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望 發話 收費

希拉蕊訪華旁觀記
趙念渝
(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副秘書長)


9月4日、5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應外交部部長楊潔篪邀請」,匆匆忙忙到北京兜了一圈,連頭帶尾27個小時,完成了她第七次訪問中國,史稱「閃電式」。

新華社報導,9月5日上午,胡錦濤對希拉蕊國務卿再次來華訪問表示歡迎。胡錦濤表示,我記得這是您就任以來第七次訪華,其中四次是主持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三次是出席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希拉蕊國務卿還積極推動上海世博會美國館建設,推進美國學生留學中國計畫的落實,所有這些都表明了希拉蕊國務卿對中美關係的重視。我們對希拉蕊國務卿為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所作的努力表示讚賞。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胡錦濤對希拉蕊的來訪的讚揚性語言是很中肯很克制很禮節很外交的,因此,客套話就不用說了,境外輿論9月6日就定性:希拉蕊訪華告別之旅,成果寥寥,「幾乎未能在任何問題上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用一句話來概括希拉蕊訪華:總體目標不變,具體情況有三:觀望、發話、收費。

何謂「總體目標不變」?眾所周知,希拉蕊上任以來出訪的國家超過100個,是美國歷史上出訪國家最多的國務卿。今年來,她在中國更是名家喻戶曉的人物,無論是全球矚目的「環中國之旅」,還是去非洲大陸貶損中國並挑唆中非關係,或是在哈佛的演講,乃至8月27日至31日出席在庫克群島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希拉蕊所做的一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全力以赴落實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政策,剝去全部光鮮的委婉語,剩下的就是赤裸裸實質性的話語:遏制中國。這一目標,不要說七次訪華,哪怕再來七次——只要大陸始終是「以不變應萬變」——還是不會變的。

美國對眼下的中國的關切是真誠的、真實的瞪大了雙眼且目不轉睛的。雖然說雙方一直在強調增加互信,但實際上彼此是互疑不斷,互信還是在地平線。且不說歐巴馬政府自從上台以來就對中國抱有的「厚望」,從去年秋天歐巴馬政府在宣佈「結束」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重返亞太地區後,今年年初,美國就以防務戰略指導方針的名義出台相關文件,宣佈美國在亞洲的「軸心支柱」戰略(現稱「再平衡」戰略),外界普遍認為,這一方針的主要目的一是加強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等盟國的聯繫,二是同「正在崛起的大國」,特別是印度,加強「夥伴關係」,三是雖然沒有明說,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要提高對中國崛起的警惕。隨後,由美國海軍主導上演的演習,參與國家多達22個、參演官兵多達25,000人、出動42艘各類軍艦、6艘潛艇和逾200架戰機,從6月29日到8月3日曆時40來天的「2012環太平洋演習」就是對這一「警惕性」的具體註釋,人稱這一軍演「猶如對中國形成全球大包圍」;今年8月2日出台的美國國會報告《美中關係:政策問題》更是坦陳美中之間的五大安全方面的互不信任:1)中國軍力的崛起;2)在南海和東海同鄰國的領土之爭;3)源自中國的網絡入侵事件;4)中國對美國在亞洲的「再平衡」的干擾;5)對美國對台政策的不滿以及對美國軍方在中國海岸沿線的監控活動的不滿等等。此外,國會報告還坦言,美國正瞪大眼睛密切關注今秋北京的中共十八大,在王立軍、陳光誠、薄熙來事件後,美國更是吃定北京需要美國幫助「維穩」以確保黨代會的順利召開和權力的平穩過渡。

希拉蕊是不是認同美國國會上述觀點,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希拉蕊不會違背美國的利益,不會同美國國會的決策者唱對台戲,因此,希拉蕊此次來北京,見什麼人並不重要,說什麼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必須要進行認真密切的零距離「觀望」。該見的見了,該說的說了,就訪問本身而言,無論是新華社的報導還是境外媒體的報導,都可以看得出,毫無新意,或許可用16字概括:不即不離,不痛不癢,不卑不亢,不鹹不淡。據外電報導,備受關注的希拉蕊北京行在令外界頗感意外的溫和氛圍中結束。按照路透社的說法,中美高層既沒有公開指責,也沒向彼此屈服,且都把「合作」當作重點來突出。9月3日還在雅加達呼籲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團結一致對中國」的希拉蕊,一到北京就強調中美「務實合作」,她還說,美國不謀求與中國「不健康競爭」,中美關係基礎牢固,具備能夠克服分歧的「成熟」。這就是希拉蕊聰明過人的地方,作為個性化女性,她早就把該說的全說了,作為外交家女性,她善於虛與委蛇,觀望,就是希拉蕊此次訪華的第一目的,她需要親眼目睹北京官場的精彩繽紛,掌握一手材料,以便回去後協助歐巴馬政府出台新動作。

其次,發話。此話不中聽,還是希拉蕊說得好,這是一個「老牌大國」和「新興大國」的對話,很中聽,雖然實質性內容還是兩個字:發話!何以見得?兩點,第一、這是希拉蕊個性使然。希拉蕊的個性是什麼?在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只出現過三位女性國務卿,依次為奧爾布賴特、賴斯和希拉蕊,此三人中,只有希拉蕊是曾經的第一夫人,曾經的參議員和曾經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選者,希拉蕊具有「總統之才」,獨缺「總統之運」,若非個性堅如鋼鐵對當年的白宮實習生採取視而不見之戰略,又何以能走到今天?第二、希拉蕊對中國「堅定不移」的看法使然,比如,去年11月檀香山APEC的峰會前夕,希拉蕊代表美國明確宣示美國外交政策的重點轉移,她指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已趨近尾聲,貿易時代開始,而亞洲就是這個新時代的中心。因此,美國決不可能讓別的國家決定其在亞洲的未來,美國在確保南海航行自由等方面,必須發揮重要的作用。至於中國,希拉蕊非常明確指出,雖然中國的經濟已經有了大幅度發展,但從任何一個標準來說,中國都是一個窮國,據此,美國在全世界的領導權仍將繼續。而今年來在網絡上瘋傳至今的希拉蕊在哈佛大學的演講更是從六個方面來證明「20年後,中國將成為全球最窮的國家」。因此,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富人和窮人之間是不可能有什麼平等對話的,退一萬步說,即便有什麼對話的話,窮人(哪怕美其名曰「新興大國」)也只有聽的份,既然這個世界的領導者是美國,那麼,作為後起的「新興大國」,就必須要遵守美國制定的規矩和遊戲規則,在美國看來,無論從「責任心」還是「透明度」或「公益性」等方面來說,中國還遠遠稱不上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因此,根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辦公室公佈的希拉蕊在北京聯合記者會的講話全文,她從敘利亞問題、伊朗問題、朝鮮問題、網絡攻擊問題、南海問題、人權問題、美國調整亞太戰略和美中關係等八個方面「發話」,告誡中國該怎麼樣來承擔大國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繼續對話。我們絕不會對一切事務都看法一致。任何兩國都不會完全一致。但是我們正在學會如何處理我們的分歧,在出現誤解時開誠佈公地解決它,並保持盡可能透明和清晰的交流。……並進而幫助推動整個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進步和繁榮」云云,冠冕堂皇,悅耳動聽,但實際上就是四個字:我說你聽!

第三、收費。美國是一個講究實際利益的超級大國,美國很清楚,在一個基本市場化的世界,美國同世界各國的博弈實際上就是一個利益取捨平衡的問題,同中國的交往也不例外。這也是個雙向的問題,就甲方而言,「花錢買平安」;就乙方而言,「得人錢財,與人消災」。

幾乎就在希拉蕊訪華的同時,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公共債務已經突破16兆美元大關。這與美國總統歐巴馬入主白宮時約10.6兆美元的水準相比,增加了50%多。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導致公共債務日益膨脹,已經成為美國經濟面臨的一項挑戰。

一個星期後的9月13日,美聯儲宣佈,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拉開序幕,將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而且如果就業市場前景沒有顯著改善,美聯儲將考慮採取更多資產購買行動,併合理利用其它政策工具。行家普遍認為,這對於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中國來說,並非一個好消息,需警惕其帶給中國的輸入性通脹和外貿壓力。「美聯儲推出QE3對中國的通脹壓力會產生傳遞作用,對中國物價上升將形成壓力」;「我們需警惕由於美國貨幣增發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中國物價產生的輸入性通脹作用」;「中國製造企業將迎來新一輪挑戰。中國要加快調整貿易結構,企業出口產品要繼續向高附加值轉變,增強應對風險能力」。

9月14日,財政部又傳來消息,美國政府2012財年預算赤字在8月份突破了一兆美元大關,達到1.16兆美元。這樣算來,在歐巴馬總統領導下,美國預算赤字已連續四年超出一兆美元。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羅姆尼以及國會共和黨人士正把赤字問題作為2012年大選一個炒作熱點。

這三則新聞究竟傳遞了什麼信息呢?信息是:美國債務上升,預算赤字上升,美元印鈔機持續開動。其意為:中國必須幫忙。如何幫?簡言之,拿出中美貿易的順差,繼續投資美國的國債市場,人民幣繼續升值,請中國把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再投回美國幫助美國渡過難關。對此,希拉蕊的官方說法是:美方願與中方加強高層交往和民間交流,充分發揮各種對話機制的作用,增進相互瞭解與合作,推動美中關係不斷向前發展。希拉蕊在哈佛的個性化說法是:「從申請移民的情況看,中國90%的官員家屬和80%的富豪已申請移民,或有移民意願」,而這些移民以及他們的資本流向,據悉,第一選擇就是美國,言下之意就是,為「維穩」計,美中雙方必須「充分發揮各種對話機制的作用,增進相互瞭解與合作」。美國國會報告則依據大量事實來證明了中國這個「世界第二經濟體」對美國的重要性以及能對美國做出的貢獻(限於篇幅,引述從略)。

據此,筆者謹借用並update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大作「再別康橋」來結束本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留下一大堆新國債,請君購買!

美國認定,這個忙,你中國願意幫也得幫,不願意幫也得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