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綱「微調」風波評議

王仲孚
(文大兼任教授)


教育部為配合「12年國教」的實施,把現行「高中歷史課綱」稍做修正,稱做「微調」,「微調」後的課綱,依程序舉辦了南(高雄市)中(台中市)北(台北市)三場公聽會,筆者參加了北區的公聽會,現場雖然有不同意見,但發言者皆能做理性陳述,教育部官員與課綱委員亦能謙虛交換意見,過程平和順利。

不料「微調」課綱還沒公佈,綠營人士發動了絕地大反攻,動員了立法委員、綠色執政的縣市長。《自由時報》以全版、或同日兩個全版,三個星期的時間,連續不斷地對課綱委員轟擊,聲勢之浩大,可謂空前。論者稱這是一次「教科書大地震」(課綱是編輯教科書的依據)。

就綠營的瘋狂反撲來看,可見他們對這次的「微調」是如何的重視,對文化台獨與台灣皇民而言,謂之是一項「地震」實不為過。因為「微調」之後的課綱,以及未來的教科書,都隨之改變,經營了將近20年的「台獨史觀」、「皇民史觀」,就要在未來的「教科書」裡崩解,恐慌之餘,動員一切力量,攻擊課綱委員,阻止教育部公佈課綱,這些動作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肯定的是,這次教育部不接受民粹威脅,毅然於2月10日將「微調課綱」公佈,「微調」各項遂成定案。回顧自今年1月以來,反對陣營對課綱委員的攻擊,表現的慌張急躁,語無倫次,不能以理服人。指責「微調課綱」的內容「去台灣化」「大中國思想」,都是陳腔濫調,得不到社會的共鳴,民粹也就失靈。

就反對者指責微調課綱「去台灣化」這一點而言,以「歷史專業」的態度來檢視所指「去台灣化」的具體項目,例如:荷西治台改為荷西入台、鄭氏治台改為明鄭治台、清代改為清廷、日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徵調慰安婦加上「被迫」等等,藍綠學者都表示看不出「去台灣化」(見2014年2月7日《聯合報》A12版)。據估計在台灣各大學以台灣史為專業的「學者」,約佔全部大學歷史教師的三分之一(許多擔任通識課程中的台灣史教學)幾乎看不到有人站出來為「去台灣化」做學術的辯論,尤其是作為培育歷史教育師資的重鎮台灣師大歷史系,擔任過課綱委員、審查委員、課綱召集人的許多「台灣史專業」教授,也都嘴巴緊閉,不發一言。這些標榜「台灣史的學者」對於「去台灣化」同意或不同意,都應該表示一點意見,但卻閃在一旁,保持緘默。

反對陣營把攻擊的要點,集中在有些課綱委員不是「歷史專業」上,彼所謂「歷史專業」系強調形式上的條件,即是否為「歷史系」出身,而非要求是否有台灣史著作,或史學素養。我們客觀評析,不是歷史系出身的幾位學者,如王曉波教授(哲學)、劉廣定教授(化學),曾健民醫師,其史學著作之質與量以及史識之通達,都凌駕幾位自命「史學專業」者的素養之上,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筆者做為一個歷史專業的工作者,實不能不為之汗顏。

反對陣營既強調「歷史專業」,卻又使用「非專業」的手段發動「高中教師」(群眾)包圍教育部,欲採取民粹慣伎威脅教育部不要公佈「微調課綱」,那是「民粹專業」,不是台灣史專業。台大歷史系「專業台灣史教授」周婉窈,自認是「台灣史專業」,一直為課綱「奮鬥」,竟主張「發動公民拒絕」課綱,這是「歷史專業」學者應採取的手段嗎?周婉窈在「抗爭微調課綱」的行動上,擺出「學術專業」的姿態,要教育部主秘王作台看看曹永和院士的著作。要求一個行政官員研讀院士的專著,豈非莫名其妙?記得上次課綱擬訂時討論古代的「夷洲」是否為台灣,曹永和院士的著作主張三國時代的「夷洲」就是台灣,周婉窈沒有關於「夷洲」的論述,但卻堅決反對「夷洲」就是台灣,完全不尊重曹永和院士的學術地位。指責別人不具備「學術專業」,自己卻使用政治語言與民粹動作對付「微調課綱」,無怪沒有「公民」響應她。有一些抱著「去台灣化」、「大中國思想」這兩個口號栽贓、扣帽子,在媒體上寫文章、放話的一夥人,也大都不具備「歷史專業」,所謂「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倒是很好的寫照。

教育部既然公佈了「微調課綱」,本來爭議可以告一段落,但筆者希望舉辦一場先前王曉波教授所提出的、有關於「台灣史教學的立場與教材」的大辯論,從學術上做根本的釐清。反對陣營應該欣然迎戰,不要想苦撐到2016年政黨輪替,再用政治手段把課綱再翻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