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習近平訪問拉美四國

兼論「中國因素」在全球化中的份量
姜新立
(台灣中山大學、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7月15-23日訪問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四個國家,這是習近平上台以來不到兩年時間,第二次訪問中南美洲。習近平以中共總書記及國家主席身份,由東半球風塵僕僕地前往西半球「第三世界」重要地區之一的中南美洲訪問,當然有它的特殊意義,不能以普通的國事訪問等閒視之。

美國把拉美當「後院」

首先,西方的觀察,尤其是美國,認為這是社會主義中國包抄資本主義美國「後院」,美國智庫「西半球事務委員會」的拉美問題專家賴安尤斯塔斯便指出習的訪問是「龍入山姆大叔後院」,這種視拉丁美洲為美國「後院」的霸權主義的說法是十分不妥的,但在「一超多極」後冷戰期的今天,美國確是世界超強,也是地球上最大霸權。君不見美國以世界警察自居,在世界政治上美國差不多事事有份,至於軍事上,不但宰控兩大洋,軍事行動更在全世界重要衝突地區隨時出現,實際上這個世界在圍繞著美國轉。這幾年鑒於中國崛起,美國的世界戰略重心又重返亞太,並且支持日本幫助美國維護亞太國際秩序。

前不久美國前後任國務卿為了圍堵中國曾先後訪問亞洲,連社會主義越南都不放過;今年4月27日歐巴馬甚至展開亞洲之旅,訪問日本、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藉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在政治和經濟上包抄中國。

美國的重返亞太明顯的在遏止中國崛起,並將中國當成美國未來的主要敵人,這是美國霸權主義作祟,不但圍堵別人,而且不容他人在自己臥榻之側酣睡。其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美國不願他人到「後院」走動,為什麼要到亞洲中國的「大門」前裝腔作勢?這種直把拉美當「後院」,不容他人染指的霸權主義態度是不妥當,也是不合理的。

在全球化及全球治理的趨勢下,習近平的再次訪問拉美並不是要與美國相對抗或聯合拉美包抄美國。筆者寧願視此為「一超」(美國)逐漸式微,「多極」(大國)正在奮起的時刻。

習近平的再訪拉美說明「中國因素」在全球化中的份量日漸加重,不應對此有所忽視,美國尤不可以新冷戰思維對待中國,今日世界是多極的,全球事務需全球治理,阿根廷總統克裡斯蒂娜這次在習近平到訪時就說,「我們南美人、拉丁美洲人、加勒比海國家居民需要多極化的世界」。

習近平主動發展中拉關係

習近平不到兩年的時間再次訪問拉美及加勒比海國家,突顯中國對拉美地區的高度重視;對北京而言,這也是對其自身全球外交戰略的一種調整,台北應該注意到這一發展趨勢。

此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東方的中國經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國家發展道路在策略上已大轉變,因為中國已經「大國崛起」,不但要與世界接軌,而且要立足東亞,放眼世界,佈局全球,為21世紀對世界有所貢獻與建樹。基於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習近平上台後五次出訪世界,足跡遍跨俄羅斯、非洲、北美、中亞、東南亞、歐洲及拉丁美洲。

在訪問中,習除提出「亞洲新安全觀」外,他最喜歡提的是以「命運共同體」聯合多極化下的「發展中國家」,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習這次訪問拉美四國亦不例外,但在力度與作法上更為深入與具體。

此處的「命運共同體」在概念上主要指經濟全球化下的區域中的國家成員或相關國家為了彼此的經濟利益相互結成經濟共同體。這樣概念的運用最近幾年來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頗為時興,兩岸學者為了台灣與大陸的經濟共同利益曾提出「大中華經濟圈」、「兩岸經濟共同體」、「兩岸四地經濟圈」、「台閩經濟圈」等不一而足。隨著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以及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政治上也進一步和解,在兩岸正式完成「三通」後最後建構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ECFA),這是經濟共同體概念的具體運用。

早在2013年中國大陸就對拉美倡議建立「中拉共同體論壇」,今年1月拉丁美洲峰會思考到中國已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全球化下「中國因素」越來越重要,峰會最後通過了《關於支持中國-拉美共同體論壇的特別聲明》。

這次習近平訪拉美出席了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議,習近平同11個拉美及加勒比海國家領導人會晤,會後這些領導人共同決議成立「中-拉共同體論壇」,主要內涵是中拉之間建立平等互利、共同開發、全面合作的戰略夥伴關係。「中-拉共同體論壇」的建立,外加「中國-東盟合作機制」、「中國-非洲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等組織架構一併思考起來,可以看出「中國因素」對全球治理的影響力與重要性,也可以看作中國大陸在經濟全球化下對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多邊合作架構的全球覆蓋,更可以視為是對以美國為中心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制衡。

「中-拉共同體論壇」,除經濟意義外,政治意義上顯示中國在當今世界作為大國應有的擔當以及為建構更合理、公正的國際政經新秩序有所作為。中國大陸官方學者稱此一作為對中拉關係之未來發展將發生六大結構性變革,亦即中拉之間未來將產生新定位、新平台、新格局、新框架、新台階與新發展等結構性關係影響,這是結構功能主義的透視,有一定的學術意義與政治意義。

筆者認為,此一論壇的最具體與最重要成就在於打造出了「1 3 6」合作新架構,此將影響台灣與拉美的未來發展,台北當局不能掉以輕心。所謂「1」指的是「一個規劃」,即以實現包容性增長與可持續性發展為目標,制訂中、拉、加勒比海國家(2015-2019)合作規劃;所謂「3」指以貿易、投資、金融合作為「三大引擎」;所謂「6」指以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製造業、科技創新、信息技術等「六大領域」為合作重點。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合作架構北京過去多以雙邊對話與合作為特徵,這次則以多邊合作與共同發展為新範式,這是一個全新的架構。在這個新架構下,習近平主動要求以具體作為更大更快地發展未來中拉關係,新的方案包括10年內中國大陸將力爭實現中拉貿易規模達5,000億美元,中國大陸對拉美投資將達2,500億美元,並正式實現200億美元中拉基礎設施專項貸款,及全面開放中拉合作基金50億美元。

海峽兩岸應共同努力

總之,今天是後冷戰時代,也是全球化時代,習近平再次訪問拉美,並不是包抄美國「後院」,因為中國不稱霸;也無意挖台灣在拉美的牆角,因為海峽兩岸正在和平與發展中。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因素」在全球化下對「全球治理」的影響力越來越強。

筆者建議兩岸外交要全面休兵,經濟上要全面合作,政治上要進一步和解,在海峽兩岸已有ECFA時為什麼不發揮政治智慧在拉丁美洲也進行兩岸經濟合作?「中國夢」與「台灣夢」本是如鎳幣的一體兩面,在中華民族再次復興與繁榮昌盛的大前提下,兩岸本來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台灣不要只看到習近平訪問拉美的具體成就而心生焦慮,而要從資本潛力、市場取向、科技優勢與民族意識等方面重新思考台灣未來發展戰略。

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海峽兩岸應共同努力將「中國因素」與「台灣因素」融合成為一個「兩岸因素」,此不但對全球發展有利,對台灣與大陸未來發展也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