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看當前國際局勢

湯紹成
(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所長)


每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MSC),始於1963年,是由反希特勒的鬥士埃瓦爾德-海因裡希.馮.克萊斯特-舒曼森(Ewald-Heinrich von Kleist-Schmenzin)發起。他原本是納粹軍官,曾參與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僥倖存活,戰後成為一位出版商。為防止世界大戰再度爆發,他號召政治人物、學者專家、軍人與軍火企業,共同組建此會議,並以「經由對話創造和平」為該會議的主題口號。

第一次會議的參加者就包括施密特(Helmut Schmidt),當時還是漢堡市市議員,後來曾任德國國防部長與總理,還有當時哈佛大學的年輕教授季辛吉等知名人士。目前的主席是伊申格爾(Wolfgang Ischinger),他曾任德國副外長以及德國駐美國大使,而MSC乃當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政府的國際安全會議,今年剛好是該會議50週年,除了上述兩位年屆90的名人之外,還有歐、陸、日、印等世界各國相關人士總計四百餘人參與會。由於該會議的民間性質,因而只有各種討論,而在會後也沒有聯合聲明或正式的政府間協議。

此次會議召開時(每年均於1月底在慕尼黑市中心召開),當時烏克蘭的動盪局勢方興未艾(在西方積極介入下,2月22日總統亞努科維奇遭國會罷免,國會同時通過決議釋放前總理季莫申科,她的盟友圖契諾夫(Oleksandr Turchynov)已接任國會議長,內政部長亦由她盟友阿瓦科夫(Arsen Avakov)接任。另據新華社報導,烏克蘭議會22日經投票決定,宣佈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自動喪失職權」,並將於5月25日提前舉行總統選舉。烏克蘭反對派領導人克裡契科(Vitali Klitschko)表示,總統亞努科維奇已離開首都基輔。有媒體報導稱,亞努科維奇距基輔約15公里的官邸,今天空無一人且無警衛站崗,記者可以自由出入。不過,烏克蘭總統顧問、烏議會地區黨黨團議員安娜‧格爾曼否認總統亞努科維奇已經辭職。格爾曼說,亞努科維奇目前正在烏東部城市哈爾科夫,並在當地電視台發表了講話。亞努科維奇隨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不打算辭職,也不打算離開烏克蘭。亞努科維奇同時指責烏克蘭反對派製造政變。)而在會議中反對派領袖克裡契科與政府代表烏國外長科札拉(Leonid Kozhara)比鄰而坐,展開激烈辯論。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對俄羅斯的人權與自由有所批評,尤其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態度,還有俄羅斯對白俄羅斯的軍事攏絡,與北極地區的軍事部署等,都是北約所關注的問題。

相對的,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則反擊,西方國家好似已經決定了烏克蘭的命運,西方國家為何不譴責烏國內部的暴力行為,因為這是不符合西方價值的,而在俄國與歐盟之間的這些國家與歐盟簽訂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才是最佳的選擇。美國國務卿克裡(John Kerry)則認為,不可強制烏國人民的選擇。毫無疑問,美國支持歐盟積極介入烏克蘭內政,支持烏克蘭西部親西方的反政府示威群眾。基於共同繁榮、安全和價值觀的美歐之間的關係應該予以強化。同時,克裡還與美國國防部長黑格爾(Chuck Hagel)一同為美國在海外的軍事行動辯護。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裡辛斯基則說,烏克蘭反對派應該採取民主團結為主要原則,也必須有一個領導者。烏克蘭的局勢只能通過妥協來解決。在烏克蘭內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歐盟與俄羅斯之間。西方和俄羅斯都應該共同紓困烏克蘭。

德國方面,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表示,德國將會持續支持歐債問題的處理,在其他國際事務方面的處理也一樣支持。外長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也表示,依照德國的實力,德國不應該是世界事務的局外人,武力雖然是最後手段,但仍是可以小心使用的手段。

法國外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則表示,當前世界已是一個「無極化世界」,歐盟更應強化其地位。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認為,世界人口的增長,與各地大城市的擴散,重新定義了整個全球安全議程。鑒於新的安全挑戰,北約大約在十年後將喪失功能。英國前外交大臣大衛米利班德(David Wright Miliband,1965年7月15日-)曾言,當今國際關係的根本鴻溝是,雖然國際體系的設計是來處理國際衝突,但是衝突卻大多發生於國家之內。

在有關東亞的議題方面,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警告說,中國和日本必須從1914年的歐洲汲取教訓,並確保不會訴諸武力。大陸人大外務員會主席傅瑩也出席了會議,她再度地重申了北京對於東亞領土的訴求,並認為歐洲國家對於二戰的罪責做出了典範性的表現,日本應當學習。日本外務大臣岸田文雄則沒有直接回應日本的戰爭罪行一事,只表示願意與歐洲國家加強關係。

綜合觀之,在此次會議中,烏克蘭危機是熱門議題,反對派領袖克裡契科的發言時間最長,獲得的掌聲也最多,同時也獲得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媒體高度關注,該危機會對歐洲有多大的影響,更是讓與會者熱議。此外,伊朗與敘利亞議題,還有塞爾維亞與科索沃的關係等,也受到西方媒體相當的關注。同樣十分明顯的是,美、歐與俄羅斯在上述這些議題上都針鋒相對,互不相讓,與二戰後的冷戰狀態有相似之處。

從此次的會議可以看出,德國將在世界經濟與政治問題上扮演更積極角色。與以往不同的是,原是東德人權鬥士的德國總統,左派的外長與右派的國防部長(因為德國目前是左右派的大聯合政府),他們三人同時與會,還異口同聲表示,德國將負起更大的國際責任,他們不擔心德國的作為反而擔心德國的不作為。

此外,歐盟債務危機的影響將減低,美歐關係也將進一步強化,這對美、歐以及世界經濟的發展應該有利。但是美國仍批評,歐洲缺乏一個強而有利的領導人物,也是美歐關係中的一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