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熱衷充當世界霸主?

方焰
(旅美評論家)


「強國爭當世界霸主」被許多人視為普遍規律。筆者卻持不同觀點,認為這在人類歷史上,只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現象。這個時期,始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世界航海大發現,並將終結於21世紀。在這個時期之前,各大洲是隔絕的,不存在爭奪世界霸權的問題。許多地區爭奪的是王權和充當地區霸主。中國有所不同,崇尚「王道」反對「霸道」,追求「天下太平」而非爭當霸主。進入21世紀,世界發展的方向是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發展模式多樣化。美國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世界霸主,代替的將是大國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有的大國可能成為地區強權,但是全球卻不太可能產生新的霸主。世界依然充滿矛盾,各種衝突不斷,地區性戰爭和某些國家的國內戰爭還會發生,但是全球總體將趨向和平、平等和國際民主。

當然,這只是筆者的預測。現狀是美國仍在竭盡全力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

一、美國熱衷充當世界霸主的原因

美國綜合國力,當今世界第一,使得美國有實力可以在今後一段時間繼續充當世界霸主。「世界第一」與「世界霸主」不是同一概念。「第一」是名次,「霸主」則是一種「強權地位」。再過20、30年,中國GDP有可能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國不會成為新的「世界霸主」。這不僅因為中國具有崇尚「王道」,追求「天下太平」的傳統,更因為中國認清世界大勢、把握時代潮流,永遠「不爭霸、不稱霸」。

美國社會制度的本性決定,需要向全世界擴張,維持對全球的控制。美國實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這種經濟,追求市場,追求利潤,慾望無窮。「大魚吃小魚」,要想避免被吃,就要自己做大。國內市場滿足不了需要時,便向國外、向全世界擴張,而文化、軍事和政治力量則跟隨經濟向外擴張,形成對全球的全面控制。這種擴張和控制,除了自身貪慾,還因為美國內在機制的推動,使其「身不由己」。

美國的意識型態決定,熱衷當世界霸主。美國、特別是統治階層,民族優越感十分濃厚,認為「天祐美國」,美國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國家,宗教信仰、思想理念、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財富、科學技術,軍事力量樣樣都是「世界第一」,因此有責任把美國的一切推向全世界,使全世界都傚法美國。而且認為,維持以美國標準為準則的國際秩序是美國責任,不惜以此為藉口,侵犯若干國家領土和主權,干涉其內政,甚至武力入侵。

美國能當世界霸主的外部條件,是截至當前,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同美國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為了深入分析這四方面原因,需要解剖美國在各個領域霸權主義的作為。

二、美國緊握世界經濟霸權

其一、美國既把世界當工廠,又把世界當市場,利用全世界的資源和人力,為美國創造與積累財富。當今世界處於資訊化與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美國早已不滿足於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進展到企業輸出、產業輸出和工作大量外包。美國的經濟轉型,傳統產業大量外移。「製造業世界第一」的頭銜,正在從美國流向中國。這是因為美國國內工資、福利、稅收等不斷提高,勞動成本劇增,美國的傳統產業失去競爭力;還因為傳統產業的能源消耗大、排碳量高,污染嚴重,美國有意將之外移。

傳統產業遷移到發展中國家,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因為這些國家需要引進美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來發展本國經濟。可以說,這是雙方自願與兩利的。但是,美國企業、產業外移的目的是追逐利潤,不是實行慈善。美國與企業、產業輸入國之間的「兩利」是不平等的,美國得「大頭」,輸入國得「小頭」。

美國的企業、產業大規模外移,大量工作外包,產生的效應是:美國就近利用全世界的自然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和技術力量,其產品銷往全世界;美國從中獲得巨額利潤,只把一小部分利潤留給當地,同時也把自然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留給當地;美國從這些發展中國家進口廉價商品,滿足美國國內市場需要,壓低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維持美國的富裕生活。總之,美國的超級巨富,建立在吸取和利用全世界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基礎之上。

其二、美國利用高科技壟斷,向全世界謀取高額利潤。美國經濟轉型,除傳統產業大規模外移,還表現在虛擬經濟膨脹和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美國利用科學技術領先全球的優勢,發展航空航太、軍事工業、資訊網路、生物工程等高科技產業,在全世界形成壟斷。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航空業依靠從美國進口波音飛機,國防依靠從美國進口武器,網路使用美國的微軟、谷歌、雅虎、Ebay、時代華納等網站。在世界前13大網站中,只有一家是英國的,其他12家都是美國的。美國頗具爭議的轉基因農產品銷往許多國家,贏得巨額利潤。

其三、美國利用美元充當世界貨幣的地位享受特權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1944年7月,建立起佈雷頓森林體系,美元取得世界貨幣的地位。1971年8月,美國尼克森總統單方面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從此美元變成「無韁之馬」,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無節制地馳騁。紐約聯儲2012年發表報告稱,美國發行的紙幣65%在國外流通;全球七兆美元國際儲備中三分之二是美元資產;全球86%外匯交易是美元交易;全球將近一半國際債務是美元證券。可見美元在世界經貿與金融中所佔地位和重量。

美元特權利益,難以盡數。最突出的有以下幾種:一、美國可以脫離本國黃金儲備,任意開動印鈔機,向全世界發行美元和美國國債,並且可以憑美國紙幣向全世界購買商品、資產、企業等。戴高樂將軍曾經尖銳批評說:美國「用一文不值的廢紙掠奪其他民族的資源和工廠」。二、美國利用美元特權地位製造通貨膨脹,輸往全球,由世界各國「買單」。三、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和金融交易結算時,都需按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支付一筆費用,並且承擔匯率波動的風險,美國則不需要,從而降低了貿易和金融交易的成本,減少了風險。四、由於美元是「脫韁之馬」不斷貶值,因此握有大量美國債券和美元資產者,手中的資產不斷地被「縮水」,美國則減輕了本身的債務負擔。有的論者指出這是一種變相「賴帳」。五、美國國內財經金融發生問題時,通過美元迅速傳導到全世界,影響全球;而其他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時,由於美元特權作用,對美國國內產生的影響小得多。

其四、美國操控全球虛擬經濟。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是紐約,排名前20名的世界金融中心中,美國佔據五席(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舊金山、華盛頓特區)。世界最大的銀行、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雲集華爾街。美國的跨國財團操縱全世界的股票、債券、期貨、外匯、黃金、石油等市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由美國金融大鱷為首的國際炒家掀起的。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起於美國次貸危機,導火線是雷曼兄弟銀行倒閉。

其五、美國掌控世界經濟組織的領導權。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是當今三個最大的全球性經濟組織,都起源於1944年的佈雷頓森林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正式成立於1947年,主要目的是促進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恢復。在簽約國之間減免商品貿易的關稅,消除保護主義壁壘,促進貿易交流。創始會員國是美國為首的23個國家,後不斷發展壯大,是獨立於聯合國之外的國際組織。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取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工作範圍擴大,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智慧財產權貿易。世界貿易組織雖然也有理事會、執行董事會等機構,但是缺乏民主機制,大權始終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手中。重大決策首先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舉行「密室會議」(又稱「小型部長會議」、「Green Room」)提出方案,然後提交所有會員國作決議。因為大多數會員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沒有參與方案的研究制定,開大會時,分歧迭起,爭執不休,多次大會受挫失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是根據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決定成立的,二者都是聯合國下屬專門機構,其總部都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按照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由歐洲人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由美國人擔任。兩者的區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任務是監督國際貨幣體系和成員國的貨幣政策,跟蹤各地的經濟和金融情況,必要時提出警告和建議;幫助會員國平衡國際收支(可向會員國提供短期貸款),穩定匯率,促進國際貿易發展。世界銀行的主要任務是提供長期貸款和投資,解決會員國發展經濟的資金需要。參加世界銀行的國家必須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不一定參加世界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部的權力是不平等的。參加國要認繳一定的基金份額。其貸款權與投票權取決於該國繳納基金份額的多少。美國是最大的出資國,佔有投票權的16.79%。在投票權高於1.1%的19個國家中,美國和西歐及其他盟國13個,金磚國家4個,產油國2個。所以領導權牢牢掌握在美國手中。165個發展中國家,總計投票權才占28.7%,其中許多國家的投票權連0.1%都不到。不平等還表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短期貸款時條件苛刻,有時還干涉這些國家主權和內政。

世界銀行內部權力也是不平等的。它實行股份制,權力大小依股份多少決定。美國是最大的股東,權力也最大。理事會與執行董事會主要由發達國家組成。共有會員國180多個,其中發展中國家佔五分之四,投票權卻不足一半。2010年進行了一次資本金改革,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增加3.13%,但仍只佔47.19%。世界銀行向發展中國家發放貸款,進行投資時,也是條件苛刻,經常附加條件。

三、美國緊握世界輿論和思想文化霸權

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世界大眾傳播業發展迅速、變化巨大。先是平面媒體(報紙、雜誌)遭遇立體媒體(廣播、電視、電影)的強烈競爭,趨向萎縮;接著立體媒體遭遇新興媒體(網路、手機、新型電視等)的強烈挑戰,受到擠壓。但是不論如何變化,美國和西方大國都引領潮流,牢牢掌握世界的話語霸權和思想文化的領導權。

據2010年統計,當今世界上平面媒體發行量最大的三個國家是日本、中國和印度。因為日本人愛看報刊;中國和印度人口眾多,讀者群龐大。但是,由於語言文字限制,中、印兩國報刊的影響力主要在本國之內。美國和西方大國的報刊發行量不及中、印,但經過廣播、電視和網路等多種媒體的傳播,對世界的影響力遠超中、印。

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平面媒體是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英國《太陽報》《每日郵報》,法國《西法蘭西報》,德國《圖片報》,日本《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產經新聞》,中國《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俄國《共青團真理報》《莫斯科共青團報》,《印度時報》等。

當今掌握全球輿論大權的不再是報紙和雜誌,而是龐大的跨國傳媒集團。這些集團資金十分雄厚,同時舉辦平面、立體、新興三種媒體,有的還參與娛樂行業,資訊和各種資源綜合利用,具有很大競爭優勢。全球最大的十個傳媒集團中,美國佔八家(時代華納、迪士尼集團、維旺迪集團、新聞集團、維亞康木+CBS集團、康卡斯特公司、NBC環球公司、清晰頻道通信公司),德國一家(貝塔斯曼集團),日本一家(索尼公司)。例如,時代華納旗下擁有《時代》雜誌、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美國線上網、CNN廣播電視、HBO等等。又如,傳媒大王默克多擁有的新聞集團,旗下包括《華爾街日報》、英國《太陽報》《泰晤士報》、SKY天空電視台、FO電視台、STAR TV星空傳媒、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道瓊公司等等。

各個媒體,最後都必須聽老闆的,所以美國的輿論大權最終掌握在美國傳媒集團大亨們手中。這些大亨與美國政府存在千絲萬縷聯繫,利益與共,親密合作。

這些傳媒集團,世界觀、價值觀、新聞理念全是美式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路、手機各種媒體聯合行動,日以繼夜,不厭其煩地進行傳播,使許多人不由得不相信,即使有些人不相信也不容易否定。為什麼美國的價值觀變成「普世價值」?為什麼中華文化、伊斯蘭文化中有些精華,雖然也被全世界認同,卻成不了「普世價值」?這同美國的輿論霸權分不開。

美國掌控全球思想文化除了通過傳播業,還因為美國好萊塢電影、奧斯卡金像獎引領世界電影潮流;美國速食(漢堡包、肯塔基炸雞、美式皮薩)和美國飲料(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風靡全球;比基尼泳裝、牛仔褲流行世界;美國傳教士向全世界傳播基督教、天主教「福音」等等。美國用這些方式向全世界灌輸美國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親美、崇美、懼美思想在全世界培植起來。

前面談到,美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型態決定美國不斷擴張,慾望無窮。擴張分兩種:物質力量(經濟與軍事)擴張、精神力量(政治與思想文化)擴張。這兩種擴張相輔相成,互相推進。物質力量擴張是基礎,同時是精神力量擴張的載體;精神力量擴張是先導,同時也是物質力量擴張的保證。

四、美國緊握世界軍事霸權

美國軍隊總數146萬餘人,少於中國的230萬人,但整體軍力遠大於中國。根據2012年資料,美國擁有主戰坦克8,087輛;航空母艦11艘,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121艘,潛艇76艘(其中戰略潛艇18艘);戰略轟炸機208架,戰術戰機2,598架;潛射彈道導彈432枚,陸基洲際導彈550枚;核彈頭總量8,000枚,其中立即可以投入使用的2,150枚。

美國2012年軍費7,111億美元,占世界軍費總額47%,相當中國軍費的7倍。

美國海外駐軍30萬人,海外軍事基地374處,分佈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美國親密的盟友,如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日本、韓國等等。美國是「世界員警」的說法,不是沒有根據的。

從美國人民來說,美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但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是世界上發動戰爭次數最多的國家。包括1950年朝鮮戰爭、1955年越南戰爭、1983年入侵格林那達,1989年入侵巴拿馬,1991年波斯灣戰爭、1999年科索沃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2011年利比亞戰爭。進入本世紀美國幾乎天天在打仗,到今天(2013年7月9日)阿富汗戰爭還沒有結束。

美國是世界軍事霸主,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打敗美國。為什麼還要不斷創造發明新式武器,不停地更新武器庫,頻繁發動戰爭或動用武力?原因有三:

其一、動用武力向全世界推廣西方民主自由制度,爭奪自然資源,擴大勢力範圍,維持世界霸主地位。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科索沃戰爭、利比亞戰爭,是為了推廣西方民主自由制度;入侵格林那達、巴拿馬是為了清理美國「後院」,維護美國在美洲的霸權;阿、伊戰爭「面子」上是反恐,「骨子」裡是爭奪石油資源,擴大與鞏固美國在中東的霸權。波斯灣戰爭,在懲罰伊拉克對科威特侵略背後,也含有維護美國在中東霸權的目的。

其二、運用軍事推動經濟。從歷史上看,美國多次利用戰爭發展本國經濟。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一躍而成世界頭等強國;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躍居世界兩霸之一;經朝鮮戰爭,美國扶植起日本經濟,也壯大了自己。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損傷了美國元氣,但也出清美國的軍火庫存,促進美國軍火更新換代。2008年金融風暴,美國經濟普遍衰退,唯獨軍火業因應戰爭需要,沒有衰退。

當今,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是軍事工業、金融業、電腦網路業。軍火企業超過萬家,從業人員超過百萬人。石油、鋼鐵、有色金屬等與軍事關係密切的行業,涉及的企業與人員數量更是龐大。這些企業和人員為美國經濟承擔了重要份額,他們對美國政壇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美國有個特殊名詞「軍事工業國會復合體」(Military Industrial Congressional Complex, 縮寫為MICC),是指軍火承包商、五角大樓、美國政府(國會與行政部門)結合起來,共同謀取政治經濟利益。這個名詞是艾森豪總統創造的,揭示了美國軍火商與軍、政兩界的密切關係。

其三、通過軍事援助鞏固美國與盟友的同盟,維護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國藉口多種軍事威脅(前蘇聯威脅、國際恐怖主義威脅、朝核威脅、伊朗核威脅、「中國威脅」、「俄羅斯威脅」等)在世界大多數地方,締結軍事同盟。

軍事援助首先是供應軍火。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軍火出口國,2010年出口軍火8,641億美元。美國和許多國家訂有軍事條約,交流互換軍事情報,幫助培訓軍隊,舉行不同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

美國是世界上舉行軍事演習最頻繁的國家。一般的國家,軍事演習只在本國境內和國家周邊舉行,美國的軍事演習同美國軍事基地一樣,幾乎遍及世界各地。美國熱衷聯合軍事演習,基於「一箭多雕」的目的:威懾美國心目中的對手;使美國時刻處於臨戰狀態,隨時可以出兵應付突發事件;訓練美軍和參與演習國軍隊協同行動;給美國庫存軍火找用途(現代化武器是有使用期限的,過期就要報廢);鞏固美國在該區的軍事存在;強化與盟友的同盟,給盟友撐腰打氣;經過戰爭與軍演訓練的消耗向國會申請更多的軍費等等。

五、美國緊握世界政治霸權

政治霸權是經濟、軍事、文化、輿論霸權的集中表現。國際舞台,一切以利益與綜合實力為依歸,國際關係準則與道義的作用是第二位的。美國綜合實力獨霸全球,於是多數國家依靠或追隨美國,具體因由可能有所不同,但唯美國「馬首是瞻」是相同的。這就是美國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舞台的重大活動中,經常獲得多數支持,掌握領導大權的原因。

美國掌握世界政治霸權,主要依托軍事同盟和經濟協定。擇最重要者略述如下:

G8集團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領導世界的經濟組織,但也涉及國際重大政治問題。2008年金融風暴以後,單憑美國和西方大國解決不了全球經濟問題,於是20國集團成立,並且逐漸取代G8集團。但是,在20國集團中,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仍然佔優勢和主導地位。

美國通過美洲國家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美洲自由貿易區(構建中)掌控美洲。

美國通過北大西洋公約(北約仍在東擴)、與歐盟的合作(歐盟也仍在東擴)、建構歐洲導彈防禦系統,以及正在推進的「歐美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控制西半球。

美國以美日同盟作為基礎,聯合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軍事盟國,在亞太地區構建三條「島鏈」,並且正在推進「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控制東半球。

美國比較頭痛的是從北非到中東的阿拉伯世界。在這個地區,美國依靠的是以色列、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但是,由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武裝衝突持續一個多世紀,美國偏袒以色列,招致阿拉伯世界民眾普遍不滿,反美情緒激盪。「阿拉伯之春」席捲北非和中東,推翻了一連串長期執政的專制統治者(其中大多數是親美的),但是大變革並沒有真正建立起西方式民主自由制度,政權落入伊斯蘭勢力或軍人手裡。美國並沒有達到通過「阿拉伯之春」擴大與增強美國在這個地區霸權的目的。這個地區有可能陷入長期動盪之中。

(2013-7-12 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