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里之路或一里之牆?

從「華山會議」談民進黨重返執政之路
耿榮水
(資深政論家)


民進黨6、7月間舉辦兩場「華山會議」,邀藍綠要角探討兩岸政策,特別是「九二共識」問題,引起輿論高度重視。緊接著從8月23日起,一連四周舉辦題為「勤政為民,壯大台灣」的八年執政研討會,除了回顧民進黨執政成果,也將檢討馬政府執政績效。

顯然,民進黨是藉「華山會議」釐清該黨大陸政策的爭議所在,並聽取各方建言,找出適切可行方向。而八年執政研討會,顯然念念不忘當年在朝時期的風光歲月,希望藉自彈自唱的「豐功偉績」,喚起選民的記憶和注意,看看能否讓他們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當年陳水扁贏得台北市長寶座的競選口號,的確很能打動人心,民進黨在野尚不足六年,就又燃起重新執政的美夢,不是這個夢做得太早了點,就是做得太美了點。

沈富雄懸賞500萬

首場「華山會議」的重頭戲是邀請已退黨的沈富雄,以「諍友」身份出席。沈大老坦言綠對中政策不妨靠攏國民黨,必須「人民能接受,對岸能忍受,與國民黨有區隔」,但他認為找不到,還當場「懸賞500萬元」。沈富雄強調,用國民黨處理兩岸關係的方法,老共才會跟你談,用民進黨的(方法),老共不會理。

由於謝長廷剛從香港、深圳回來,在會上引發「權宜派」與「原則派」的激烈交鋒。謝系立委管碧玲與被歸為蔡英文系統的新北市黨部主委羅致政,都認為謝主張的「憲法各表」,不失為與大陸交流的一項突破,對民進黨重返執政也不失為一權宜措施。前台南縣長蘇煥智也認為,民進黨可藉此項共識與對岸「畫唬爛」(台語,吹牛、敷衍之意)。

但此項權宜引起包括施正鋒、董立文等學者的批判。施正鋒質疑謝在香港提出「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的主張,「與化獨漸統有何差別?」,他並認為「憲法各表」無可避免「一中框架」這種本質上的問題,「大同電鍋再老,但還是最好用」。董立文則認為所謂「權宜」做法就是「騙」,而兩岸問題牽涉2,300萬人民的命運與權利,不能只考慮政黨是否能夠執政。獨派大老陳隆志乾脆直言,民進黨與中國一直都有交流,不必再找新論述了。

原先簽署要參加這場會議的三、四十名立委,最後只來了七、八名,熱忱不夠,引來前立委郭正亮的嚴厲批評,認為綠營立委都不用功,不夠重視。實則從現場發言內容來看,除了沈大老稍微用心來談論當前兩大黨大陸政策的區別和可行之道外,全場聽不到較有創意的建設性意見。

當然沈大老的感慨和懸賞之說,也正說明當前國民黨的大陸政策無可取代,也很難超越,連以善於分析各種「可能」的沈富雄都也為之詞窮,甚至都予人「沈郎才盡」之感,可見其難度之高了。

蘇起掀開「九二共識」底牌

第二場「華山會議」由於有「九二共識」一詞的創造者蘇起的出席,引起綠營諸要角磨刀霍霍,一場「華山會議」猶如「華山論劍」,殺氣騰騰。

蘇起強調「九二共識」只是政治名詞,辯論有無共識意義不大,關鍵在於互信,「如果有互信,就算改用其他名詞也可以!」蘇起呼籲民進黨應理性超越感性,走出台獨尋求「不獨」,嘗試與馬政府的「不獨」尋求平衡,才能創造國、民、共鐵三角核心的穩固關係。

久未公開露面的前民進黨政府要角邱義仁也表示,民進黨必須撕掉「逢中必反」標籤,擬訂策略面對北京,讓人民相信民進黨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黨應在追求和平、民主的基礎上,找出「九二共識」的替代方案。至於替代方案為何,邱則未明說。顯然一時也找不到。

其他與會者如陳明通、林濁水、洪智坤等人則仍然炮轟「九二共識」已經消失,只剩「一中框架」,陳明通更質疑,日前馬英九主席回函給習近平,就以「一個中國」取代「一中各表」,如果國民黨還認「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不僅荒謬,更是欺騙世人。

這場會議主題明明訂為「如何處理九二共識」,結果整場會議都在主張「沒必要處理九二共識」,以致被輿論批評根本是一場空談。中國時報專欄記者朱真楷甚至調侃民進黨,若未來幾年仍故步自封,真的只能繼續看著國共攜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了,確是一語道破。

從兩場「華山會議」下來,吾人可以對民進黨當前的大陸政策歸納出三個重點:

第一、各方均嚴詞批判「九二共識」,但又找不出替代方案。

第二、由於一時找不出替代方案,只好因循苟且,繼續以不變應萬變。

第三、不論2016年能否重新執政,先贏得2014年地方選舉再說,故大陸政策並非當務之急。

陳菊二度登陸務實交流

蘇貞昌一再強調「台灣前途決議文」還是民進黨的核心思維,民進黨的對中政策必須要和國民黨有所區別,不必和國民黨去競爭北京的支持,他甚至約束深綠群眾說「台獨問題就不必再談了」,可見在蘇的理念中,仍以穩固基本教義派為優先考量,至少維穩到明年地方選舉之前,甚至以取得明年5月連任黨主席為主要目標,他的策略應是有階段性的,吾人也不必對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全然否定,或者一面倒看衰,仍然要「聽其言,觀其行」。

「觀其行」的典型案例是8月初高雄市長陳菊的二次大陸行。此次陳菊是以「亞洲城市高峰論壇」的主辦城市首長身份,分別訪問了天津、深圳、廈門和福州四個城市(另一邀請城市山東日照市則由環保局長陳金德代表前往)。陳菊上次登陸是在四年前主辦「世界運動會」時,到北京、上海等地參訪,回來後卻立即爆發「熱比婭風波」,引起大陸當局強烈不滿。此行因事過境遷,且陳菊身段柔軟,言必稱「中國大陸」,並盛讚大陸城市建設進步,規劃完善,「是高雄市學習的榜樣」,如此謙卑低調,自然引起各方好感,佳評如潮,國台辦新主任張志軍甚至紆貴降尊,親自從北京到天津宴請陳菊,給足陳菊面子,這應是繼謝長廷之後,第二位綠營高層展開新一輪的民共交流,方向是正確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唯陳菊此行是有任務在身,她也不能代表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是否調整,只能說明有公職身份的綠營首長比較務實,比較不受意識型態框框的限制。除陳菊之外,另一位綠營要角台南市長賴清德,也在台南和香港航線首航之際,率領市府首長和各界人士到香港訪問,並推銷台南的農特產品,也展現他務實的一面,在在說明當前兩岸交流乃大勢所趨,任誰都阻擋不了,民進黨如果體認不出這點,那就真的「不足論矣」!

最後「一里路」還是「一里牆」?

多次感慨「時不我與」並急著為民進黨重返執政找出路的許信良,在評論2012年總統大選勝敗關鍵時,指出民進黨敗選的「最後一里路」就在於缺乏進步且符合人民需要的大陸政策,簡言之,必須承認「一中框架」,或者是國民黨所稱的「一中架構」,否則民共將無法進一步交流,兩岸的和平紅利將繼續為藍營所獨享。許的觀察確是十分深刻,唯能否突破現狀,仍須視該黨的作為而定,如果仍然要「橫柴入灶」,忽視「九二共識」的存在,仍然歌頌「陳水扁是值得尊敬、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是偉大勇敢的法理台獨的實踐者」(八年執政研討會說帖),那麼即使明年底地方選舉取得重大勝利,最後一里路終會變成最後一里牆,美夢將永無圓夢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