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與釣魚島問題

甲午戰爭120年祭

劉江永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1592年、1597年豐臣秀吉兩次發兵入侵朝鮮半島失敗後,1609年日本的薩摩藩(今鹿兒島縣)藩主又轉而首次侵犯琉球國(今沖繩縣)。1868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統治者,更是醉心於效仿歐美列強君臨於中國之上,再度開始從朝鮮和琉球兩個方向擴張,伺機一舉打敗中國,成為「東亞盟主」。日本竊取釣魚島是其吞併琉球後武力擴張的延續。釣魚島從來不是古代琉球國的島嶼,而琉球國也不能說是日本固有領土,因而日方所謂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之說毫無根據。

日本明治政府利用甲午戰爭之機,在《馬關條約》談判前秘密竊取釣魚島,其後又利用《馬關條約》殖民統治台灣竊占釣魚島50年。釣魚島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19世紀末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日本當局對包括甲午戰爭在內的侵略罪行沒有徹底反省和認真清理,是使這一問題至今未得到解決的根源所在。

甲午戰爭前擴軍的誘因之一

1871年中日兩國締結《中日修好條約》後,日本便試圖以同中國平等地位而君臨朝鮮、琉球國之上。1872年日本強行將依靠中國明清兩代冊封而形成的琉球國改為其所謂「琉球藩」;1874年藉口日本人及八重山島民在台灣遇難而首次派兵入侵台灣,迫使清政府承認此舉是「保民義舉」;1879年日本又不顧中國反對而把「琉球藩」改稱日本的沖繩縣。此後,日本繼續向外擴張領土,釣魚島便首當其衝。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秘密調查後已知釣魚島屬於中國,認識到若佔有將涉及與清政府談判。

據日本外交文書檔案記載,奉日本內務卿山縣有朋之命,時任沖繩縣令西村舍三於1885年9月首次派人調查釣魚島。西村在調查報告中指出,這些島嶼恐無疑係與《中山傳信錄》記載之釣魚台、黃尾嶼、赤尾嶼等屬同一島嶼。同年11月,在山縣有朋壓力下西村縣令派人實地調查,但仍次報稱:關於在該島建設國標事宜,如前呈文所報,未必與清國完全無關,萬一發生糾紛如何處置好,請速予指示。1886年西村轉任日本內務省土木局長後出版《南島紀事外篇干》一書。該書所載「琉球三十六島之圖」沒有釣魚島,並特意指出:絕海遠洋二、三百里間有一片島影,於航海中被認定是「支那地方」。這無疑就是指釣魚島。綜上所述,西村舍三縣令當時已認定釣魚島為中國領土且幾次婉轉地告誡日本政府。

時任日本外務卿井上馨1885年10月致內務卿山縣有朋的密信稱:該等島嶼亦接近清國國境。與先前完成踏查之大東島相比,發現其面積較小,尤其是清國亦附有島名,且近日清國報章等,刊載我政府擬佔據台灣附近清國所屬島嶼等之傳聞,對我國抱有猜疑,且屢促清政府之注意。此刻若有公然建立國標等舉措,必遭清國疑忌,故當前宜僅限於實地調查及詳細報告其港灣形狀、有無可待日後開發之土地物產等,而建國標及著手開發等,可待他日見機而作。正因如此,山縣有朋不得不暫且作罷。

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約兩個月的1894年5月12日,沖繩縣知事奈良原繁給日本內務省的秘密調查報告的最終結論是:自1885年之後沒有再做實地調查,故難有進一步的確報……,沒有關於這些島嶼的古代文獻及證明屬於我邦的明文和口頭傳說等。與我們相關的是古來縣下漁夫時而從八重山島渡海前往捕魚狩獵。

如果日本政府1885年調查後認定釣魚島確係無主地,立即批准沖繩縣的申請並予以先占才符合邏輯,而根本沒有必要從1885年起一拖近10年,直到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後才決定佔有。由此可見,所謂釣魚島在日本佔有前曾是「無主地」之說,純屬甲午戰爭中竊占尋找的所謂「根據」。這不僅不能掩蓋當年日本竊占釣魚島的史實,反而欲蓋彌彰。

日本之所以沒有秘密調查後立即佔有釣魚島,一是由於瞭解到這些島嶼是中國命名的無人島;二是為爭取時間壯大日本海軍,最終同中國一決雌雄。1885年11月清政府成立了總理府海軍衙門並將台灣府升格為台灣省。日本深知這兩項舉措都是旨在防備日本,而當時日本海軍還沒有戰勝北洋水師的把握。日本必須避免在尚未準備到位的情況下因釣魚島而過早同清軍交戰。日本正是由於對釣魚島欲佔不能才開始感到必須大力擴充海軍,同時向中國境內派遣大批間諜,制定了針對中國的戰爭計劃。

甲午戰爭中首先竊占的中國領土

1887年,伊籐博文內閣參謀本部制定了《清國征討策案》等作戰計劃,決定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準備,進攻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群島等。7年後的1894年,羽翼豐滿的日本利用朝鮮內亂和清政府應邀出兵朝鮮之機,迅速派兵登陸仁川。同年7月25日,日本「速浪號」軍艦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中國運兵船「高昇號」,不宣而戰地發動了甲午戰爭。此時,正是伊籐博文再度執政期間,而山縣有朋則親自擔任日本陸軍第一軍司令,率軍進攻朝鮮,血洗中國遼東。

日軍佔領朝鮮後,於同年11月21日攻佔中國的旅順,並製造了旅順大屠殺。同年12月4日,伊籐博文首相向日本大本營建議出兵佔領台灣。他強調,日本國內的輿論高呼講和之際一定要中國割讓台灣。為此,最好預先進行軍事佔領。正因伊籐博文、山縣有朋已覬覦釣魚島近10年,故甲午戰爭勝局一定,他們便迫不及待地搶佔釣魚島。

1894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威海。12月15日,日本內務省便重提1885年沖繩縣在釣魚島建立界標一事。12月27日,日本內務大臣野村靖發密文給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稱:關於「久場島(黃尾嶼)、魚釣島(釣魚島)建立所轄標樁事宜」,「今昔形勢已殊,可望提交內閣會議重議此事如附件,特先與您商議」。12月30日,清政府開始通過美國斡旋乞和。此時,陸奧宗光正忙於起草迫使清政府投降時割讓領土的談判條件。他1895年1月11日回密件,未對內務大臣有關佔有釣魚島的建議提出異議。

於是,1895年1月12日,日本內務大臣野村靖向首相伊籐博文提交了《關於向內閣會議提出建設標樁事宜》的建議。1月13日,日軍攻佔威海衛後日本大本營決定攻佔澎湖。1月14日,伊籐博文內閣不等戰爭結束便迫不及待地讓內閣秘書起草了一份「內閣決議」,並於1月21日完成了內閣主要成員的簽字手續,秘密決定把釣魚島、久場島(黃尾嶼)納入沖繩管轄,建立標樁。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並未包括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也不可能出現所謂「尖閣諸島」這一1900年以後才被使用的島名。日本是在1921年才想起來把赤尾嶼劃歸內務省管轄的所謂「國有地」並改稱所謂「大正島」。

當時,日本既未將佔有釣魚島、黃尾嶼公諸於眾,也未告知中方,純係利用戰爭強行秘密竊占。1894年3月版、1895年5月修訂再版的《沖繩縣管轄全圖》中並未標出釣魚島。日本明治政府也從未在島上建立國家標樁。直到1896年4月根據《馬關條約》完成中國割讓台灣交接之後,古賀辰四郎才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請。日本政府鎮壓了台灣人民的反抗後,才於同年9月批准古賀辰四郎租借開發申請。根本就不存在所謂古賀辰四郎1884年發現並登島開發的事實。日本在《馬關條約》之後授權民間人士開發釣魚島,純屬日本佔領台灣後地地道道的殖民開拓行為。

從二戰後兩條約看釣魚島歸屬

1895年1月30日,中國赴日使節張蔭桓、邵友濂抵達甲午戰爭日軍大本營所在地廣島求和。而當時的伊籐博文則想乘勝徹底摧毀北洋水師,佔領更多中國領土,故藉口所謂中方使臣非全權大臣而拒絕同中方來使談判。同年2月劉公島失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同年3月17日,光緒皇帝只好派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赴日與日本首相伊籐博文談判議和。3月24日,李鴻章突然在日本遇刺,面部中槍,但未致命。日方擔心此舉引起對日不利的國際輿論而立即派醫救治。此刻,李鴻章以為這下談判或較前容易,但伊籐博文則擔心夜長夢多,引起其他列強干預而決定4月16日為停戰談判的最後期限。

當時,日本已破譯了中國的電報密碼,對李鴻章與清廷往返密電瞭如指掌。同年4月10日,李鴻章傷癒後再度與伊籐博文談判。日方修改案中提出中方永遠割讓給日本「台灣全島及其所有附屬諸島」等。李鴻章曾以日軍並未佔領台灣及國際慣例為由,予以反對。伊籐博文則狂稱:若所讓之地必須兵力所到。立即派兵令其佔領,如何?他還要挾李鴻章稱,日本在廣島的戰船隨時可以起錨攻打天津。

同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簽署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根據《馬關條約》第二款,中國讓與日本的領土包括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這是沒有列舉任何具體附屬島嶼名稱的全稱判斷,其中自然包括釣魚島。以上這便是日本帝國通過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竊占中國釣魚島的歷史經緯。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終告徹底失敗。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發表《終戰詔書》,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戰敗投降。該公告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1943年《開羅宣言》規定:日本從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慾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這其中當然包括釣魚島。至此,關於釣魚島,無論日本的私人島主或「國有」土地所有權已伴隨這些島嶼領土主權的變更而作廢。

事實上,從1885年日本內閣秘密決議、1896年第13號敕令《有關沖繩縣郡編製》、1951年《舊金山和約》至1971年美日《歸還沖繩協定》,日本沒有任何官方文件或國際條約及協定明確記載,所謂「尖閣諸島」或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直到1972年3月,日本外務省才發表相關見解,比中國外交部聲明晚了近三個月。由此可見,野田內閣「購島」毫無法律依據,根本不可能復活日本利用甲午戰爭攫取釣魚島的殖民特權。

回顧甲午戰爭前日本覬覦釣魚島並開始準備對華戰爭的歷史軌跡,對照當前安倍內閣的右傾化政策的種種表現,世人應該警醒:甲午歷史絕不能重演!值此甲午戰爭120週年之際謹為國人留「保釣歌」一首示警:

琉球國興中華封,中山王滅薩摩獰。明清圓寇倭刀狠,甲午遼東鐵蹄腥。寶島台灣哭無淚,金湯旅順怨難平。釣島風波今又起,國恥勿忘警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