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琦主委訪問大陸的啟示
趙念渝
(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副秘書長)
王郁琦主委訪問大陸的啟示
趙念渝
(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副秘書長)
舉世矚目的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會面已順利落下帷幕。60多年來,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第一次以官方身份率團訪問大陸。縱觀兩岸媒體以及各界人士訪談,除少數雜音外,無一不對王郁琦此次大陸行充滿肯定和讚美之詞。台灣《中央日報》評論文章說,王郁琦與張志軍進行的歷史性會面,將是兩岸有史以來第一次正式的官方會面,自1993年第一次辜汪會談,兩岸交流走了20年,終於走到這一步;這不但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將為歷史的進程埋下伏筆。兩岸間的交流應該從一個更高與更寬的角度來擘劃思考,然後審慎為之,有方法、有步驟,循序漸進,急不得卻也停不得。
歷史是不能割斷的
竊以為,王郁琦此次大陸行,有三點啟示。
第一、尊重歷史,從大歷史視角來看待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大陸中新社報導,台灣大陸委員會主委王郁琦一行拜謁了南京中山陵。王郁琦在中山陵博愛廣場講話中,談及「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已經103年了」。此外,王郁琦在祭文中重提「九二共識」,表達了「正視現實,民生為念,和平發展,共創雙贏」的意願。大陸國台辦馬曉光對此的回應是: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受到全體中華兒女的尊敬。他103年前領導辛亥革命、開啟中國前所未有社會變革的那段歷史,其豐功偉績已經載入史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岸同胞要繼承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王郁琦的講話和馬曉光的回答就是從大歷史的視角對兩岸關係作了客觀的評估。
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也是兩岸民眾棲息生養的共同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同連戰的會晤中,對中華民族的這一歷史作了實事求是的評述,他指出,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台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在台灣被侵佔的苦難歲月裡,無數台灣同胞用鮮血和生命來證明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離的成員。近60多年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因為我們的血脈裡流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習近平強調,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自己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有著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的意識,珍視台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們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心情。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清朝戰敗,台灣作為清朝國土的一部分割讓給日本。1945年,在打敗日本法西斯後,台灣才光復。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居台灣,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開啟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華民國就是辛亥革命的偉大成果之一,這就是歷史;這一歷史並沒有因為國民黨遷居台灣而終止,在嘗夠了「人心倒下再也扶不起」的滋味後,遷居台灣的國民黨當局痛定思痛,勵精圖治,將一個原生態島嶼建設成今天一個具備現代民主政治理念、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信息化設施的寶島,台灣2,300萬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中國國民黨的治理理念和地位得到了台灣人的肯定,這就意味著,中華民國不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符號或歷史過客,它成了台灣人合乎情理的選擇,也成了一種象徵,象徵一個中國的存在,象徵一個中國在台灣繼續傳承連接,因此,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否定中華民國存在也就等於否定一個中國的存在。
從創新思維開始
王郁琦的講話和呈獻給中山先生的祭文道出了一個事實,馬曉光的解讀則是對這一事實的認定,設想,如果不是「認定」的話,「兩岸同胞要繼承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無從說起。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不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對王郁琦祭文中提及的「正視現實,民生為念,和平發展,共創雙贏」,當從大歷史視角予以積極的評估。馬曉光宣讀的「雙方就兩岸關係主體形式和政策交換了意見,對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認知」,意味深長。有大陸學者認為「謁陵的行程安排,首先突顯兩岸『一個中國』的歷史連結」,筆者對此持贊同意見。
第二、創新思維,以理論和觀念創新進一步提升兩岸關係。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第一次以官方身份率團訪問大陸,雙方官員以官銜互稱之,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但,今天實現了,這說明,只要創新思維,觀念轉變,改變思維方式,任何事情都不是不可能的。大陸的改革開放就是從創新思維開始的。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是從創新思維開始的,王張會就是改變思維方式的成果
在「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漢賊不兩立」的時代,一個要「反攻大陸」,一個要「解放台灣」,能想像到今天的王張會嗎?
到蔣經國時代,台灣努力發展經濟建設,大陸在「文化大革命」,雙方仍維持對立狀態,金門及廈門雖說沒有過去那麼緊張,但兩岸仍是嚴重對立,蔣經國先生堅持「三不」,雖然在其晚年宣佈人道開放台灣老兵返鄉(回大陸)探親,並從此打開兩岸和平往來的門,兩岸關係可以被稱之為進入「緩和期」,但,今天的王張會在當年是想都不用想的。
及至1993年兩岸民間組織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達成「九二共識」,但,要讓兩岸政府官員坐下來面對面會談,仍是天方夜譚。
2005年,國民黨連戰主席、親民黨宋楚瑜主席,分別到大陸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晤,展開兩岸破冰之旅的「政黨交流」,乃至2008年馬英九上台,在中共中央與國民黨中央的積極努力下,思維持續創新,兩岸關係急劇升溫,台灣向大陸遊客全面敞開,18項協議簽署,各種「政黨論壇」常態化、擴大化舉行,兩岸交流一下子走到「春暖花開」的地步,兩岸關係迅速進入自1949年來罕見的「和解期」,這才為今天的王張會進行了足夠的鋪墊。
所以說,沒有創新思維,就沒有大陸的改革開放;沒有創新思維,也就沒有兩岸關係的今天,更不可能實現舉世矚目的王張會。
別低估中華民族的智慧
台灣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命題,他認為,兩岸中國人現在應該開始思考,我們準備要留給全人類什麼禮物?楊校長說,19世紀歐洲人給了全人類最珍貴的資產就是民主政治,而20世紀的美國給了世人「美國夢」;21世紀如果說是中國人的世紀,那兩岸應該想想,我們要留給這個世界什麼禮物? 他認為,兩岸現階段應該邁大步去創造屬於兩岸華人的優勢。華人圈也好、兩岸也罷,都應該培養大思維。不論是兩岸或是東方思維,其中應有很多內部價值。這些原本屬於東方的價值,在近代百年中,有一些被西化掉了,但我們可以努力恢復,從中間挖一點對世界產生有價值的東西出來。
楊校長命題的實質就是兩個字:創新!
隨著台灣大陸委員會王郁琦主委和大陸國台辦張志軍主任的雙方互稱官銜後,張志軍主任將受到王郁琦主委之邀到台灣訪問,更將開啟兩岸官方互訪的新起點,大家無疑更關心的是「下一步」馬英九何時要和習近平會面、會談?相信,兩岸當局只要堅持創新思維,這應該不是個不可逾越的障礙,難與不難,皆在兩岸當政者一念之中。回頭看,多少當年被認為絕對不可能的事,今天都成了現實,「馬習會」不就是「兄弟會」嗎?真有那麼難?APEC不行,中秋行不行?上海不行,金門鼓浪嶼行不行?關起門自家兄弟見個面,互道一聲「閣下,辛苦了」,這就會變成「兩個中國」?這也未免太低估中華民族的智慧了。兩岸高參甚多,足智多謀,若能創新思維,多提建設性建議,別老在一邊說「難、難、難」,推動馬習會早日實現,兩岸幸甚!中華民族幸甚!
第三、維護中華,共創「共同家園」價值觀來保護兩岸關係。
在馬曉光宣讀的「幾點共識」的第一點中,特別強調: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雙方應鞏固這一基礎,深化互信,良性互動,共同努力,爭取在兩岸合作交往上有新進展。在解決妨礙和制約兩岸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新突破,為兩岸關係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坦率而言,「台獨」不但是大陸的心腹大患,也是台灣當局的心腹大患。關於「台獨」的後果,大陸已經是幾十年如一日發出嚴重的警告,並且公開向全世界宣示,「台獨」就是戰爭,對「台獨」保持高度的軍事壓力,這一壓力的好處就在於必要時能嚴厲遏制極端「台獨」的猖獗。但是,話也得說回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更何況一旦若以武力壓獨,其成本與後果,恐怕不是三年五載能消化的,這對於正在一心一意進行改革開放、復興中華民族的大陸恐怕也是要認真考量的。◆
社論
國際視窗
釣魚台與美國
兩岸關係
認識中國
課綱微調
台灣事情
短評
讀者來函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