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爭端與中日關係評析與展望

釣魚島爭端引出琉球問題
張海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交涉,悍然宣佈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這一不理智的舉措,打破了中日關係上的平衡,引起了中日關係的緊張與交涉。

經濟停滯 政客向右轉

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中日關係雖不免有所起伏,常常引人擔憂,但中日兩國之間還有四個政治性文件的制約,中日兩國政府和人民一再表示中日不再戰,中日關係總體是好的。由於日本國內政黨政治的競爭和選票的需要,更由於日本經濟十年停滯,小泉純一郎內閣開始向右轉,他用參拜靖國神社的方式,打破了中日關係中「政經平衡」的原則,出現了所謂「政冷經熱」的不正常局面。這種局面,預示著中日關係趨冷的可能性。這是1972年以來中日關係轉向的第一次轉折。

安倍第一次上台,從國內政情出發,他做出了改善中日關係的努力,這種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為時不久,他被趕下台。去年安倍第二次上台,他吸取第一次上台失敗的教訓,急速向右轉向,向歷史命運挑戰,向中國挑戰。他的辦法是三項:修改和平憲法、強調集體防衛、宣佈釣魚島「國有化」。這三項都是針對中國而來,也是配合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安倍這一次轉向,是1972年以來中日關係的第二次轉折。

日本政府宣佈釣魚島「國有化」,徹底推翻了中日建交以來40年在釣魚島問題上「擱置爭議」的共識。核心問題是不承認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日兩國間存在主權爭議。而存在主權爭議是1972年建交時達成的君子協定,為此後40年中日兩國所遵守。日本出手在先,中國不能落後。有關釣魚島主權存在爭議公開化了,中國和日本實際上分享了釣魚島列嶼及其附近海域的控制權。

日本政府和媒體有關釣魚島「國有化」的理由基本上是兩條。一條是1894年1月日本把釣魚島列嶼劃歸日本的沖繩縣管轄;隨之而來的是釣魚島與《馬關條約》沒有關係。

今年5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我和我的朋友李國強研究員合寫的文章《論〈馬關條約〉與釣魚島》。這篇文章的要點有三:一、駁斥了日本政府有關釣魚島與《馬關條約》無關的說辭,指出日本「竊占」釣魚島是甲午戰爭中日本侵華戰略的一環。正是基於侵華戰爭勝券在握,日本內閣才搶先竊據釣魚島,接著才有了《馬關條約》;通過《馬關條約》,日本力圖以所謂條約形式,實現其對釣魚島「竊占」行為的「合法化」。二、引證大量史料,論證釣魚島是中國台灣附屬島嶼。三、指出雖然日本在1879年吞併琉球,但史料證明清政府立即提出了抗議,此後形成所謂琉球交涉,根據1880年中日琉球交涉,日本政府同意,宮古島、八重山諸島劃歸中國。直到1887年總理衙門大臣曾紀澤還在聲明,琉球問題並未了結。只是因為甲午戰敗,琉球問題淹沒在甲午戰敗的陰雲之中。中國政府宣佈廢除《馬關條約》後,以及根據《開羅宣言》,琉球問題應該再議。

這篇文章提出「歷史上懸而未決的琉球問題,到了可以再議的時候」,不僅引起了國內外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而且在當天引起日本不滿,官房長官菅義偉向中國提出抗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立即拒絕了日本的抗議。5月9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就此作了表態。一篇學者寫的文章,因為在《人民日報》刊登,引起相關的三個大國幾乎同時表達關注,是很罕見的。我的一位日本學術界朋友評論說:張先生的這篇文章打痛了日本,我的另一位日本學術界朋友說,他在20年前就說過,一旦中國強大,中國人會提出琉球問題。這說明,琉球歷史問題,是中日兩國學者心中揮之不去的問題。

再議琉球是一個歷史話題

再議琉球,是在釣魚島爭執不下時提出的話題,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提出的,但卻是一個真實的話題,從歷史的角度,又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話題。

日本歷史文獻上有所謂「琉球處分」的說法,表面上這個說法很文雅,實際上它是降伏琉球或者侵略琉球的代名詞。沖繩本是琉球王國所在地。琉球王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明初即接受明朝皇帝冊封,是明清時期中國的藩屬國。中琉兩國歷史文獻記載,明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明朝派出冊封使到琉球,此後歷代冊封使不絕於途。日本染指琉球,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用戰爭行為來完成的。據琉球王國歷史典籍《琉球寶案》記載,早在明朝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因日本薩摩藩侵略,琉球國王向明朝皇帝上表(《萬曆三十七年琉球國王報稱日本薩摩州倭奴進兵琉球阻止進貢事》)稱:日本薩摩州倭奴他魯濟吾濟等糾黨突入中山那霸港,隊成蜂蟻,勢如喊虎,藩城被倭羅圍數匝,村麓被劫,靡有孑遺,復逼割土獻降:假不如議,城廟盡行焚燬,百姓盡行剿滅,土地悉卷所有。琉球國王發現,日本得隴望蜀,還想劫取台灣雞籠,「看其雞籠雖是萍島野夷,其咽(喉)毗連閩海,居地籍○,雞籠殃虐,則省之濱海居民(豈)能安堵?故而不(能不)為之驚懼也。」(括弧內文字以及其他符號為引者所加)琉球國王被挾制到了日本。這是琉球國王第一次被虜掠到日本。清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天皇政府以450名軍人和160名員警開往長期不設武備的琉球,將琉球國王強行押解到東京,吞併琉球王國,將琉球改名為日本的沖繩縣。這樣,一個獨立的琉球王國,就被日本明治政府剝奪了國家地位。日本政府的侵略行徑遭到了清政府抗議,清政府駐日本公使何如彰指摘日本「背鄰交,欺弱國」,是「不信不義無情無理」。此後,中日兩國就琉球問題進行了數年交涉。終因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簽訂,琉球問題成為一個尚待談判解決的懸案。

中日琉球交涉雖未得合理結局,但國際社會並不承認日本佔領琉球。證據有三:一、1943年11月開羅會議期間,美國總統與蔣介石商量琉球歸屬,雖未形成定論,說明美中兩國當時並不認為琉球是日本領土;二、1952年生效的《三藩市和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當時發表聲明不承認這個條約,因為條約的談判把對日作戰的一個最重要當事國中國排除在外)規定,日本在放棄佔領的領土之外,還同意美國對北緯29以南之西南群島(包括琉球群島)等島嶼送交聯合國之信託統治制度提議。在此提案獲得聯合國通過之前,美國對上述地區、所屬居民與所屬海域得擁有實施行政、立法、司法之權利。這就是說,包括琉球在內的西南諸島的委託統治在獲得聯合國通過以前,由美國行使管理權。這就是說,《三藩市和約》不承認琉球是日本的領土。三、美國佔領琉球期間,只使用琉球(Ryukyu)本名,不承認日本為它取的沖繩名字,說明美國只承認琉球,不承認沖繩。

1971年,未經聯合國討論通過,美日之間簽訂移交沖繩協定,私相授受,將琉球的治權交給日本,這是違反《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是違反《聯合國憲章》的,也是違反《三藩市和約》的。這個移交協定,日本譯作《歸還沖繩協定》,但英文名字還是Agreement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oncerning the Ryukyu Islands and the Daito Islands。

根據以上論證,再議琉球的歷史根據是清楚的。再議琉球的含義是:確認歷史上琉球是一個獨立王國;《三藩市和約》對琉球地位的處置沒有落實;琉球地位問題應當交由聯合國討論(中國不是《三藩市和約》的簽字國,但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討論的結果,琉球既可能是日本的,也可能是中國的,也可能是重新確立琉球的獨立國家地位。在討論過程中,應當充分聽取琉球人民的意見。

平衡與再平衡

中日之間的爭執,與美國的立場有很大關係。無論是釣魚島,還是琉球,都與美國有關。

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中美兩國是對日本作戰的,1943年,美英中三國在開羅達成對日作戰以及戰後處分日本的共識。《開羅宣言》聲明:「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慾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根據以上所認定之各項目標,並與其他對日作戰之同盟國目標相一致,我三大盟國將堅忍進行其重大而長期之戰爭,以獲得日本之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放棄被他侵佔的我國台灣和澎湖列嶼,照道理,釣魚島也應該在放棄之列。釣魚島距離台灣很近,歷史上劃歸台灣管轄。而且,日據時期,釣魚島也是劃歸台灣管轄的。釣魚島理應與台灣一起歸還中國。另外,日本也要放棄朝鮮半島,放棄南千島群島等。這就是《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後的東亞戰後秩序。

此後,隨著社會主義陣營形成、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在冷戰中改變了態度,美國主持的對日和約,居然排斥了最主要的抗日當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加。儘管如此,《三藩市和約》還是大體遵循了《開羅宣言》的立場,對日本的領土作出了明確的限制,對北緯29以南的西南諸島(包括琉球諸島)做出了由聯合國托管的決定。

美國繞過聯合國,長期佔領北緯29以南的包括琉球群島在內的西南諸島,在琉球群島建立強大的軍事據點,在中國東南海疆建立嚴密的第一島鏈封鎖線,包圍中國。在琉球人民展開反對美國軍事佔領的鬥爭中,中國支持了琉球人民的鬥爭,是正確的,但中國當時支持琉球復歸日本,在外交上是失策的,也給今天再議琉球帶來了一定的被動。

1971年,在國際局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在中美之間正在謀求建立關係的時候,在中國即將恢復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的時候,美國和日本還是違背《三藩市和約》的規定,不經過聯合國討論和決定,私相授受,把琉球群島的治權交給了日本。這就給日本留下了霸佔琉球群島的把柄,也給日本留下了釣魚島爭端的口實。這一舉動,顯然打破了戰後東亞局勢的平衡。

1971年中美關係緩解、1972年中日建交,是在尋求建立東亞的再平衡局面。照道理,1989年蘇東事變後,冷戰局面逐漸瓦解,東亞的國際局勢再平衡應該實現,事實證明,尋求東亞局勢的再平衡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中國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在中美日之間帶來了微妙的社會心理變化。

看起來,再過20年,當中國經濟發展再上一個台階,超過美國的時候,實現東亞局勢的再平衡可能順當一些。

中日關係的過去與未來

釣魚島爭端,再議琉球,給中日關係蒙上了陰影。一些人變得很緊張,很悲觀。因為我提出了琉球問題,有人甚至懷疑今後日本是否會歡迎我去日本。

其實,我對中日關係的發展沒有那麼悲觀。

我把1871年以來的中日關係發展史分成幾個階段。

一、1871-1888年,是近代中日建交的試探時期,是中國看不起日本,日本卻在積聚力量準備侵略中國的時期。1888年中國北洋海軍成軍,引起了日本的高度警覺,此後加快了日本準備侵略中國的步伐;

二、1889-1930年,是日本策劃大舉進攻中國並最終形成大陸政策的時期,甲午戰爭發生,《馬關條約》簽訂,台澎被割讓。日本加入八國聯軍,是八國聯軍中軍隊人數最多的國家。佔領山東,提出21條。1927年召開東方會議,形成《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將中國東北(所謂滿蒙)與中國關內(所謂中國本土)相分離的政策,決定經營滿蒙,為下一步大舉侵略中國做準備。1928年發生濟南慘案和皇姑屯事件。這個時期是日本開始轉變為帝國主義的時期,是中日關係歷史上日本第一次大舉侵略中國的時期;

三、1931-1945年,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發動七七事變,發動一二八事變,佔領中國首都並進行南京大屠殺,走上企圖滅亡全中國的時期,是中日關係歷史上日本第二次大舉進攻中國的時期,但是這一次侵略遭到了最後的失敗,日本國家覆亡;

四、1945-1951年,是美國佔領日本並對日本進行改造的時期;

五、1952-1971年,是日本追隨美國,日本作為美國的外交附庸,成為美國對中國實施包圍而形成的反華反共半月形包圍圈的中堅一環,中日之間長期敵視,沒有國家關係,只有民間外交、只經不政。廖承志、宮崎達之助在維持中日民間貿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六、1972年以來的時期,是中日建立外交關係的時期。1972(《中日兩國關於恢復邦交正常化的聯合聲明》)、1978(《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98(《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2008年(《中日關於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中日之間簽訂了四個政治性文件,這是制約並維持中日關係的基石。2002年日本小泉純一郎內閣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以後,中日關係出現不和諧因素,但到2008年福田康夫上台,又與胡錦濤簽訂了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

1871年到1971年的整整一百年間,中日之間的關係是以戰爭、對抗和敵視為基調的,只有1972年復交以來的40年是在平等的基礎上互利互惠交往的歷史,我們應當珍視這一時期的中日交往的歷史。1972年中日之間的貿易總額只有10億美元,1981年是100億美元,2002年超過1,000億美元,2011年已經發展到3,449億美元(日方統計)。2012年中日貿易總額雖然下降了3.9%,還是保持了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3,294.5億美元)。2013年上半年中日貿易總額大幅減少,美國超過中國成為日本最大交易夥伴。儘管中日貿易總額大大超過中國和俄羅斯的貿易總額,但是這個大幅減少,還是令人關注的。政治上,2012年中日建交40週年的國家間的紀念活動未能按計劃進行。這就出現了中日之間政治、經濟同時趨冷的現象,值得中日兩國之間政府和民間人士思考。

當然,這種趨冷,畢竟不同於1972年以前的時期,更不同於1945年前的時期。兩國之間的四個政治性文件還是存在,兩國領導人的交往雖然凍結,安倍近日(2013-12-26)參拜靖國神社,是對受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各國人民的一次忤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經聲明中國人民不歡迎安倍,等於把安倍放入了中國的黑名單。儘管如此,兩國的外交關係還是存在,兩國的民間往來繼續存在,兩國間的相當規模的經濟關係還是存在。

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1972年前的中國,更不是1945年前的中國,當然也不是1894年的中國。日本像從前那樣欺負中國的可能性已經不大可能有了。中日之間的經濟貿易聯繫,我判斷不大可能繼續大幅下降。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趨穩向上,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改善,中日之間的經濟貿易關係還可能升溫。

中日之間的歷史認識問題將會長期存在,釣魚島爭端將會長期存在。中日美三國之間的關係將會長期膠著。琉球群島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軍事基地,日本正是依靠這個軍事基地強調集體防衛。像有的國際關係學者估計的那樣中日之間出現針對美國的所謂「戰略集中原則」,在可以預測的未來還不可能出現。同樣中美之間針對日本的「戰略集中原則」也不可能出現。日美之間針對中國的所謂「戰略集中原則」也是難以實現的。中美日三國之間,現在是一個等腰三角形,未來可能向等邊三角形發展。未來10-20年,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減小,甚至可能出現反逆差,中美之間的政治、外交關係可能出現更大程度的改善,中日之間的經濟差距可能繼續拉大,而國家之間緊張關係可能緩解。

隨著中國與周邊國家間的關係和國際關係進一步調整,日本或者美國在國際上和中國周邊國家關係上包圍中國的態勢很難以得逞。

日本的政局也會發生變化。日本對華友好的力量還是存在的。日本人民中認識到侵略戰爭對中日兩國人民帶來傷害的力量還是存在的。中日之間改善關係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日本國內愛好和平的民間力量如果不能忍耐安倍代表的右翼勢力擴大,起而推翻安倍右翼內閣政府的可能性很大。

我的研究結論是:中日之間因為釣魚島問題引起的爭端短期內不會解決,但是中日關係大局不會有本質的改變。釣魚島爭端雖然涉及中日之間在東海和西太平洋主導權的爭奪,但畢竟不是中日關係的全部。中日關係回復到1972年前,回復到1945年前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我認為,中日之間在釣魚島區域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中日之間打仗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從長遠看,現在中日之間的困難局面,將只是1972年建交以後中日關係長期發展中的一個有意思的插曲!

2014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