後的兩岸關係時,首先仍將「繼續鞏固兩岸雙方的政治基礎,不斷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放在重要的順序上,應該對中國國民黨在兩岸政治共識和政治互信上,仍有期待。到了7月賈慶林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時,更將「鞏固政治基礎,保持和平發展勢頭」置於首位,他說:「當前,增進政治互信就是要維護和鞏固一個中國的框架。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求同存異,增強彼此的包容性。兩岸雙方應當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充分發揮政治智慧,採取更多實際行動,鞏固和深化雙方的『同』,擱置並包容彼此的『異』,積極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為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的深層次問題開闢道路。」

在以上的說法中,最為觸目的是賈慶林首次完整地闡述北京有「一個中國框架」的構想。它和一個中國原則具有明顯的差則:

一是原則比較具有強制性和堅定性,框架比較具有靈活性和操作性。

二是一個中國原則是被遵循的,而一個中國框架是有待創發的。

三是一個中國原則是單方規範,一個中國框架是雙方合作。

至於北京現階段對「一個中國框架」的基本設想是:

一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一項應該是為了回應台北提出的「一國兩區」,看起來北京當局明確接受了中國國民黨所提「一國」的提案,但對「兩區」部份,則是放在第二句話作回應。

二為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以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這一項提法就是強調台北的「兩區」,在法理上也算是確認了一個中國框架。

三為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求同存異,增強彼此的包容性,這一項提法,主要彰顯一個中國框架的操作性原則。

四為充分發揮政治智慧,積極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這一項所突顯的是一個中國框架的未來性。

然而在台灣對「一個中國框架」的討論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是否「兩岸同屬一國」,主要的看法是「彈性解釋空間大為減少」,反對黨召開記者會,表示「根本就是與共產黨聯合賣台,馬英九應出面抗議。」而其後王毅曾於8月10日表示,兩岸一中與兩岸一國,實際上並沒有太大區別。他闡述賈慶林的談話,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是,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確立一中的框架。此外,兩岸在此基礎上能求同存異,增加彼此的包容性。大陸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說,賈慶林的說法是大陸第一次對「一個中國框架」做出全面的闡述,同時包含正面表述與負面表述以及未來方向。其正面表述即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而負面表述即是「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至於未來方向、即「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確立一中的框架」。三句話必須一體看待,才能真正解讀其中的善意和彈性;其實賈慶林談話原本就是多義的,體現了以下四個功能:

第一、是以「一個中國框架」來間接回應中國國民黨的「一國兩區」。

第二、強化「一中」的法理定位,致使「一中」之政治定位更具有可操作性;原本的「兩岸一中」基本上是政治用語,如今改用「兩岸一國」,則是法律用語,無論在兩岸、在國際上其操作性均得到強化。

第三、從兩岸而言,應該是一種善意,一方面在經貿、文教議題上,實施國民待遇,較具有法理依據,另一方面從長期而言在「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國家」的政治安排下,國號、國旗、國歌都可以談。應該也是一種誠意的表現。

第四、也為「十八大」後兩岸關係創造新機遇。

結 語

所以應該說「一個中國框架」的說法,從中國國民黨的角度來看,仍然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是一個操作性的概念,對台灣的民進黨而言,兩岸關係進入一個新的操作期,當然不是好消息,但對大多數的台灣人民而言,恐怕一如王毅所說,並無不同。再進一步說對比台北所說的「九二共識」的內容,則「一個中國框架」的講法是將台北所說的「一中各表」,裝入「一個中國框架」之中,而徹底排除了「各表」表述成為「國與國關係」或是「一邊一國」的空間。因此,如果北京當局希望以「一個中國框架」來建立新的共識,應該是很明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