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的過去!現在!及末來?

破碎城市之自白
李本京
(中美文化經濟協會榮譽理事長)


前 言

2013年7月18日對底特律(Detroit, MI)而言,是再黑也不過的黑暗日子。因為就在這一天,密歇根州長史耐德(Rich Snyder)宣佈底特律破產了。所欠帳款達到185億美元,這一天價數字來的異常奇妙。因為此城人口最多時是在1960年代初,那時的人口是185萬人,而今人口落得只有70萬人,昔盛今衰,令人為之悲傷。

這一號稱「汽車之都」的工業重鎮,如今除了宣佈破產,難道別無他途了嗎?難道華府之聯邦政府除了唉聲歎氣外,就不能伸出援手嗎?這些問題不易找到答案,較易作的就是要找出為何此大城變成今日模樣?筆者將試著梳理一下各類資訊,向讀者諸君報告「大城破碎」之真實原由。

底特律之建立

從建城歷史以觀,底特律應該算是一個老城,因為法國殖民者遠在18世紀初葉就開始於此屯居,及後英國殖民軍隊於1760年擊敗法軍,自此底特律就在英軍管轄,到1796年就劃歸美國。由於當時人口不少,就成為密歇根州之一級大都市。自此底特律不斷吸引新移民,一時之間成為工業中心,且有造船等重要製造業,水運發達,是為大湖區之交通中心。19世紀初並被指定為州政府所在地。

到了1903年亨利福特選中此城製造汽車,在以後的歲月中,更吸引了多家汽車製造公司。自此底特律就自然的成為北美洲的「汽車之都」,除此之外,也因為美國在1920年至1933年實行之禁酒令(Alcohol Prohibition),而成為加拿大私酒之轉運站,底特律也因而有了畸形之發展,只是黑幫隨之介入,有如第二個芝加哥。

當值二戰期間,底城益形重要,因其具有製造汽車之基礎,於是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二戰時期軍用車輛之生產地。1960年人口就增加到185萬人,是為人口最多之時,也是當年美國之第四大城,然而這榮景自此之後就不再存在,人口也就一路下滑,直到今日卻只有70萬人,令人為之感歎不已。

楊格曼市長:破碎城市之推手

要研究為何底特律成為今日之破碎城市之原因,不能不提一提在該市當了20年市長之楊格曼(Coleman Young),他從1973年連任四次市長,直到1994始退休,是一個少數在美國一作就是20年的萬年市長,他作市長不打緊,然而他所治理的底特律卻每況愈下,終成一破產之大爛攤子。

楊格曼是一個標竿性的地方政治人物,他的輕易連任四屆,在於他有黑人的標記,而底城自1970年後,白人多遷往郊區,黑人在都市核心之選票就此成為決定何人當選市長之必要條件。這一現象不僅在底城,事實上,在其他一些工業城市亦有此種類似情形。

由於楊格曼市長將底特律帶向衰敗,本文當於此詳細地介紹他的為政之道,就可瞭解今天此一破產城市走進絕境之前因後果了。首先要一提的是他連任四屆市長之主因為何?楊格曼市長雖然曾擔任過州參議員,然而卻無高學歷,是一個標準黑手起家的制車工人,正因如此,他才有機會參加「汽車工人協會」(United Auto Worker, UAW),其後並成為該工會領導之一,他的工人背景,取得城市居住黑人之支持,彙集成一股莫之能御之力,而輕鬆地搶到選票,再加上組織最密之工會動員,這兩股勢力一集合,楊格曼之本土政治勢力由而奠基。

由於楊格曼深知工會之重要性,他早於1950年至1960年另組「全國黑人勞工聯盟」(National Negro Labor Council)並當了工會領導,聲譽無人能比,也就在這一背景下,他乃於60年代中葉積極參與當地政治,並於1965年當選州參議員,並且連續當了九年。及後在1973年當選市長。由此可知底特律的文化是政治人物一定要與工會結合。

楊格曼之治市之道

楊格曼治市之道就是選舉之道,對他而言,萬事不如選舉重要,正因如此,底特律之市政就是一敗塗地,而市長室只重視民意及選票,在這樣子的陰影下,市政怎能不亂,而市長每於選舉後,論功行賞,酬庸親信,綱紀不在,市長室出入者多為角頭。每值選舉前,市長更大力發動黨機器,全力開具空頭支票,應允市民一些「有夢最美」之空中樓閣。

另外一個主因就是善於利用族群不睦之事實,由於底特律自1960年中葉後人口就開始一點一點流失,都是白人離開市中心,遷往鄰市或郊外,是以自1970年後市區的白人已成少數,自此每於選舉,楊格曼一定提出白人富,黑人貧之口號,作為鬥爭白人選舉對手之伎倆。因此之故,愈來愈多之黑人在選票上佔了多數,楊格曼當然屢戰屢勝了。

楊的另一特性為集權,由於楊格曼掌握了工運及社運組織,是以他在選舉時當然掌握了民意,因為工運及社運者都是示威、罷工之能手,在反白人,反資本家運動之餘,更加深了黑人居民對白人之不滿。再加上楊格曼設法減少了市議員之人數,他將原為42名議員縮編為9名,由此可見他的獨行。他的預算是單一審核,議員無權仔細把關,所以他一個人等於是市長兼議會之地下議長。他就可公然將市政建設項目給予自己人,以圖利他人(或自己)。

由於楊格曼市長過於短視,只是解救當前困境,為了選舉亂開支票,以致市政績效當年在全國大城中名列後段班,在如此民生不濟,財務不振,市務衰退之際,市民終於瞭解楊格曼才是市政崩盤之核心,他的國王人馬也了然此一絕境,乃要求楊格曼放棄在1993年之選舉。在衡量人心盡失,大局再也挽回不了,楊遂宣佈棄選。長達20年盤踞一職的他終為選民唾棄。由此觀之,以選賢與能為核心之民主制度,仍有其不到位之一面,如底特律之衰敗就是一例。也從而瞭解政治人物常假借民意以遂行私意,其武器就是宣傳及諾言,他可以將自己包裝成自由鬥士,社會正氣,然而一旦得勢就原形畢露,阿扁就是一個經典案例,騙了選票肥了自己。通常以觀,一個善騙者執政後,留下一堆後遺症,倒霉的是他的選民則定必付出沉重代價。

工運的殺傷力

說起此城之毛病可真不少,若用「百病」或許誇大,然而也近事實。先說一項「主症」;就是人謀不臧,上節所提及之楊格曼就是始作俑者,及後的幾任市長仍靠工運及社運人士來取得選票。工運所爭取利益是為了汽車工人的福利,然而經常利用工會的力量發動遊行及罷工,就是一顆不定時炸彈,不知何時又來一顆。有一個美式笑話頗傳神。據說小學生上學學到的第一個字是「罷工」,因為當媽媽帶著小孩去參加開學典禮,走到校門口就看到老師們拿著上寫「罷工」(strike)的紙牌。是以罷工在美國已是文化的一部份,只是底特律的罷工每次一興,一定是全國新聞,是樁大事。

究其原因乃在於汽車工人罷工有兩項重要意義,其一罷工之重心在於爭取更多的福利,退休金、醫療等,還有就是加薪;其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如今罷工落幕,則車價勢必又要漲。是以汽車工人協會發動之罷工不但是轟轟烈烈,而罷工後更是餘波蕩漾,等到所訂之勞資協約到期日,又是一輪罷工,在如此一波又一波之需索過程中,工會乃扮演兩個角色,其一是工人們的聖誕老人,帶給工人們更好的收入及福利,其二是汽車工業之殺手,這在80年代開始就看出來了,因為這十年間日本汽車大舉入侵美國市場,種下了面對日、歐車輛之嚴肅挑戰。

談到日系車,應該再予較詳細地談一談,由於日系車自80年代在美國汽車佔了一席之地,美制汽車自然少了銷路,為了挽救本土汽車工業,美政府對進口之日系車加了重稅。為了減輕稅額,日本汽車遂開始在美國尋找適當地方,廣設工廠,就地裝配。日系車在美國也就成為本土貨。然而這些日系車工廠卻青一色避底特律而往他州發展,這是因密歇根、伊利諾等工業大州之工會著實厲害。日本汽車鉅子思前想後遂往田納西、肯德基等州發展,是以日系車子在美國大大地大賣,對底特律卻毫無幫助。

另外一項因工會而引起之負面發展,就是在底特律及郊外之衛星工廠也有樣學樣的在工會支撐下向資方需索。其結果是公司收入大減,在工資不下之際,就只好資遣,於是失業人數也就一年年地增加,這些失業者當然認為是日本人害的,於是一樁不幸事終於發生。

時間是1982年6月19日,一個名叫陳果仁(Vincent Chen)的華裔繪圖師在底特律郊外高地公園(High Land Park)一家酒吧飲酒時,遭到兩名白人不由分說,手持棒球棍將陳當場打死。究其因則因這兩個白人方始為汽車工廠資遣,心中惱怒,看到陳果仁這一張亞洲人面孔,即武斷地認為這就是搶走他們工作的日本人。陳的枉死具有兩項指標,其一是,日系車對底特律造成失業風潮,其二是,陳被私刑式處決之二兇手被判小額罰款,再加緩刑三年,等於無罪,由此可知素以人權為號召之美國起碼到1982年,仍然是極度歧視亞洲人,尤其是對華人。所以說,至少到這一年,美國之人權還是空話。

社運人士之再掀巨浪

社運人士對底特律衰敗也有「貢獻」,他們的口號是社會正義。事實上社會正義就是多給社會福利。要知這福利是錢堆出來的。然而自從楊格曼執政後,為了收買人心,乃大力執行社福政策,花出去的錢年年增加,而收入則因為人口日稀,中產階級加速遷往郊外等因素而更形減少,其結果是只有舉債,而有今日債台高築之不堪景象。

美國大城市為債拖垮者比比皆是,翻開地圖一看,發現自西往東,從古到今,有大有小,欠債的都市還真不少。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美國地大物博,生產富饒,勇於海外出兵,更樂作聖誕老人,到處撒銀子,怎會有這樣一群城鎮在欠債過日子?

走向衰敗之市政

首先要提的是在70年代中葉時就有破產危機之紐約及克裡夫蘭(Cleveland, OH)。所幸當時的聯邦政府認識到紐約大到不能倒,乃全力伸手救援,方免破碎,而克裡夫蘭也經各方努力,才免於破產。是時筆者正在紐約,目睹種種因缺錢而引起市政敗壞之事實,例如送取暖之燃油公司,因市府欠債而拒送,冬天走進市府大樓,有如來到北極。種種怪事也都發生,也領悟到政府沒錢之窘境更是難堪。

就今日各大城之財務以觀,有問題還真不少,茲舉幾個城市來作作樣板調查以究實況。首先要提的是芝加哥(Chicago, IL),這個大城與底特律倒有幾分相似。儘管目前芝城財務情況非常不好,然而工會並不會共體時艱,在工會會員之退休金方面絕不退讓,此一焦土抗戰,使得芝加哥除了走向破產之外,恐無他途可循。伊利諾州長就警告芝城管理階層,認為唯有修改既存之退休金計劃才可有救。現任市長認為唯有招商才是救星,然而這也正是底特律走向崩潰之原因,因為招商只是一篇紀錄,很難落實,當政治家如此以為,破產只是時間而已。

現在再提幾個已有危機的大城。例如紐奧良(New Orleans, LA),在過去三年中,人口直直落了25%以上,市府員工目前的2,300人是2005年的一半。另外一個中級都市為弗斯諾(Fresno, CA),這一地處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之城市則面臨高失業之困境。目前是11%的比率,相當高,可喜的是,近年之人口有小幅增加。而伯明漢(Birmingham)的今年預算赤字高達2,000萬美元。大城如費城(Philadelphia, PA)則欠債90億元,而失業率又有11%,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觀察美國各大城之通病都在於領導者鹹以個人之選舉為先,一貫之作風就是經常以「有夢相隨」作麻醉選民之伎倆。其慣用之一招就是大量提出未來之遠期計劃,而將無法解決之市政難題束之高閣,相應不理。於是每一個市長都全力提市政計劃,在專業文宣人才之策劃下,一個個都市發展的美好計劃都出爐了,然而卻極少是在真正地去執行,反正大多數政治人物也無心治政,只求一己之前途耳。

另外一項市政主持者之慣用手法則是倡導「重振市容」計劃,底特律在過去就一直用這方法來迷濛選民。甚或就在近年該城已經百瘡千孔之際,還高倡「重振」,市長亦均以某條大街上又有新大樓作業績,一時之間就看到甚多令人興奮鼓舞之消息,然而這些好消息有如鏡花水月,仍無法掩蓋此城崩盤之事實。

今日底特律之破碎相

今天底特律人口幾何?官方說70萬人,然而也有人說50萬人,端看你怎麼看這一問題。總之,不論如何看,該城人口急劇下降之趨勢恐會再指向南方。這是因為人們有一千個理由要離開底特律。首先要說的是高犯罪率,底城之槍殺案,按人口比率來看是全美最高的,嚴重的是這一全美最高之比率在過40年都是如此。任何重大案件報案後,要過一個鐘頭,警方才有行動。而全城之救護車祗有三分之一能夠使用。全市之巴士僅三分之一可以行駛。

第二個令人沮喪之景像是棄屋問題,事實上棄屋問題在美國大城市比比都是,司空見慣也就不以為奇,然而底特律之棄屋問題之嚴重,卻是其它大城所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為此間之棄屋不是幾幢,也不是幾條街,而是一個地區一個地區,經過此等地區好像看到的是二戰期間空襲夷平之地,心中不覺淒涼,令人懷疑這是美國?底城棄屋有一特點,看到後更有脊心發涼之感,那就是一幢商業街上之辦公大樓亦成鬼屋。老實說,這種景像在其它大城還不多見。總體而言,全市至少有八萬棟房子為人所棄,市政府應收之房產稅超過一半掛零,房子都不要了誰還付稅金?筆者曾兩度前往底特律,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景象。

第三個景像是市政大樓缺人管理,這是因為市府為了緊縮開支而大量資遣工作人員,於是公眾服務也沒有了,例如市街上路燈幾近一半不亮。當年隨著選舉而得勢之抬轎人也在財務困窘下被迫離職。由於警察業務不能正常開展,開店的老闆只好自求多福,有實力者聘請持槍保安,小本生意者只好自備手槍,而市博物館之無價展覽品亦尋找買主,只求現款。市府工作人員的好日子亦進入黃昏後的黑暗期,不但面臨資遣,就算留下,還得減薪,當年動不動就在工會帶領下罷工,加薪的好日子不再。為了減少消防隊之預算,市府乃下了重手,將一些常為歹徒縱火之地區,乾脆放一把火全燒光,此類怪事如今發生在底特律,真令人興歎。

結 語

底特律發生破產一事後,國內有些人士多歸因於底城之單一工業(汽車)是此事件之最大原因,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筆者在前文中就市政之核心問題一一剖析,就知底城破產之真正原因了,事實上除了此一汽車之都外,就在此時,全美自2010年後即陸續有36個市鎮宣佈破產。只是因為底特律之破產太戲劇化,所以成了世界大新聞。不過台灣卻是一個不甩國際新聞之地。這也就是當朱立倫市長於月前詢問年輕人們有關此新聞時,卻無一人回應,而問及洪仲丘案時,則人盡皆知,這也就是一般人就誤以為這汽車之都就因汽車而衰敗之主因了。

從前文中可知底特律之衰敗全是人為的,這一歷經楊格曼之無能,再加上工運、社運人士之影響,這一個中產階級群體外移,執政者以空頭支票讓選民枉作大頭夢,當權者始得操縱政務,而政府中人也就大貪小貪一齊來,地方治安敗壞,人人驚懼的社會,讓小老百姓只好認賠遷出,剩下一個空殼,都市精神死去,要能「重振」此城,確實難上加難,儘管今天美國再度重登世界汽車王國之地位,然而在底城卻看不到這股生態,因為底城不再是汽車之都了。

從此案倒可知民主制度有其不足之處,某些政治人物之選舉策略是經過精緻包裝的,一舉搶得選票,造成選舉不是選賢與能,而淪為政治人物所利用,待夢初醒,為時已晚。底特律之過去是混亂的,今天是悲傷的,那明天呢?假如還有明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