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戰爭與敘利亞的化學武器

俞力工
(前世新大學副教授)


這些天,台灣媒體上多次見到有關美國宣佈於「2014年由阿富汗撤兵」的消息,由是,若干論者提出「如何繼續反恐戰爭?」的疑問。

實際上,自從歐巴馬上任總統職之後,早已放棄「反恐戰爭」與「單邊主義」,而是繼續沿循小布希之前的「支恐戰爭」與「多邊主義」。

具體而言,從80年代開始,美國已開始與英國、沙地阿拉伯、巴基斯坦、以色列一道,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培訓、武裝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游擊分子,以打擊整個80年代對阿富汗進行干預的蘇聯軍隊。

同期間,又從世界各地招募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伊斯蘭教知識分子,並給予他們游擊戰及爆破訓練,其目的在於,使其前往蘇聯、中國、印度、巴爾幹等具有宗教衝突的國家與地區進行破壞與顛覆。此後,無論是前蘇聯、新疆、中亞、巴爾幹,以至於印尼、菲律賓、北非,都留下他們的恐怖主義活動的紀錄。因此,就8、90年代而言,可稱為美國的「支恐戰爭」高潮時期,或者,也可視其為「美國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蜜月時期」。

這段時期,該政策的最大成績就是打退了阿富汗的蘇聯部隊,削弱了蘇聯的實力,打垮了阿富汗的左派政府並建立了塔利班政權,在中亞若干國家建立了美國軍事基地,瓦解了前南斯拉夫並在歐洲建立了兩個伊斯蘭教國家(先有波斯尼亞,後建科索沃),在蘇聯的車臣與中國新疆等地製造了嚴重的社會動亂……。

小布希上台後,適逢九一一事件發生,於是乎「支恐戰爭」即刻為「反恐戰爭」所取代。此項新政策,明顯地擴大了打擊面,更改了過去的「以夷制夷」策略,樹立更多的敵人,增加了更多的己方的投入與犧牲。同時也給過去的蜜月夥伴,如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製造了壓力。也正是由於美國的四下出擊,導致若干歐洲聯盟與北約組織成員國家疲於奔命,造成了西方集團的嚴重分歧,並迫使美國步上「單邊主義」的孤立處境。

就在此關鍵時刻,歐巴馬成為美國的適當選項,而且往後也的確減少了美軍的直接介入。取而代之的是,任由恐怖主義組織替美國在利比亞、敘利亞從事代理戰爭,同時又爭取到幾乎所有西方國家的配合(實現了「多邊主義」)。

就敘利亞問題而言,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開始,在美國主導下,由英國、以色列、沙地阿拉伯、卡達爾、約旦、伊拉克、土耳其等國出面,首先將世界各地招募的伊斯蘭教瓦哈比派激進分子集中在沙地阿拉伯與卡達爾受訓,而後經過約旦、伊拉克與土耳其潛入敘利亞進行顛覆,由是構成了西方媒體所宣傳的敘利亞「內戰」。

由於這些恐怖分子多為烏合之眾,而且互不隸屬,甚至不識敘利亞的阿拉伯語,更談不上與敘利亞本土的原教旨主義反叛分子相配合,於是早在本年初即造成反政府力量間的火拚,同時局勢也因此牢牢受到政府軍的控制。

值此當頭,國際勢力藉8月21日發生的一起施放化學武器事件,大做文章,以圖發動更多的國際干預,從而達到顛覆敘利亞政府的目的。

其實,早在去年底12月24日,美國CNN就吐露美軍向反叛軍提供化武的勾當,而且還具體指出「反叛軍展示了以兔子做為化武實驗對像」的錄像紀錄。除此,今年5月6日英國BBC也做出報導,聯合國檢查小組成員德彭德女士(一度擔任前南刑事法庭的首席檢察官)指出,有充分憑據可證明是反叛軍一方在動用化學武器。稍後, 8月17、19兩日,法國費加羅報又指出美國、以色列兩國為扭轉困境,增加了對反叛軍的援助,並透過以色列及沙地阿拉伯,將兩縱隊的反叛軍投向敘利亞戰場。其他的報導,諸如「反叛軍一方(即來自伊拉克的Jabhat al-Nusra游擊隊),因為處理不慎,導致來自沙地阿拉伯的化武爆炸,因此造成了許多游擊隊員及老百姓的犧牲」,也都早已不是什麼機密……。

敘利亞政府之所以能夠支撐如此之久,甚至取得上風,根本原因當然是俄羅斯幕後的支持。數月前經俄羅斯總統普京本人透露,俄羅斯當下還有近十萬人員派駐敘利亞。若非如此,早就引起北約組織的狂轟濫炸。透過敘利亞事件,似乎顯示俄羅斯已改變蘇聯瓦解以來所執行的韜光養晦策略。同時,也再次展現俄羅斯的國際政治「大玩家」地位絲毫不容小覷。

往後,估計美國一方的做法,不外是設法動用國際司法力量,以「危害人類罪」的藉口,對阿薩德總統發出通緝令。如果不能如願以償,則採取「定點清除」的暗殺手段,也不會讓人感到任何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