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台灣歷史教科書的怪現象
王仲孚
(文大教授)
評台灣歷史教科書的怪現象
王仲孚
(文大教授)
西元1911年歲次辛亥,陽曆10月10日,清廷駐守在湖北武昌的新軍,發出反滿革命的槍聲,震撼了全中國。接著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2月12日滿清隆裕皇太后攜六歲的宣統皇帝宣佈退位,結束了2000多年的專制政體,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所以民國以來,都以10月10日作為「雙十節」或「國慶日」,全國上下、海外華僑,無不歡天喜地的熱烈祝賀。即使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每年仍在台北舉行盛大慶典,直到今日從未間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開槍反滿,導致革命成功,民國建立,所以民國的歷史,都會提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所謂「武昌起義」,自是站在民國的立場說的,如站在清廷的立場,則是叛亂。民國元年2月隆裕皇太后宣佈退位時,稱「武昌民軍起事」,站在即將退場的滿清王朝來說,自不便用「起義」或「叛亂」,只好采中性的詞彙。
由於大清王朝一去不返,民國以來不論政府文告、學者著作、歷史教科書,都採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實際上,在「武昌起義」之前的許多武裝反清的行動,也都稱為「起義」,有所謂「十次起義」十次失敗之說。許多字典、辭典也都把「武昌起義」列為詞目。即使海外華文學校、殖民地時代的香港、甚至韓國、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也都使用「武昌起義」一詞。
由於大清王朝一去不返,使用「起義」表示了革命的「正當性」。百年來,「武昌起義」已經是一個普遍使用的名詞。尤其是中華民國政府監督發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敘述中華民國成立的經過,使用「武昌起義」更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因為依據憲法規定,「教育」需由國家管理,所以中小學課程由教育部制訂,因此敘述的主體,就不能背離國家的立場。這一點,世界各國皆然。
但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審查委員,不准中國史教科書使用「武昌起義」,強制性規定必須改用「武昌起事」,在「95課綱」的各版的教科書裡,已普遍使用「武昌起事」了。那時民進黨執政,雷厲風行推動「去中國化」,不用「武昌起事」,審查不會通過,書局只有無奈的遵守。現在國民黨執政,正要實施的「101課綱」仍然不准使用「武昌起義」,去年筆者為某出版社編寫的高中歷史,使用「武昌起義」,審查未獲通過,審查委員要求「必須修改」為「武昌起事」。「必須修改」的理由是:「武昌起事」是「約定俗成」的名詞。握有出版社生死大權的政府審查委員,竟敢如此胡言亂語。中華民國的審查委員,不准中華民國的歷史教科書採用中華民國的立場,真是咄咄怪事。審查委員似乎要求採用清朝的立場,難道審委之中還有滿清遺老嗎?
教科書審查委員的權力,似乎太過膨脹。以今年7月發生台灣史教科書有關「日據」與「日治」的爭議,審查委員的表現,至少有兩點應加評論:一、教育部聘請的審查委員,居然不准「日據」通過,公然違背了國家的立場;其次,由教育部主秘出面「協調」,說是基於尊重「學術自由」的原則,「日據」「日治」都可以使用。這完全誤用了「學術自由」的精神,不瞭解教科書根本不是學術著作,教科書的編者也沒有依照自己主張編寫的自由。
高中歷史教科書既然必須依據官方頒布的《課綱》撰寫,又必須接受官方的審查通過,拿到「執照」,才能發行。因此,教科書的性質,與一般學術著作的性質,截然不同。教科書的著作,也就不能拿出「學術自由」大旗作遮掩,愛怎麼寫就怎麼寫,甚至背離國家立場與憲法的約束。
至於教育部教科書審委會,對於為甚麼不准使用「武昌起義」,至今還沒有向社會做出合理的解釋。審查委員召集人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黃克武還曾說甚麼台灣史如用「日據」,付出的社會成本較多,不知是否不准使用「武昌起義」也是基於「社會成本」的考慮?但是我們覺得講這種話,簡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為作為「召集人」,黃克武有責任說明為什麼不可以使用「日據」?為什麼不可以使用「武昌起義」?遺憾黃克武沒有做到,他的談話完全嗅不到一絲「學術」的氣味。
民國102年雙十國慶馬上到了,希望教育部聘請的教科書審查委員,趕快給大家一個明確的交代:為甚麼歷史教科書不能用「武昌起義」、必須用「武昌起事」?「武昌起事」何時成為「約定俗成」的名詞?為甚麼各種字典包括教育部在網路上的《國語字典》,都找不到「武昌起事」這個詞目?千萬學子幸甚!◆
社論
國際觀察
美國與敘利亞
釣魚台主權
兩岸關係
歷史教科書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