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共建和平、穩定、健康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
應共建和平、穩定、健康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
今年是中國和印度建交60週年,60年中兩國關係起起伏伏,「未來充滿變數」。
2013年5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抵達印度新德里,對印度展開正式訪問。這是李克強上任後第一次出國訪問,訪問印度,顯示中國重視與印度的關係。
李克強訪問印度期間,將分別與慕克吉總統、辛格總理、安薩裡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等印度領導人和地方領導人會見會談,還將簽署經貿、農業、文化、環保、地方交往等領域一系列合作文件。
回顧60年來的中印關係
回顧中印關係,從1950年代的非常親密到1960年代的兵戎相見,中印兩國邊境當年中國軍隊進入並且控制西藏,在印度看似是中國控制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因此在隨後的中印邊境爭議中,中國總被掌控世界話語權的英美等西方集團妖魔化為巨大的獲益者和侵略者。印度分別於1971年12月肢解巴基斯坦,1975年4月兼併錫金(Sikkim)〔注1〕,成為印度的一個邦。1988年12月下旬,中印敵對關係終結,兩國關係正常化,政府高層對話,雙方在國際事務上加強磋商和合作,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迅速擴大。
中印之間存在一些矛盾與分歧是難以避免的,因中印兩國在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差別,不論是政府間或公眾之中,相互不瞭解仍然是普遍現象,是以存在的分歧常常被誇大。
印度獨特的領土觀
中印領土爭端起於帝國時代進入現代民族國家時代過程。現代國家學要確定清晰的邊界,因此遂產生邊境糾紛。
印度民族主義當中有所謂土地神聖性,認為領土疆界是歷史自然形成,是絕對的,南亞是以印度為中心和絕對優勢的地區。這其實同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觀和歷史觀相似。
印度的談判立場,從尼赫魯時候開始就是:不承認中印有領土爭端,也不通過談判達成妥協,同中國通過談判協商謀求妥協的立場形成對比。印度已經立法把有爭議領土都劃入其神聖國土,而且把爭端同國家認同相聯繫,為任何在領土上進行談判的企圖增加了難度。
印度同西藏傳統的文化和貿易聯繫使印度認為其在西藏具有特殊利益,在英國殖民時期和以後,欲使「西藏」與中國隔離,先把「西藏」分成「前藏」和「後藏」兩區:「前藏」屬於中國,「後藏」歸於英印。再慫恿「後藏」獨立,作為緩衝國。〔注2〕中國則認為印度把西藏分做「前藏」和「後藏」兩區,再慫恿「後藏」獨立,作為緩衝國,乃是承襲大英帝國遺留下來的「殖民心態」。
中國指責印度繼承大英帝國殖民心態的時候,印度也可反指中國繼承了滿清帝國心態。蒙古國就是從滿清帝國的廢墟上獲得獨立,現代國家並非原封不動地繼承了前面的帝國。
1962年邊界戰爭爆發後,在許多印度人不理解,中國人既然已經取得了西藏,為何還會為幾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不惜一戰?就中國而言,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就是教訓印度,中國要印度明白:同中國的邊境領土糾紛不能用佔領造成既成事實和武力手段解決。不過,1962年戰爭給印度帶來長期的恥辱感,鞭策印度臥薪嘗膽,卒於1998年成為核國家。
一般認為,中印兩個經濟體無論在經濟、貿易還是軍事、外交,都表現出明確的競爭姿態。但是印度外長克裡希納(Salman Khurshid)否認印度和中國是競爭對手關係。中印關係是「建設性的夥伴關係」,總體上,兩國在政治和經貿方面是互補大於競爭,合作大於摩擦。
中印兩國高層均表達了對於擴大共同利益、提升雙邊關係的意願。2014年2月,中國先後邀請印度、錫蘭參與中方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新倡議。中國的新倡議獲得了包括印度在內的多數國家的積極響應。
中印兩國在很多領域裡有共同利益,從政治方面看,過去幾年中,中印高層交往頻繁,雙方在政治上的諒解也達到一定的深度。從經濟和貿易方面看,兩國從2000年前後的不到30億美元貿易額,發展到2008年的500多億,2014年預期在600億美元左右,有專家預測很快可以達到1,000億美元。
儘管中印兩國在很多領域中有共同利益,但卻仍然不能排除雙方之間有競爭和摩擦,存在軍事和邊境領土紛爭這樣的重要分歧。
中印邊界爭端及西藏問題
中印邊境爭端主要是因中國同周邊13個陸地鄰國都通過談判解決了邊境問題,唯獨同印度的領土爭端沒有解決。中印邊界爭端涉及西藏問題,並且因而更加錯綜複雜。
中國和印度的爭議領土主要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爭端領土主要是中國稱為「藏南」的地區,即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地區的面積為83,743平方公里,目前由印度佔領。在西部的爭端是阿克塞欽地區(Aksai Chin),該地區在喀什米爾谷底東部,面積約37,250平方公里,目前由中國佔領。〔注3〕東西段中間還有幾塊比較小的領土爭議。
1913-14年,英國、中國和西藏三方參加西姆拉會議,主要是討論西藏地位問題。在會議中,西藏沒能取得中國對西藏獨立地位的承認,但英國和西藏地方政府秘密簽署了所謂的《西姆拉協定》,劃定了西藏同英屬印度的邊界,規定了東段的「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MacMahon Line)是印度聲稱擁有東段爭議領土的依據。據說中印在東部地區的實際控制線差不多就是麥克馬洪線。中國似乎準備在談判中接受實際控制線,解決邊界爭端。當時在西姆拉會議期間,倫敦英國政府指示麥克馬洪說,如果中國拒絕簽署協議,就不要同西藏地方政府簽署雙邊協定。不過麥克馬洪沒有遵守英國的指示,在沒有中國同意的情況下,同西藏地方政府簽署了《西姆拉條約》,因此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批准該條約。
依據國際法,中央政府具有國際法人資格,是國際法的主體,有締約能力;而西藏地方政府則不具有國際法人資格,既不是國際法的主體,也沒有締約能力。
英國故意誤導,把有締約瑕疵的「尚未達成,而沒有拘束力的條約」(《西姆拉條約》),指鹿為馬地說成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條約。麥克馬洪線在1937年被包括進印度出版的地圖中。1938年,英國在1929年版的《艾奇遜條約集》中公佈了《西姆拉條約》,其中在《西姆拉條約》部分加注說:「尚未達成,而沒有拘束力的條約。」未幾,英國不僅召回了1929年版的《艾奇遜條約集》,刪除註釋,再於1938年重新印刷了1929年出版的《艾奇遜條約集》,表明新版本取代了舊版本。英國故意誤導當初尚未達成劃定的邊境疆界線,說成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條約,醞釀成1962年中印兩國爆發大規模邊境武裝衝突。
英終於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世界各地發生了大規模的支持西藏示威和反示威,英國外交部為增進同中國在西藏問題上的信任作了以下表示,即英國政府認為《西姆拉條約》是過時而且是殖民主義的遺產。英國這個聲明對印度在東部的領土要求的法理基礎無異於釜底抽薪,承認西藏是中國的領土。〔注4〕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達賴喇嘛的西藏流亡政府在印度的達蘭薩拉,這一事實本身就是中印關係中的一大障礙。西藏流亡政府是兩國關係中很重要和很敏感的一個環節,蓋因西藏問題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印度政府已經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並承諾不允許流亡藏人在印度從事反對中國的政治活動。
中國在東段不接受印度在1951年佔領東北邊界的達旺,並非從英國殖民當局手中繼承。印度占達旺時中國沒做任何表示,所以等於國際法上默認既成事實的默許。惟中共建政當時,西南許多地方內戰軍事行動仍然沒有結束,又忙於應付朝鮮戰事,故中央政府無力顧及達旺,但決非默許,更沒有對印度發出任何信號。惟當時達賴喇嘛的西藏政府向印度提出過抗議。達旺的門巴族,同中部西藏人的差別,還不如康藏、衛藏、安多的差別大。如果中國政府解決了西藏問題,達賴喇嘛返回西藏,將會極大地削弱印度在東部爭議領土的談判地位。
阿魯納恰爾邦是中印在東部的爭議領土。
阿克塞欽地區的歷史一直含混不清,過去的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當局和西藏、滿清帝國似乎沒有精確劃界的需要。實際上進入現代國家階段之前,國際疆界大多如此。在西部的劃界需要主要同19世紀英國和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擴張和對抗有關。英國擔心俄羅斯在該地區有圖謀,所以建議將哈喇崑崙山口作為邊界,以便在新疆和印度之間設立緩衝。
在1880年代初,中國和印度同意將哈喇崑崙山口作為邊界的標記。到了1890年代中期,中國聲稱阿克塞欽為中國領土。1899年英國向滿清政府建議,整個阿克塞欽地區屬於中國,邊界要按照哈喇崑崙山脊劃分。這其實就是今天的中印控制線,但中國沒有對上述建議做出回應。倘若當時中國做出了回應,就不存在今天中印關於阿克塞欽地區的爭議。
中印邊境爭議地區對峙的事件
中印邊境的爭議地區從緬甸西北方延伸到印度西北、不丹王國東側,長約4,000公里。協議所要確保的是實際控制線的兩邊,不會因為巡邏而將行動升高到衝突的程度。
中印邊境領土爭議,也使兩國發生外交摩擦。1993年9月,雙方政府簽署了《關於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該協定有九條,以「保持實際控制線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中印邊界問題應通過和平友好方式協商解決,雙方互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在兩國邊界問題最終解決前,嚴格尊重和遵守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地區的和平與安寧。雙方將把實際控制線地區各自的軍力保持在兩國睦鄰友好關係相適應的最低水平。兩國軍隊在巡邏爭議邊境地區的時候,應該事先通報,並且不尾隨對方,以降低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1996年11月,兩國領導人達成構建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的共識,又簽署了《關於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和平的協定》,為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創造了良好氛圍,有利於促進兩國關係的發展。
雖然中印兩國經濟和外交聯繫10多年來不斷加深,加上兩國都擁有核武器,重演1962年邊界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2005年中印雙方簽署《解決邊界糾紛的政治指導原則協定》,顯示出兩國政府已經對此達成基本共識,希望通過和平談判互相調整,最終解決邊界問題。
2013年,旨在解決邊境糾紛的中印邊境特別代表級談判一直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印度一向擔心來自中國的軍力威脅,印度高層視中國為印度最大的威脅,畏懼中國向中印邊境大規模增兵。4月23日,印度要求中國撤回其進駐拉達克的部隊。25日,印度外長克裡希納(Salman Khurshid)訪華,要求中國爭議邊境上保持維持現狀。5月,有報導稱,中國軍隊在印度宣稱的邊境內10公里處設置營地。這一報導頓時使兩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在印度國內引發不滿,要求政府強硬對待中國的領土和邊界主張。中國軍隊被指責進入印度邊界,中國軍隊則否認曾經跨越兩國邊境,進入印度領土。印度視中國增兵邊境為其首要威脅。印度政府高級官員的話說,協議的重點是維持邊界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中印兩國之前曾經同意將現有的旅級熱線提升到更高級別,這次的協議就是建立在這些現有的「信心建立」措施上。10月23日,中印兩軍簽署爭議邊境防衛合作協定。
經濟崛起與中印邊界爭端?
大國經濟崛起是否有利於兩國邊界爭端之解決?雖然中國和印度都是崛起的經濟大國,但中國崛起的參照是美國模式,而印度總是把中國作為衡量其發展的標準。雙方都知曉衝突無助於解決邊境疆界問題,也不符合各自利益。
解決的前景依舊同以往一樣渺茫。這可能也反映了中印兩國對各自未來發展預期。中國基於對未來崛起的信心,能夠對擱置中印邊境疆界爭端表現出更具信心,而印度可能出於自己與中國綜合國力差距不斷拉大,擔心未來在領土爭端中,需要面對更強大的中國。
中印邊界爭端難以解決。許多國際分析人士認為,中印關係雖然不太會發生巨大爭端,但也不可能像中國和其它南亞、東亞盟國一樣融洽。尤其在兩國目前處於同樣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除了現存的分歧之外,兩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貿易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不過對兩國關係的發展前景卻相當樂觀,60年的經驗教訓足以使兩國政府和人民都認識到:「和則兩利,斗則兩敗。」
中印兩國邊界爭端及西藏問題,是中國和印度都沒能當家做主時候,由英印殖民地政府所炮製。相信中印兩國政府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處理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即便是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來,也不妨礙兩國關係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和平、穩定、健康發展。
中國和印度不僅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既是守望相助的鄰國,又是競爭對手,兩國人民的交往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兩國關係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友好的,武裝衝突絕少,況且事隔多年,早已化干戈為玉帛。
而今,兩國都面臨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的迫切問題,都需要穩定的國內外和平環境,中印關係如能在和平、穩定、健康下攜手進行發展,必會對已經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的南亞地區帶來莫大裨益。
再從全球層面看,中國和印度兩個發展中大國對許多國際事務都有越來越受重視的發言權,包括全球發展問題、氣候變化問題和能源安全問題等,兩國關係的好與壞,在國際範圍也會產生相當大影響,堅固穩定的中印關係對整個南亞地區和世界都有正面效益。故文明古國應共建一個面向和平、穩定、健康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
〔注1〕錫金,古代稱哲孟雄(Dremojong)。
〔注2〕蘇俄和日後的蘇聯倣傚英國劃分「西藏」為「前藏」和「後藏」兩個緩衝區的做法,也把「蒙古」分成「內蒙古」和「外蒙古」兩個緩衝區:「內蒙古」屬於中國,「外蒙古」獨立成為緩衝國。
〔注3〕「AksaiChin」是突厥語,裡面的「AksaiChin」 意思是「白石灘」 「Chin」,就是指中國,據說意思是「中國的白石灘」。
〔注4〕當時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英國是否把西藏出賣了?」的專論,指責英國為了換取中國在金融危機當中的支持而「改寫歷史」。
社論
國際與外交
KANO與日本殖民統治
反服貿
孫中山與台灣
轉載
認識中國
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