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牽動國際權力結構

張麟徵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從去年11月爆發動亂以來,烏克蘭情勢變化令人眼花撩亂。動亂的深層原因:烏克蘭究竟要向東走(親俄),或向西走(親歐盟)?這其實是個老問題,但激起的新火花卻令人不能掉以輕心。如今,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堡於3月16日舉行了公投,投票率83.1%,96.77%的選民贊成加入俄羅斯聯邦。3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亭簽署了完成克里米亞入俄的文件,克里米亞如願「回歸」。同日,烏克蘭臨時總理亞琛紐克與歐盟簽署了聯繫國協議,正式「脫俄入歐」。

一、烏克蘭動亂的輸家

烏克蘭風暴看似過去,其實未必。烏克蘭雖表示不承認克里米亞獨立,但事實上也莫可奈何。烏克蘭內部在政治上陷入東西對抗,經濟上,俄援抽手,歐盟承諾援助110億歐元(相當150億美元),填補撤銷的俄援缺口,但如何兌現?有無附帶條件?都還是問題。至於美國與日本,各承諾提供10億美元援助。只是這些援助或可解燃眉之急,卻不一定能解決烏克蘭在經濟上對俄羅斯的長期依賴,那個缺口要如何填補,還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當然,烏克蘭手中還有一張牌,可以與俄羅斯談判,那就是俄國假道烏克蘭輸歐的天然氣管線,但是烏克蘭也很難以此要脅,因為弄不好,兩敗俱傷,烏克蘭也討不到甚麼便宜。眼下烏克蘭國土撕裂,政治動亂,經濟瀕臨破產,是這場風暴中最大的輸家。

烏克蘭親歐派浪漫的擁抱歐盟,其實自己卻在東西大國博弈中成了炮灰。美歐等國現在都忙於處理與俄國的對抗,想的都是自身的利益,沒有誰會真正關心烏克蘭未來要如何走下去。在可預見的未來,烏克蘭不會是一個穩定的國度:內部族群撕裂埋下騷亂的火種,不易熄滅;對俄羅斯的經濟依賴,不會一夕變更;歐盟的經援不會源源不絕,也不會沒有條件;俄羅斯的反制與威脅,將增添安全上的變數。前路坎坷。造成此一情勢,烏克蘭人民要負責,美歐的煽動干預也要負責。烏克蘭是輸家不在話下,美國與歐盟似乎也落居下風。克里米亞公投的結果盡可不承認,但是併入俄羅斯的結果也難以逆轉,制裁云云,恐怕會像喬治亞的例子一樣,無疾而終。

二、歐美對俄羅斯軟土深掘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立了獨聯體來取代,雖然有11個會員國,但獨聯體的核心就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三國。猶記得蘇聯解體時,美國總統老布希對戈巴契夫的承諾是:北約決不會東擴, 一寸也不會。但是言猶在耳,柯林頓第二任內,北約開始東擴,首波進入的是1999年的捷克、匈牙利、波蘭,都是前蘇聯衛星國。2004年有一波更大的東擴潮,除前蘇聯衛星國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之外,赫然還有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即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與此同時,這些國家也先後加入了歐盟。美歐同時在政治軍事以及經濟上擠壓俄羅斯,非常明顯。俄羅斯忍著,沒有反彈。

最近一波推動的歐盟東擴,在歐盟所稱的「東部夥伴六國」中,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達瓦、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不僅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而且是當下獨聯體的會員國。歐盟此舉明擺著是要瓦解獨聯體,俄羅斯再不有所做為,獨聯體早晚分崩離析。

但即便如此,普亭還是沉著氣,想用經濟手段挽留住烏克蘭,以免撕破臉。亞努科維奇因此獲得俄羅斯150億美元貸款,以及俄國出售天然氣降價三分之一的承諾,因而暫時打住烏克蘭與歐盟的協約國之議。沒想到烏克蘭在野親歐派大肆反撲,美歐等國趁機煽風點火,遂使情勢如脫韁野馬,逼得普亭不得不有所作為,拿克里米亞反將美歐與烏克蘭一軍。絕地反攻,普亭取得這一回合勝利,究其實,也是慘勝,因這導致烏克蘭更加不惜一切倒向歐盟。

克里米亞事件之後,美歐擔心俄羅斯會趁勝追擊,染指烏克蘭,這是多慮。俄國雖然在俄烏邊界布下大軍,但這只是姿態,普亭自有其停損看法。對普亭而言,克里米亞非取不可,但是烏克蘭則是一個爛攤子,俄歐其實都吞不下這塊帶刺的骨頭,聽任烏克蘭自亂就可以了,何必給自己添麻煩?再說,普亭還有善後要處理,也不想擴大與美歐的衝突。

三、美歐與俄羅斯關係倒退

克里米亞不會是一個單獨事件,它應該是國際權力結構重新洗牌的一個里程碑。首先,這之前與之後,美歐與俄羅斯的關係將大大不同。在這之前,前蘇聯解體,東西冷戰結束,俄羅斯需要休養生息,期待改善與美國歐盟關係,所以執政14年之久的普亭,雖然對北約與歐盟東擴政策不舒服,但並沒有與美歐翻臉。美歐與俄在若干地區性問題上雙方雖常常不同調,但仍盡量維持緩和關係。相反的,美俄在反恐政策上有共同利益,最近在敘利亞動亂中,普亭施壓阿薩德交出化武,為進退失據的歐巴馬政策解套;在伊核問題上,普亭也在幕後為美國做了工作,改善美伊關係。普亭所以如此,不是有所愛於美國,而是從大局著想,不想跟美國搞壞關係。但美歐對俄羅斯的敵意與戒心不解,一步步進逼,直指俄羅斯邊界,普亭被迫不得不有所反制。

經過烏克蘭與克里米亞事件,美歐與俄羅斯的關係當然不會船過水無痕,會否開啟另一個「冷戰」時代?或很難講,但冷淡、對立必然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烏克蘭與克里米亞事件,涉及的是美歐企圖裂解俄羅斯傳統勢力範圍,對俄國而言,是可忍,孰不可忍,必然拚命一搏。俄羅斯從領導大蘇聯,萎縮到一個小獨聯,美歐猶不放過,侵門踏戶至此,哪能不遭到反撲?想當年古巴危機,因為觸及美國勢力範圍,美國的反應是如何?對古巴的報復又是如何?

誠如前蘇聯在古巴飛彈危機中鎩羽而歸,是赫魯雪夫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向錯誤的對手、發動了一場錯誤的衝突所招致,那麼這次美歐干預烏克蘭內政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公投後,克里米亞人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姿態迎來俄軍,俄羅斯取回被誤送了60年的故土,這不是符合美歐一貫標榜的民族自決嗎?美歐裂解前南聯,支持科索沃不是都打著這樣的旗子?同一原則何以不能適用克里米亞?

美歐還想怎樣?軍事制裁?北約只能做做樣子,指望美國軍艦開進黑海,以勞就逸,也不切實際。經濟制裁?美歐恐難同調,就是歐盟本身,老會員與新會員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歐盟大國與俄羅斯在經濟上關係密切,制裁是雙面刃,人己俱傷。所以至今美歐不過公佈了針對21位俄籍人士,不發籤證,凍結海外資產。制裁不痛不癢,難怪被俄羅斯國會冷嘲熱諷。美歐或會有進一步制裁,做做樣子,維持面子,但俄羅斯應會回敬。僵局持續預料中事。

四、中國大陸角色的突出

克里米亞事件爆發之後,俄羅斯與美歐都各自尋求外交奧援,這就使局外者的中國大陸地位陡升。3月初旬開始,普亭、歐巴馬、默克爾等人不斷致電習近平,爭取中國大陸支持他們的立場。後者老謀深算,不淌這渾水,採取不偏不倚態度,建議爭端各造,透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對於美歐等國在3月15日於聯合國安理會所提出,認定克里米亞公投違法,不應承認其結果的決議案,中國大陸投下棄權票,兩方都不得罪。

有人以為這是因為克里米亞公投對中國大陸來說太敏感,所以不敢支持俄國,這一觀點未必完全正確。克里米亞的情況與中國內部的西藏、新疆、台灣等地區性質都不同,不能類比。中國大陸之所以採取中立勸和立場,主要是由於這是中國大陸自提出和平共處五原則以來,幾十年不變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他標榜獨立外交,在不涉及本身利益的地方,不願介入國際衝突中任何一方。在烏克蘭事件中,中國大陸其實有其獨特的利益,一方面他要維持與俄羅斯的友好關係,另方面他與烏克蘭的經濟與軍事關係也很密切,偏向任何一造,都與己不利。

但從爭端各方積極爭取中國大陸支持,可看出後者實力與美、俄、歐盟已平分秋色。細加分析,中國大陸角色可能還更加突出。

五、國際權力結構大洗牌

美國雖然仍是強國,但超強光環已經褪色。從以前積極介入各國事務,到最近幾年積極從中亞撤軍,在北非中東動亂中退居二線,重返亞太雖叫得響亮,國力卻難以為繼等等情形看來,今日的美國已經開始式微。美國若想持盈保泰,要多放些心力在本身經濟上,少當國際警察,少強加本身價值觀於他國。

俄羅斯自前蘇聯解體後,進行內部盤整,雖與前加盟共和國成立了獨聯體,但後者結構鬆散,內聚力不強。不僅俄羅斯出兵打過喬治亞,對歐盟招手心猿意馬的「東部夥伴六國」也都是獨聯體成員。俄羅斯如要維持大國地位,鞏固獨聯體是一大功課。烏克蘭事件的影響是否會外溢到其他「東部夥伴」國家?應該是當下俄羅斯最大的考驗。估計俄羅斯今後將灌注更多心力在獨聯體整合,以及強化與中印等國的關係上,以抗衡美歐。

至於歐盟,因為是由主權國家組成,本身並非國家,決策權力有限且緩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較難有效因應。60多年來,從原始兩個成員國擴大到六國,逐步擴張到現在的28國,成員複雜,程度不一,利益各異,反而使其建構歐洲合眾國的原始目標,實現越來越困難。更何況歐盟當前的經濟情勢也問題重重。

只有中國大陸是浴火重生的鳳凰,過去30年,世人見識了他勃發的生機。現在雖然內部有經濟放緩、貪腐、就業不足、金融等問題,外部有領土爭端,又有美國的猜疑與針對,但是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發展的趨勢不變,政治制度相對穩定,領導人經過長期嚴格觀察考驗循序產生,識見卓越,這是西方在民主體制下所選出的領導人難以企及的。加以愛國主義高漲,人民無不想重建漢唐輝煌,相信明天會更好,對政府的滿意度也高,上述難題應當都能克服。相對來說,比其他幾個強權問題小。

歷史雖然不會完全重演,但還是有許多教訓可以吸取。大國興衰都有一定的軌跡與原因。當前的國際權力結構既非二戰後,兩大超強控管全球的情況,也不是冷戰結束時,一超獨霸局面。今日國際權力結構已走向多國演義。

在烏克蘭與克里米亞事件之後,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可能拉近,因為這兩國同時受到美歐日等國家集團的擠壓,自然互為奧援,但並不意味兩國會結盟。俄羅斯為了轉移美日注意,可能會售予中國大陸一些以前不願出售的武器;為了彌補向西輸出天然氣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增加對中國大陸的天然氣輸出;對各自關切的核心利益,雙方將相互給予尊重。中國大陸在外部環境不佳的情況下,交好俄羅斯成為其外交上不二選項。習近平上台後首訪是俄羅斯,其後一再訪俄,透露的訊息不言可喻。

中、俄兩國與巴西、印度合稱金磚四國,已成為國際政治上一股新的力量,可以稍稍平衡美、歐、日的影響力。經濟是政治與軍事的後盾,金融風暴以後,美日歐盟等國已不能如從前一樣,在全球經濟與金融上獨領風騷。金磚四國透過握有美國國債、實施以本國貨幣(如人民幣)結算國際貿易,爭取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話語權等作為,使美元的國際地位隱約受到威脅。當然,美國也好,美元也罷,現在都還很強,要真能與其分庭抗禮,還有大段路要走。但大風起於萍末。國際政治的重新洗牌已經開始,何時能面目一新,當然還要觀察。

2014.03.22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