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策之因果模式分析

社會距離、政治態度的觀點

吳宗霖(博士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北京)
劉祥得(博士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北京)


壹、前言

海峽兩岸於2010年6月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啟動兩岸經濟整合的開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包含16個條文和5個附件。第四章《早收計畫》中,將「服務貿易早期收穫」納入其中,系自由貿易協議的前例。《早期收穫》清單中,大陸共提供台灣539項貨品免關稅的待遇,包含石化產品88項、運輸工具50項、機械產品107項、紡織產品136項、其他產品140項,以及農產品18項;服務貿易11項,包括銀行1項、證券期貨1項、保險1項、非金融業8項等,占台灣對大陸出口值的16.14%。此次兩岸服務貿易規劃範圍頗寬,影響深遠,政界、媒體和民眾表現出高度關切,並做諸多猜測與討論。

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和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2013年6月21日於上海進行兩會第9次高層會談中,簽訂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啟了兩岸服務貿易的新頁。《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確認大陸對台灣開放電子商務、金融等65項領域,台灣對大陸開放了包含金融、醫療及旅行社等55項領域,系兩岸服務業和製造業前所未有的發展,並對兩岸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台灣是否應該簽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否會受到公平對待?是否可以促進台灣經濟發展?的確十分值得探討。

不論台灣政界、媒體、一般性討論,都呈現正反不同意見。贊成者主張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即是兩岸間的自由貿易協議(FTA),對兩岸經貿發展關係發展十分重要。當兩岸服貿協議簽訂後,對於ECFA的啟動,是關鍵的一步;此外,《兩岸商品貿易協議》僅是廣泛的協定,未來需透過制度化合作機制,才能真正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

台灣政府機關經濟部主張,《兩岸商品貿易協議》受惠最大的產業,包含電子商務、證券業、銀行業、保險業、文創產業、運輸業、技術檢測與分析業等七項產業。然而媒體和民眾比較關切的出版業問題,事實上僅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印刷業,並未包含出版業。另外一個角度看,台灣政府認為大陸給予其他WTO成員待遇,台灣大多數皆可比照享有。《兩岸商品貿易協議》中,大陸還給予台灣80項高於WTO的開放承諾,其中近三分之一還超過給予香港的待遇,是項有利台灣經濟貿易發展的協定。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形容,此次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是前所未有的讓利,政府立場表示歡迎。對於台灣執政政府來說,服貿協議可以展示自由化的準備與決心,另方面藉此促進與世界各國簽署經濟合作。台灣經濟部認為,兩岸服貿協議優於WTO的開放,也優於香港。然這樣的政策是否受到民眾的支持,是否受到社會距離、政治態度、省籍因素的影響,也是本文擬探討的。

台灣經濟部長張家祝認為,台灣服務業占台灣GDP比重超過七成;服務業就業人口亦超過總人口六成,影響台灣國民所得及國民就業,值得重視。台灣主要服務行業並沒有走出去,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是台灣服務業走出去的開始,後續希冀藉由兩岸模式,繼續將服務貿易推展到與其他國家或地區。

兩岸服貿協議在島內引發部分爭議,除了中小企業有所擔憂外,綠營人士將服貿協議看成「大陸企業大軍壓境」危機。台灣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宣稱服貿協議是種不公平不合理競爭,面對龐大資本規模的陸資,台灣中小企業可能會遭受強大競爭與衝擊。其次,服貿協議能否惠及大多數台灣人,令人感到懷疑。先前的台灣農漁產品輸出大陸,台灣一般民眾需與中國大陸競爭農漁產品,而使價格因而抬高,未蒙利益。部分輿論也指出,大陸對台灣讓利,實則為對台灣大財團的讓利,對於一般民眾的就業究竟有多少幫助。明顯可以看出,執政的國民黨和在野的民進黨,對於服貿協議接受程度不同。民進黨傾向者,比較憂慮服務貿易給予中小企業競爭。國民黨傾向者比較關注兩岸服務貿易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包含回歸WTO架構,進而走出國際服務貿易。

一般民眾對於《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的看法,或許可以享受更多元服務,不過部分也受到政治意識型態的影響。過去許多研究證實,兩岸議題多少都受到政黨傾向、省籍意識的影響。本文擬深入探討不同政黨傾向、省籍意識以及社會接觸後所改變的社會距離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簽訂的影響。

過去台灣相關研究顯示,政治態度及意識型態對一般民眾的族群態度影響顯著,甚且超過接觸他族經驗。亦即,原有的政治態度,影響對其他族群的看法。台灣民眾在近年來兩岸民眾日益頻繁的接觸,是否降低其與大陸人民的社會距離,進而對於《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接受程度,亦值得探究。

因此,兩岸簽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否受到台灣民眾原有的政治態度影響,甚且超越社會接觸與社會距離的影響,是本文擬探討的。過去研究顯示,政治態度、省籍意識的確是兩岸事務認知的影響因素之一。外省籍民眾,對於大陸事務較為友善;本省閩南籍民眾相對比較沒有那樣友善。泛藍民眾對於大陸事務,比較友善。相對地,泛綠民眾對於兩岸事務,可能持反對立場。

貳、研究假設建立

一、社會距離

根據過去文獻,提出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概念的是博加德斯(Emory S. Bogardus),其認為社會距離即是針對不同種族團體,以描述社會關係的親密感受程度。對於兩岸人民來說,社會距離即是兩岸人民的瞭解與親密感受程度。當社會距離越低時,親密感受程度越高。博加德斯測量不同種族團體的社會距離包含:是否接受與某一種族人士結為姻親、成為同俱樂部的好友、當鄰居、有相同職業、取得公民權、當國家的訪客。另一學者奧爾波特(Gordon W. Allport)和博加德斯有相近的研究結果,他們都認為在雙方認為適當的時機下,比較敵對的族群,可藉由接觸降低彼此原先所持的負面態度。庫克(Stuart W. Cook)也曾經提及,人際接觸的吸引力(interpersonal attraction),可能降低原先所持有的負面族群態度。兩岸早期透過探親、觀光旅遊、赴大陸投資,有部分接觸機會。近年來透過大陸人民來台旅遊、陸生來台就讀、小三通等政策,兩岸人民接觸機會更多,應該可以縮短兩岸人民的少會距離感。當台灣民眾對於大陸人民的社會距離感降低時,應該更可以接受《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假設1:台灣民眾對大陸社會距離認知越低,對於服務貿易協議的接受程度越高

二、政治態度

在政治意識或政治態度與交流接觸間的相關性,過去台灣相關研究有人認為:政治態度及意識型態對個人的族群態度影響十分顯著,遠超過接觸他族經驗的多寡或是一般社會接觸的效果。但西方文獻卻仍認為社會接觸具有重要影響力,部分主張社會接觸的後果固然有可能深化原先的成見,但大多數的研究仍然主張社會接觸的正面效應。因此,本文除驗證社會距離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策評價,也有意探討政治態度是否顯著影響該政策,進一步探討政治態度是否勝於社會距離因素。

對於政治態度的影響,包含個人政黨和統獨傾向方面,一般認為泛綠政黨傾向、台灣獨立同意者,對大陸負面態度較高。台灣綠營人士的確將服貿協議看成「大陸企業大軍壓境」危機;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宣稱《服貿協議》是種不公平、不合理競爭。和執政黨國民黨不斷宣稱《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後,對於ECFA的啟動,是關鍵的一步。台灣執政政府認為《服貿協議》可以展示自由化的準備與決心,另方面藉此促進與世界各國簽署經濟合作。除了泛藍、統一取向民眾較支持執政黨外,外省籍民眾應該也比較支持兩岸政策。因此,成立以下假設:

假設2a:泛藍、統一傾向、外省籍民眾較支持《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策

假設2b:泛綠、獨立傾向、本省籍民眾較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策

參、樣本與測量(略)

肆、統計分析與假設驗證(略)

伍、結論與建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台灣民眾社會距離、政治態度、省籍意識,的確是影響《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關鍵因素。台灣除探親、赴大陸從商、工作、嫁娶大陸配偶外,近年來陸客來台觀光、陸生來台就學等政策,多少都促進兩岸人民的接觸,進而縮短兩岸人民社會距離。當台灣民眾對大陸的社會距離降低時,其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同意程度就會提高;比較相信台灣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可以獲得『公平待遇』;並認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能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因此,中長期的兩岸人民、社會接觸,的確有利於兩岸政策規劃與行銷。

此外,本研究亦證實台灣民眾原先的政治態度,的確影響兩岸政策的接受程度,但仍未完全取代社會接觸與社會距離。細部資料發現,統一、泛藍傾向民眾比較支持《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策;獨立、泛綠傾向民眾比較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證實政黨傾向的確影響《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訂。統一、泛藍傾向民眾比較相信台灣可以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獲得公平待遇;泛綠傾向民眾無法相信台灣可以獲得公平待遇。這或許也是獨立傾向、泛綠民眾無法接受《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原因之一。最後,統一、泛藍傾向民眾比較相信《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能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獨立、泛綠傾向民眾無法相信《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能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同樣顯現政治態度影響《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省籍因素方面,本省閩南籍無法相信台灣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獲得公平待遇;此外,本省閩南籍無法相信《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能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可見省籍因素可以部分解釋兩岸政策支持程度。

有鑒於此,要化解類似服貿協議在台灣社會引發的爭議,除了既有兩岸交流外,兩岸持續的社會、個人接觸,應該可以縮短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社會距離,進而提高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策的支持。其次,需針對不同族群擬定不同政策行銷策略。對於較不支持的泛綠、本省籍民眾,緩和其對政治的聯想,集中於民生經濟議題的推動與行銷,或許逐漸受到更多的支持。對於泛藍、統一傾向民眾,似乎更應讓其感受《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實質優點。

最後,兩岸也應積極規劃推動高層次的經濟戰略對話,對於台灣企業及人民擔憂大陸可能「吞併」或「吸納」台灣經濟等敏感問題,可透過經濟戰略對話,尋求解決爭議、互利雙贏之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一個開端,攸關兩岸互動持續性與深入性,面對全球化挑戰與競爭,兩岸都需要重視經濟民生議題,才能立足於亞洲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