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科書中的228選擇性記憶

戚嘉林
(博士)


20年前,1994年3月30日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在台北對話,傾心長談,就提到「一想到犧牲許多台灣人的二二八事件,出埃及記就是一個結論」。大約就從斯時開始,二二八就開始年年反思,年年探討真相,直至今日,故二二八事件本質可說是一個政治問題。

無可諱言,台灣分離主義者將二二八事件視為台獨意識型態的原點,藉連結陳儀政府的失敗,與後續國府執政的白色恐怖,建構其台獨的正當性。故二二八迄今仍是籠罩在台灣上空揮不去的陰影,每年二二八之際,島內藍綠政治人物或學者,都說要還原歷史真相,探索事發原因,防止悲劇重演,撫平歷史傷痕,年年探討真相,但結果是島內二二八集體記憶越加撕裂,蔚為台灣政治奇觀。

島內二二八集體記憶越加撕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中歷史教科書所灌輸的偏頗歷史資訊。昔日李扁執政藉修改台灣史歷史教科書,建構台獨史觀,教育灌輸下一代分離史觀所致。故今天馬政府教育部調整高中歷史課綱,可說是對李扁執政修改教科書的逆反補救,遲來正義,但卻引發綠營強烈抨擊,一時激起千層浪。

值此二二八之際,我們就以現行三民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二二八事件中政府接收台灣的部分為例,該書是圖文並茂加表格,儘是負面敘述,並將斯時人民苦於物價上漲歸因於「中國大陸通貨膨脹持續惡化,嚴重衝擊台灣」及「將台灣資源輸往中國大陸,影響台灣經濟復甦」,並技巧地將1947年2月與1946年1月的物價對比,印證政府接收台灣的失政。

但事實真相是,光復前台灣曾經遭受美軍強力轟炸兩百天,食品工業產值僅為戰前最高產值的8%。著名台灣客家作家吳濁流記述,斯時「……一切副食物都從市場消聲匿跡,簡直就成了饑饉狀態」,及至8月日本投降時,「本省人的經濟完全是空無一物,剩餘的只有山河而已。停戰當時的商店,幾乎完全看不到商品,剩下的只有那商品架子和牆壁寂寞地立在那兒」。故陳儀抵台前一個月的9月,物價就已經遽漲18倍,但是對這樣的真實歷史,教科書卻不提。

試問一名少不更事的16歲高一青少年,當他接受是這樣偏頗的選擇性歷史敘述,能不對政府產生誤解嗎﹖故舊版歷史教科書課綱下所編出的歷史教科書能不修改嗎﹖

2014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