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的崛起及其經濟效應

到2025年全世界最具活力的城市
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在歐美經濟一片疲軟之中,世界經濟重心由歐美北方發達國家,向南尤其是向東轉移。這種情況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發生。新興市場的都市人口急劇增加,他們的收入空前增長,造成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大規模的轉移。都市新消費者浪潮及其巨大的購買力將改變世界市場的經營模式和投資取向。

今日,都市中心比以前更重要。在全球600個都市中心,其所產生的GDP佔全球的60%。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球600個城市,對於推動全球GDP的增長貢獻最大,到2025年這600個城市將占世界經濟增長的65%。令人震驚的是,這600個城市中有超過400個是在新興經濟體中,並且它們將幾乎佔到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的50%,屆時將有10億人口加入全球消費階層,其中近6億屬於新興的440個城市,僅2025一年,新興城市就可以向全球經濟注入30兆美元。

9-10月一期的《外交政策》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調查報告,出了城市專輯,突出了中國城市的崛起。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根據它的城市規模(Cityscope)數據庫中超過2,650個城市的人口預測和人均GDP增長率,為《外交政策》選出了到2025年最具活力的75個城市。從這個名單中可以看出,在今後15年,世界城市化的重心將更進一步向南特別是向東移動。這75個城市在從現在到2025年之間,將占所有GDP增長的30%以上。它們是世界經濟的引擎。

在2010年全球GDP幾乎一半來自發達國家的362個城市,僅北美187個城市其GDP就超過全球GDP的20%以上。但到2025年,這些發達國家四分之一的城市將被排除在世界頂尖的600個城市的名單之外。到2025年,預期有99個新城市將進入全球頂尖的600個城市的名單中,其中有72個新城市來自中國。到2025年全球頂尖的600個城市將增加2.2億工齡人口,佔全球勞動力擴張的30%以上,這些增長幾乎可能全部來自新興市場,其中有一半出自中國和印度的主要城市。

中國的城市化正以迅猛的速度發展。其規模是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的國家英國的100倍,其速度是英國的10倍。僅過去10年來,中國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口就從36%增加到50%。在2010年中國大都市的GDP就佔其GDP的78%。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中國的都市人口將從2005年的5.7億增加到2025年的9.25億,增加的人口大於目前整個美國的人口。

在最具活力的75個城市中,中國大陸有29個,占40%。在前10名內,中國大陸占6個,並且囊括了前3名,它們分別為上海、北京和天津。廣州、深圳和重慶分別列在第5、第6和第8名。第11名到第20名,中國大陸占7個。武漢、佛山、南京、成都、杭州、東莞和瀋陽,分別列在第11、13、15、16、17、18和第20名。香港落在第30名,台北則位居第50名。美國有13個。紐約位居第7,洛杉磯位居第12,芝加哥位居第38。加拿大多倫多位列第52。英國倫敦位列第21。法國巴黎位列第26。德國萊茵-魯爾位列第51。日本東京位列第10。韓國首爾位列第37。澳大利亞的雪梨和墨爾本分列第47和60。如按區域分,北美有14個,拉美8個,西歐3個,東歐1個,大洋洲2個,遠東32個,東南亞3個,中東6個,西亞5個,非洲1個。金磚四國中巴西4個(其中聖保羅排名第4);印度3個(其中德裡排名第39);俄羅斯1個(莫斯科排名第9)。從這份名單及其排名順序看來,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

但從GDP看來,發達國家城市的GDP仍勝過發展中國家城市。例如排名第7的紐約,其GDP2010年為11,803億美元,2025年為15,531億美元;而排名第一的上海2010年為2,507億美元,2025年為11,122億美元。但上海的增長率為344%,而紐約僅為32%。又如排名第10的東京,其GDP2010年為18,747億美元,2025年為22,186億美元,而排名第二的北京2010年為2,062億美元,2025年為10,279億美元。但北京的增長率為398%;而東京僅為18%。再如排名第12的洛杉磯,其GDP2010年為7,318億美元,2025年為10,515億美元;而排名第三的天津2010年為1,288億美元,2025年為6,244億美元。但天津的增長率為385%;而洛杉磯僅為44%。排名第21的倫敦,其GDP2010年為7,518億美元,2025年為9,729億美元;而排名第五的廣州2010年為1,461億美元,2025年為5,730億美元。但廣州的增長率為292%,而倫敦僅為29%。排名第26的巴黎,其GDP2010年為7,642億美元,2025年為9,714億美元;而排名第6的深圳2010年為1,415億美元,2025年為5,236億美元。但深圳的增長率為270%,而巴黎僅為27%。排名第51的萊茵-魯爾,其GDP2010年為4,846億美元,2025年為6,250億美元;而排名第8的重慶2010年為886億美元,2025年為4,586億美元。但重慶的增長率為418%;而萊茵-魯爾僅為29%。總之中國列名的29個城市從2010年到2025年,其增長率都是三位數,且平均都在300%以上,其中西安、徐州、廈門和福州的增長率更超過400%,分別為523%、499%、491%和456%。當然,由於中國的大都市總人口遠高於以上列舉的歐美各大城市,因此人均GDP和個人收入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2008年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45.68%,預測顯示2015年將超過52%,2020年超過57%,2030年將超過65%。中國高速城市化預計將持續到2016年,之後會繼續發展,但速度會明顯變緩。2020年的城市化比率相當於1%的人口增長,每年達1,400萬人。這意味著每年創造出一個大城市,或者說,每隔12個月就建造出一個類似莫斯科、伊斯坦布爾(位列第14)或布宜諾斯艾利斯(位列第32)這樣的城市。從2005年到2025年,中國城市GDP年增長率達到7.3%。中國目前有5,500萬戶中產階層家庭,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增長3倍,接近2.8億戶,占中國城市家庭的75%以上。對企業而言,城市人均收入與中產階層家庭數量的大幅增長會催生眾多充滿活力的新市場。根據測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1,000萬到1,200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倍到3倍,約拉動最終消費增長1.6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總額大約增加1,200億元。按這個測算,如果中國城市化率在未來10年左右提高10至15個百分點,僅居民消費就可以拉動1.2兆至1.8兆元。如果消費乘數以3倍計算,可以拉動3.6兆至5.4兆元的消費總量增長。據麥肯錫公司發佈的報告,按照目前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城市人口將於2025年達到9.26億。移民將成為中國未來城市化的驅動力,帶動2005至2025年70%的城市人口增長。到2025年中國將擁有221個超大城市,新增的3.5億以上的城市人口中,將有超過2.4億的流動人口。個人消費增長將主要出現在城市,城市消費量在2008至2025年的增長量就足以創造一個相當於2007年德國市場總規模的新市場。

在啟動國內投資方面,每增加一個城市居民,城市需要新增固定投資約為50萬元。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帶來的年投資需求就是6.5兆元。根據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的測算,2010至2015年間,由城市化帶來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量可達9兆元。以農民工為例,有測算表明如果要在20年間讓1.3億農民工及其家屬市民化,城市每年需要新建保障房650萬套(5.2億平方米,戶均80平方米),這對鋼鐵、水泥、建材、家俱、家電等57個相關行業,將產生重要的拉動作用,同時還將為進城的農民新創2,000萬個就業機會。至2025年登上全球最具活力的29個中國城市將佔據全球城市住宅需求量的40%。中國成為世界城市化的重要推進器。

在城市轉型問題上,中國已經發展出一套自成一體的實踐,覆蓋城市化運營管理模式的方方面面,中國對城市的投資已走在需求前面,中國擁抱城市化,對其加以塑造,並且清醒地看到城市為經濟和社會轉型提供的機遇。中國城市化成功的三個因素:1.地方分權政策,公共事業權利下放到地方政府;2.城鎮貧困人口比例和失業率較低,約占總人口的4%,因此中國城市化沒有像印度和巴西那樣出現很多貧民窟;3.節約使用土地,中國的城市約占國土面積的4%。中國的迅速發展來自其超大都市的持續增長和新的超大都市的興起。中國高速的城市化要取得成功,實現既定目標,就必須在這個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1.解決臃腫的官僚體系,降低行政成本;2.確保大城市間的平衡;3.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方式,疏散交通擁擠;4.在全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5.建造價格適中的住房;6.在城市中創造和諧的生活環境;7.大力推進大膽、創新的環境政策;8.縮小貧富差距。

一個城市存在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它每年引進的投資多少,也不僅由它每年創造的GDP來衡量。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居住其中的人們的心理認可來衡量。在這方面中國大城市還將面臨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