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節評新版歷史教科書

的「去中國化」
戚嘉林
(國際政治博士)


值此10月台灣光復節之際,於民眾國家認同改變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歷史教化感觸尤深,尤其是歷史教科書的「去中國化」與「台獨化」。現在學校開學使用的「普通高級中學(高中)」歷史第一冊教科書(即台灣史部分、共七個版本教科書、由七家出版社各自分別出版),歷經課綱修訂、審查、再編寫,表面觀之均符合「教材綱要」,但據曾審視各版本的謝大寧教授告稱,閱後感受好似一部台獨國史的歷史教科書,如果十年後台灣獨立,國旗一換,這就是「台灣國」的歷史教科書,言下不勝感慨!王曉波教授則稱「赫然發現其荒唐、謬誤不但不亞於李、扁時期,並且,還有過之」。換言之,台灣在歷史教育體系的「台獨化」,形勢更加嚴峻。

課程內容符合「教材綱要」

日前曉波教授策劃本期10月號《海峽評論》有關高中歷史教科書專欄,本人負責三民版與泰宇版兩本教科書(前者計235頁、後者205頁)。兩冊均於編輯大意中開宗明義稱該教材系依據民國100年(2011年)5月教育部修正發佈之《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的規定編寫而成,也分別獲得「教育部高審字第0810號」「教育部高審字第0827號」的批審文號,形象莊嚴,但為何謝大寧教授閱後會有「台灣國」歷史教科書的感受呢?

筆者詳閱三民與泰宇兩本內容,並就前述教育部修正發佈之《教材綱要》內之「單元」「主題」「重點」與「說明」欄,逐一核對二冊全書內容。見二書確實依該綱要編撰,將整個台灣歷史單元分為四篇,三民版是「早期台灣」「清治台灣」「日治台灣」「中華民國統治下的台灣」,泰宇版是「早期台灣」「清朝統治時期」「日本統治時期」「中華民國時期:當代台灣」,四篇的內容依比例分配。

「台灣史」,60年來歷經二、三代學者的投入,尤其是近20年來執政當局的大力支持,已成史界顯學,故成果豐碩。歷次新版修改的教科書內容,經統獨兩派政治運作強力介入,統獨兩派學者強力關注,及每次修改前教育部還舉辦所謂的「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公聽會」,目前教育部新修發佈之《教材綱要》,不但相當嚴謹,且事涉四百年政治、軍事、經濟、外事、族群、社會、宗教、教育、環保、文藝、都市等等,於較重要事件更是無所遺缺。故依《教材綱要》所編撰之三民與泰宇二版教科書的內容,可說內容豐富,於台灣史前歷史及其四百年信史的重要事件,鉅細靡遺地包括在內,實屬不易。

課程內容修改建議

就技術層面言,三民與泰宇二教材內容之章、節安排,均依《教材綱要》規定之「主題」與「重點」編撰,尤其是各節內容,包括「說明」中提及的諸多事件,可說全依「說明」之規定撰寫。

惟關於清朝統治時期-開港以前社會文化的發展-社會流動-「說明」2-1的迴避本籍任官任制度,三民版「本文」第78頁未提及,而繫於「本文」旁之註釋中提及,建議再版時能改於「本文」中提及;至於泰宇版則未提及(見第70和71頁),建議再版時能予補充。

至於內容,雖屬見仁見智,例如關於課綱規定要提及台灣光復後不久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二書均依規定提及。但敘述二二八事件原因時,三民版第167頁稱「1946年(民國35年)底,台灣經濟狀況受中國大陸波及,米價暴漲,糧食供給短缺,人心浮動」和泰宇版第159頁則稱原因之一是「濫發紙幣」;筆者認為此處已有新的研究成果,二書再版時應簡潔說明如下「台灣歷經戰時轟炸破壞,肥料幾近完全斷絕,1945年產量銳減40%,日本殖民政府於8月15日投降後,卻蓄意撤銷戰時厲行的米糧配給管制,使台灣民眾無序消費已經極度匱乏的米糧,另並大肆印製貨幣,濫發予在台日人,供其搶購米糧等各項物資,致使米價暴漲,台灣陷於空前糧荒與超級通貨膨脹」,俾還原歷史真相。

「台獨史觀」的內化

關於事涉歷史價值的詮釋,教科書的主編或編輯委員,將其對祖國的怨懟內化於歷史教科書的內容,一般讀者難以察覺,高中學生則被如此的教科書潛移默化而不自知。例如三民版《日治台灣篇》第六章標題「總督主導的新時代」,使用高度美化正面形象的詞彙「新時代」,其第1節記敘1895年日本侵台及其前期大肆殺戮的標題更扯,居然是「日本人來了」。換言之,三民版與泰宇版歷史教科書的編輯在描述歷史事實時,其內容的每句話或每一小段,拆開來不能絕對地說不對,甚至也是真實歷史。但能在公權力下教科書內容顯眼的標題處,將殘酷加害者的武裝侵略佔領講成「新時代」「日本人來了」,表明主編與編輯心跡,把殘酷的屠戮化為「客觀的描述」。改版時,應保留為「反面教材」,留下個歷史紀錄。

日本殖民統治之壓迫歧視本質

近一、二十年來,李、扁政權經由教育體系,於高初中歷史教學推行台獨意識的「親日殖民史觀」論述不遺餘力,除蓄意抹煞台灣先賢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壯麗抗日史實,並建構「日本侵華肯定論」與「日本統治肯定論」,前者不但不提日帝侵華罄竹難書的暴行,反而從侵略者立場詮釋日本「侵華行動在其國家戰略中的位置」;後者甚至稱《馬關條約》是台灣命運的轉折點,透過日本帝國統治,台灣展開近代化的發展。從微觀的技術層面來說,日本據台正逢人類工業革命後的近代建設時期,故其局部有成,但其本質是殘酷掠奪與壓搾;從宏觀的歷史高度俯視,整個日據50年,日人在台是以近代國家機器,從初期「殺戮攘逐」的血腥誅殺,及中後期經由法律、警政、行政、金融、新聞管制與軍憲威懾等公權力,結合引進之巨額資本與先進技術,構成嚴密的殖民地剝削體系,強奪豪取壓搾台灣,為殖民母國日本攫取天大利益。在教育方面,日人更是在小學、初中、高中與大學各階段,實行二元化的極端歧視政策。整個日據時期,日本殖民政府與其統治之台灣人民間的關係,就是屠殺與被屠殺、壓迫與被壓迫、歧視與被歧視的血淚殖民關係。

國族定位問題

就微觀技術層面而言,三民版與泰宇版二版全書內容,全書不見「我國」二字(九五課綱之「教科書審查委員」要求必須將「我國」改為「中國」、「大陸」、「中共」)。換言之,宏觀之實質情境則系彰顯台獨意識,故此次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的關鍵之處,就是國族定位問題。

目前歷經統獨尖銳爭鬥,編撰如三民版和泰宇版這樣詳實表敘台灣諸歷史事實的高中台灣歷史教科書,包括四百年信史的兩岸歷史,於國族認同而言,猶如雙面刃,受教高中學生可產生對中國認同,也可產生對台獨認同;但因全書以不提「我國」詞彙方式,俾「去中國化」以彰顯台獨式的台灣主體性,這就是新版歷史教科書編者所企盼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