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樂和蔡衍明

論「一國兩制」與「和平協議」


謝長廷到大陸會見了張志軍,蔡英文也在台灣邀請了大陸學者演講經濟;但民進黨的華山會議開了二次,仍然毫無進展,連「九二共識」的門檻都跨不過。國民黨則是由吳伯雄代表馬英九去北京談了「一中架構」,又不斷放話,「不排除」「馬習會」。

圓環出身的媒體大亨

除了藍綠兩黨的政治角力外,在民間,我們還看到張安樂高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返台(6月29日)。還有蔡衍明在「兩岸和平創富論壇」(8月8日)上,高唱由國共兩黨先簽和平協議。

張安樂一介江湖人物,高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返台,哄動一時,媒體爭相報導,電視台也爭相訪談。台灣政治人物不敢談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卻在張安樂的口中侃侃而出。

蔡衍明,台灣首富,台北圓環出身的媒體大亨,卻把在台灣主流政治中被冷卻了的「和平協議」,異軍突起重新炒熱。

兩岸「和平協議」和「和平統一」,事涉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前途,也關乎21世紀中華民族的復興,我們不能不認真思考,嚴肅探索。

兩岸如何「和平」,如何「統一」,我們必須先瞭解兩岸究竟是什麼關係,而需要「和平」,需要「統一」。

雖然,兩岸各自擁有法理主權的應然主張,聲稱台灣屬於中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唯一中國代表政府;或依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地區雖僅及台澎金馬,但仍擁有大陸領土主權;或台灣主權獨立,不屬於中國,唯國號為中華民國。

但我們從歷史事實來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有如中華民國與大清帝國的關係一般,是一個國家內部政府繼承的關係。在非民主體制下,中國有24史,24個朝代(政府)更替,但中國還是中國。

從國際法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中華民國的中國席位,但聯合國創始國的中國國號仍為中華民國;邦交國亦復如此,在南韓,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連中華民國駐韓大使館的館舍都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

但是,還有台澎金馬及東、南沙群島領土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另外,還有23個邦交國未被繼承。所以,目前兩岸的實然狀況實為「未完全繼承」。未來的發展有三種可能性,一是繼續武力繼承;二是和平統一;三是停止繼承,即台獨。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華民國是武力繼承的,一直到1949年,兩岸分裂,中共仍然是「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一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灣同胞書》才宣佈以「和平統一」取代「解放台灣」。並且說到「台灣當局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台灣獨立。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

不派一兵一卒,不設一官一職

如何和平統一,1981年9月30日,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葉九條」。第三條云:「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以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台灣地方事務。」第四條為「台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國外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第六條還謂:「台灣地方財務有困難時,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補助。」

其中第六條,當時被台灣許多人譏笑,「大陸比台灣窮,如何補助台灣?」但世界金融海嘯後,大陸對台灣經濟不能說沒有一臂之力,且一直「讓利」至今。真是「風水輪流轉」。

第四條,一切不變,即維持現狀。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當是干預和被干預的關係。「中央政府不干預台灣地方事務」,一個沒有中央政府干預的地方政府,又是一個什麼政府呢?

到了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籍華人教授楊力宇,首次提出「一國兩制」的設想,並提出六點主張如次:

「(1)台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

(2)要實現統一,就要有一個適當的方式,所以我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談,實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和地方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後,可以正式宣佈,但不允許外國插手,那只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後患無窮。

(3)不贊成『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兩個中國』。自治應有一定的限度,條件是不能損害統一的國家利益。

(4)『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是不現實的。

(5)堅持一個中國,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6)統一後,台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與大陸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為自己所獨有的某些權力。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台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台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

「不提中央和地方談判」,而是「舉行兩黨平等會談」。這是兩岸「黨」的對等談判。

「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即「不派一兵一卒,不設一官一職」,這是不是中共放棄對台的統治權呢?放棄了對台的統治,是不是「統一」呢?或「統一」只表現於「中央政府還給台灣留出名額」。

先和平再統一,統一沒有時間表

「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我們理解這是為了排除「二個中國」的可能性。但是,在國際組織中的「中華台北」也許不能代表中國,但屬不屬於中國呢?另外還有23個(當時還不止此數)中華民國的邦交國,中華民國代不代表中國?這些問題都在鄧小平的思維之外。

1992年10月,江澤民在中共14大中報告稱:「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包括就兩岸正式談判的方式同台灣方面進行討論,找到雙方都認為合適的辦法。」後來,更在「江八點」(1995-01-30)中說:「我們所說的『在一個中國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當然也包括台灣當局關心的各種問題。」這樣才把鄧小平或中共當局思維外的一切問題概括進來了。並且,在第三點中說:

「我們曾經多次建議雙方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

在此,我再次鄭重建議舉行這項談判,並且提議,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

「逐步實現和平統一」,可見「和平統一」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階段的,而「作為第一步」,就是「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即「和平統一分階段,先和平再統一,統一沒有時間表」。

再者,「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亦即不否認台灣當局的治權,及台灣人民也擁有「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否則,台灣當局憑什麼有「義務」,又如何能「共同承擔義務」?

雖然兩岸政府是歷史的繼承與被繼承的關係,但是自1949年以來,台灣並未獨立,兩岸主權未分割,只是治權分立的「一國」;從1949年以來,兩岸尚未統一,無論是什麼制度,都是「兩制」。所以,至今兩岸的關係本來就是「一國兩制」。只是1949年至今的「一國兩制」是靠軍事對峙的平衡維持的。

鄧小平說,實現和平統一後,兩岸實行「一國兩制」。因此,北京初期對外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受到「和平統一」前又是幾國幾制的質疑。後來台辦查到鄧小平原來的說法,是「和平統一後,還是實行一國兩制」,所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就改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表示兩者並無先後之別。相對於鄧的「統一的一國兩制」,1949年以來的現狀當為「內戰的一國兩制」。

「江八點」又提供了第三種「一國兩制」,那是內戰結束後,兩岸統一前的「一國兩制」,是「和平的一國兩制」。

「和平的一國兩制」當基礎於兩岸的和平協議;「內戰的一國兩制」依賴於兩岸軍事平衡;「統一的兩制」得要根據統一的憲法。

一國兩制是維持現狀最好的辦法

「一國兩制」其實就是1949年至今的現狀,也是中華民國增修條文的「一國兩區」。所以,錢其琛曾言,「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其實是維持現狀最好的辦法。」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發表「胡六點」,在第一點中即稱:

「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什麼事情都好商量。」

主權沒有分裂,不必統一;雖治權分裂,但在「一國兩制」下,不需統一。主權不必統一,治權不需統一,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不統」當指治權;「不獨」當指主權。所以,「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要「主權和領土再造」的是台獨。他們利用兩岸治權分立而企圖分裂兩岸沒有分裂的領土主權。

台灣人民如果瞭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真相,還要反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嗎?難道台灣人個個都是鬥雞非要政治對立不可?

陳水扁老早就宣告過,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一國兩制」又被污名化。台灣要往那裡去,李扁20年,把台灣帶向了死胡同。而張安樂卻不計毀譽,返台矢志高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真可謂江湖出義士。

如何「結束政治對立」?「和平協議」是不是「結束政治對立」?「結束政治對立」了,是不是就是「兩岸復歸統一」?

所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不僅是「維持現狀最好的辦法」,並且,就是「就地合法化」,「就地和平化」。

「和平協議」本是2005年連戰訪問北京時提出,列入連胡「五項願景」;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後,又列入國民黨黨綱;2008年總統大選,被列為馬英九選舉的政見之中;2012年馬英九競選連任,又列入「黃金十年」,唯遭美國學者關切,而以「公投」收回。自此,不再言「和平協議」,至今馬英九亦未能說明原因。

倒是,當時陳唐山曾召開記者會,出來爆料,據報導:

「陳唐山在會中引用2005年柯林頓與前總統陳水扁會談的看法,當時柯林頓就指出,不能跟中國簽和平協議,因為中國一定會定出很多有利於中國的條件,簽署方根本難以應付這樣的條件,這樣的和平協議簽了等於向中國投降。

重炮批評馬總統有意簽兩岸和平協議的想法,陳唐山強調,若兩岸簽訂和平協議,1979年台美簽訂的『台灣關係法』將形同具文,『美國協助台灣防禦外來武力威脅』,『對台出售軍事武器』將化為烏有。

陳唐山並指出,台灣經濟發展依賴中國,和平協議一簽署,連政治也被中國牽著鼻子走,且馬英九所提出的兩岸和平協議僅是『暫時性』,『若期限一到台灣會怎樣?』」(《自由時報》2011-10-18)

美國在遠東就失去了一個保護國

「台灣關係法」是美國國內法,並不是「台美簽訂的」,且不會因兩岸簽訂「和平協議」而廢止。

說到底,「和平協議」是美國反對的,台灣有了和平就不需要美國保護了,美國在遠東就失去了一個保護國。為了當美國的保護國,台灣與大陸取得了和平就是「投降」,因為不需要當美國保護國了。

「和平協議」不但有美國壓力,並且,還有甘為美國保護國的民進黨在島內就近看管,被指為「無能」的馬英九又何敢動彈。

8月8日,《旺報》創辦人蔡衍明,也是中時報系負責人,在「兩岸和平創富論壇」致詞時呼籲兩岸簽訂「和平協議」,兩岸政府簽訂有困難,可以考慮由國共兩黨先簽,據報導云:

「蔡衍明在開幕致詞時說:為了解決台灣人對大陸長久的疑慮,『我在此呼籲兩岸應簽訂和平協議。因為和平的相反就是戰爭,沒有徹底和平,兩岸就無法建立更進一步的互信,更進一步以兩岸一家人的心態,互相真正地開放市場,這樣,台灣經濟才有真正的未來。不然,請台灣政治人物編織一個沒有大陸參與的台灣經濟未來夢,讓台灣人來檢視。如果連夢都沒有,那還有什麼未來?』

不過考量台灣內部意見分歧,蔡衍明建議,可以思考由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先簽署和平協議。他說,就事實而言,兩岸現況的分裂對立,就是國共內戰的延伸。台灣人是在當時國民黨的威權教育下反共,威權宣導下恐共,台灣人跟共產黨實質上並無仇恨,國共如果能簽署和平協議,更代表數十年內戰的終結。這樣一來,兩岸和平創富才會更務實,更能夠發揮淋漓盡致的成果。」 (《旺報》2013-08-09)

黨簽「和平協議」倒真是一項創造性的思維,「和平協議」本來就是一項政治性的宣示,「信則靈,不信則不靈」。要政府簽,有美國壓力,更要經過立法院,有甘為美國保護國的民進黨,「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對付民進黨這些美國的「小鬼」就曠日廢時,社會動盪。

《聯合報》與中時的「瑜亮情結」

若兩黨簽,民進黨無緣置喙,美國插手也沒有民進黨作支點。何況,現在國民黨執政,共產黨也執政,兩個執政黨遵守簽訂的「和平協議」,不就是兩岸政府須遵守的「和平協議」嗎?民進黨要反對「和平協議」,必須暴露台獨破壞兩岸和平發展的本質,而讓選民知所選擇。若民進黨上台要破壞黨簽「和平協議」,則由民進黨負政治責任。

蔡衍明提出黨簽「和平協議」,《聯合報》(2013-08-13)也發表社論《兩岸何時簽訂和平協議》謂,兩岸應「在『政府對政府』的對等地位下,簽訂《和平協議》,來穩定『尚未統一的政治關係』,以持續並延伸兩岸的『和平發展』。」但卻反對黨簽「和平協議」,理由如次:

「再談和平協議,國共若要簽和平協議,較有可能的時機當於國民黨在野之際。因為,國民黨若是執政黨,不論在2016之前,或2016以後,皆無可能以『黨對黨』簽訂國共和平協議;若要簽,必然要爭取『政府對政府』,若非『政府對政府』必簽不成,但是,倘若國民黨在2016年敗選而失去政權,則為了建立與民進黨相互抗衡的架構,國共兩黨議簽和平協議即可能成為必然的結果;如此,又將使台灣的政經情勢更難穩定。

不妨想像這兩條動線交叉的景象:一方面,民進黨若執政而仍不接受『九二共識』(主張台獨),北京必然以『無九二共識即無和平發展』為操作主軸,台灣政經情勢必立即陷於混亂;另一方面,失去政權的國民黨為與民進黨抗衡,即可能與北京簽訂黨對黨的《和平協議》,這又必然為台灣的政經情勢添加壓力。

屆時,主政的民進黨陷於『是否接受九二共識,是否放棄台獨』的進退失據之勢,在野的國民黨則以《國共和平協議》爭取話語權,台灣撕裂,兩岸失衡,勢將引爆不堪設想的政經浩劫。」

如果不是《聯合報》與中時的「瑜亮情結」,以上的論述,我們實在看不懂。就是因為府簽不成,才轉而為黨簽,何以非府簽,就「必簽不成」,其邏輯何在?

國民黨失去政權而和共產黨簽「和平協議」,就「將使台灣的政經情勢更難穩定」。使台灣局勢不穩的是黨簽「和平協議」,還是民進黨反「九二共識」?有民進黨反「九二共識」,而無黨簽「和平協議」,台灣情勢就能穩定嗎?《聯合報》連這簡單的因果關係也分不清楚嗎?

何況,連胡「五項願景」也是國民黨在野時簽的,有造成兩岸關係惡化和島內社會撕裂嗎?事實上,我們只看到民進黨大失民心,一家家企業出來反對民進黨惡化兩岸關係。台灣的「不堪設想的政經浩劫」又在那裡?難道民進黨下台就是「浩劫」嗎?《聯合報》的想像力未免太豐富了罷。

黨簽「和平協議」必然為民進黨台獨添加壓力,壓力來自三方面,民進黨的金主有壓力,民進黨的候選人會有壓力,民進黨的選民會有壓力。難道我們不該給民進黨台獨壓力嗎?台獨基本教義派,禍害台灣政經20年,該要給他們一點教訓了,才能讓其民粹降低,理性升高。又豈可姑息養奸。

黨簽「和平協議」就是國共合作反台獨

老實說,基教派在民進黨內的日子也愈來愈難過,陳菊、賴清德、蘇治芬……一個個的縣市長往大陸跑,不敢承認「九二共識」,又拗出一些什麼「憲法共識」、「台灣共識」。老實說,誰又在乎民進黨承不承認「九二共識」。大陸不讓利給台灣,大陸就會經濟崩潰嗎?

直白的說,黨簽「和平協議」就是國共合作反台獨。第一次國共合作,打倒軍閥,完成統一;第二次國共合作,打倒日本軍國主義,抗戰勝利,光復台灣。若有第三次國共合作,當是反對台獨,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復歸統一,實現21世紀的中華民族復興。這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也是17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倒下去了,又站起來了的仁人志士的歷史志業。《聯合報》難道連這一點都看不懂嗎?

黨簽「和平協議」,國民黨敢不敢簽都不得而知。但為了兩岸和平發展,為了中華民族復興,和台灣的經濟前途,《聯合報》又何不放下成見,與蔡衍明共襄盛舉,以媒體的力量促進國民黨簽訂「和平協議」。若黨簽「和平協議」能夠成功,蔡衍明的這一創造性思維則功在台灣,功在兩岸,《聯合報》襄助之功亦不可沒。蔡衍明一向「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堅持「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族立場,可謂「身處在野,心繫廟堂」,果然「江湖多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