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與兩岸經貿互動

魏艾
(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自2008年台灣兩次政黨輪替以來,兩岸政治緊張關係大幅和緩,兩岸兩會簽訂了21項協議和兩項共識,其中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訂,不僅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建立了制度化的協商機制,並且是台灣經濟由中國大陸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渠道,而ECFA「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簡稱「經合會」)的設置正式啟動ECFA後續協商,將進一步推進兩岸經濟和產業的交流與合作。但是今年3月「太陽花」反服貿協議運動的發生及其後續的發展,充分暴露台灣政經系統的失能,將使ECFA後續協商難以推展,經合會的運作和功能受到限制,更遑論提出兩岸經濟合作模式,特別是兩岸共同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構思,將影響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另一方面,大陸正積極推動經濟改革,並在世界經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將使台灣經濟無法充分享有大陸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紅利,不利於台灣的經濟發展。

一、經合會的運行及其成果

經合會成立後,第一次例會於2011年2月在桃園舉行,正式啟動ECFA後續協議之協商,並展開經濟合作事項之推動,設置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等四個工作小組,負責ECFA後續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等四項協議之協商,以及設置產業合作、海關合作等兩個工作小組,負責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及海關合作。此外,兩岸雙方同意透過經合會平台推動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機構。

自此之後,經合會分別在2011年11月(於杭州舉行第二次例會)檢視ECFA早收計劃執行情形及後續協商進展;2012年4月(於淡水舉行第三次例會)正式啟動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機構;2012年12月(於廣州舉行第四次例會)雙方肯定各項議題的推動成果;2013年12月(於台北舉行第五次例會)總結ECFA早收實施取得成效及存在的問題,評估經合會下各小組工作情況及今後規劃,回應兩岸業界及民眾對深化經濟合作的呼聲和建議,而民眾所普遍關心的議題,諸如電子商務、產品檢疫等也進行深入討論。

至於經合會第六次例會則是於今(2014)年8月5日在大陸舉行,針對雙方落實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進行深入的討論,同時繼續推動ECFA後續協議。

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具體協商機制,主要表現在經合會的歷次例會中,並已獲得相當具體的成果。以民眾所關切的落實投保協議的問題,雙方及時建立了投資爭端協處機制、投資諮詢機制。在協處機制架構下,雙方積極協調相關單位妥善處理兩岸投資爭端案件,持續追蹤案件處理進展,成效顯著,並已召開四次工作會議,進行專題研討,及時通報投資糾紛通案問題。根據陸委會的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為止,兩岸雙方相互轉遞的案件共116件,其中陸方幫助台方協處案件111件,台方幫助陸方協處案件五件。

在推動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機構方面,台灣貿易中心已在大陸上海、北京、廣州、青島、成都、大連設有六家代表處,而台灣的電機電子同業公會已在蘇州設立第一家代表處,並籌劃在東莞也設立代表處。大陸方面,大陸機電產品進出口商也在台北設立辦事處,並希望今年底大陸的海貿會能在台北設立辦事處。隨著雙方經貿團體辦事處的不斷設置,對於促進兩岸企業交流與合作將可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二、經合會討論的主要議題

經合會設立的主要目的,便是要啟動ECFA後續協議之協商,並推動相關的經濟合作事項,但是兩岸雙方在經貿溝通和協商,必然會有各自利益的考量,必須逐步加以調整和磨合。

以貨品貿易協議為例,在經合會第五次例會中,在協議文本部分,雙方同意內容包括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技術性貿易障礙、貿易救濟及與協議管理有關的規範。在市場開放部分,雙方就產品降稅安排、市場開放比例及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等技術性議題充分交換意見,並就彼此重點關切產品進行討論,另安排產業對口協商,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由於涉及彼此產業發展及產業利益,雙方各有堅持,許多產品項目需更多時間協調和溝通,以期能盡速完成貨品貿易協議協商。

至於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第九次會談中籤署的「服貿協議」,這是兩岸依據ECFA及WTO服務總協定(GATS)完成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雙方協議開放的市場,包括商業、通訊、營造、配銷、環境、健康和社會、觀光旅遊、娛樂文化、體育、運輸以及金融行業等11個服務業領域。根據協議內容,台灣對大陸承諾開放64項(非金融55項、金融9項),其中37項為目前尚未開放陸資投資的項目。大陸則承諾對台灣開放80項(非金融65項、金融15項),均超越其WTO承諾條件。由協議簽署的內容和承諾看來,兩岸服務貿易協商的主要特點之一,便是大陸對台灣開放內容均超出大陸在WTO所做承諾,其中66項等於或優於大陸與香港CEPA的待遇;台灣對大陸開放部分,有27項系現行已開放陸資投資項目,屬於新增或擴大開放項目包括非金融業的28項和金融業的9項,均未超出台灣對外人來台投資的待遇。總計台灣對大陸的承諾中,約三分之一超出台灣WTO承諾水準,三分之一等於台灣WTO承諾水準,三分之一低於台灣承諾水準。

但是在經合會屬於ECFA後續協議之協商的議題之外,由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對包括兩岸經濟在內的世界經濟所造成的鉅大衝擊,因此,在歷次的經合會例會中,均曾就因應全球經濟情勢變化與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等議題交換意見,反映出如果兩岸關係平穩發展,經合會將在兩岸經貿和產業合作扮演更重要的功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由於台灣政治系統的「空轉」,兩岸間有關經貿和產業合作的協議或合作模式,很難具體提出並予以落實。因此,目前兩岸經貿互動將只能在現有基礎上做出選擇,兩岸經貿政策互動將難有突破性的發展,而大陸新一輪「改革開放」政策的趨動將成為影響兩岸經貿互動關係的重要因素。

三、大陸經濟調控對兩岸產業合作所帶來的契機

長期以來,兩岸經貿互動關係深深受到國際政經格局的演變和兩岸經濟情勢變動的影響。從當前大陸經濟情勢及其特點看來,為因應近年來經濟下滑的情勢,大陸經濟政策仍將在繼續維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前提下,適當提出深化改革和調整結構的政策和措施,以期能為大陸經濟的永續發展鋪陳基本環境和條件。

在此一情勢下,大陸便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架構下,在政府投資安排、財政支出重點和貨幣政策等方面,作出一些必要的調整,以期能達到「穩增長」的宏觀調控目標。此一異於大規模刺激經濟方案,被輿論界稱為「微刺激」。

此一「微刺激」的宏觀調控政策的主要方向為:1.投資方面,透過適當對高鐵工程、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項目、農村水利設施項目等給予重點支持,既對經濟景氣產生提升作用,又能對改善民生和提升城鄉基礎設施發揮作用。2.在財政結構性減稅方面,則注重對中小微企業的減稅,既有利於民間資本的發展,又有助於創造就業、改善民生。

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7月16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便強調,今(2014)年下半年的經濟調控將著重於:1.繼續做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2.落實定向調控措施,加快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和「三農」,以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3.推進鐵路、城市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設;4.做好配套和協調,促進外貿穩定增長;5.推動節能環保、資訊消費、養老、健康、文化創意和設計等產業發展;6.加快棚戶區改造、新型城鎮化建設。

在深化改革方面,6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與此同時,亦將就中央企業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進行試點。除此之外,大陸亦提出《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明確公務車「新能源化」時間表和路線圖,2014年至2016年,中央國家機關購買新能源汽車占當年配備更新總量的比例不低於30%,以後逐年提高,以期破解新能源汽車「久推不廣」的困局。

從大陸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走向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看來,近期內有關城市基礎設施、城鎮化建設、節能環保、資訊消費、養老、健康、文化創意和設計等領域,將為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帶來新的契機。

四、對外經貿策略調整對台灣經濟的衝擊

19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經貿呈現兩大重要的發展趨勢,一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成為世界經濟的潮流,另一則是隨著社會變遷、產業轉型,服務業在經貿的重要性逐漸增加。面對著國際經貿發展趨勢所帶來的壓力,近年來大陸已積極調整其經濟發展策略。「十八屆三中全會」便提出有關「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發展策略,主要政策和措施便是要加強服務貿易的發展;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此一對外經貿發展策略在過去半年來有相當的進展。

2014年7月1日,大陸修訂公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4年修訂)》,採取更加開放和透明,並與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吸引外資政策,取消包括服務業和製造業在內的14條管理措施;放寬了涉及製造業、基礎設施、房地產、商貿服務、航運服務、專業服務和社會服務領域的19條管理措施,為自貿區吸引外資開創新局。

在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方面,2014年7月3日至4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赴南韓進行國事訪問,與韓國總統樸槿惠發表「聯合聲明」,兩國一致同意在今(2014)年年底前結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南韓宣佈,在南韓開闢韓元對人民幣直接交易,兩國將鼓勵在首爾銷售人民幣債券。大陸同意授權南韓8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RQFII)額度。兩國央行在首爾簽署了關於在首爾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備忘錄。

在大陸的對外經濟合作方面,最受矚目的,便是今(2014)年7月15日在巴西舉行的金磚五國(BRICS)領導人第六次峰會,簽署成立「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NDB),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宗旨是支持金磚國家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開始項目運作。NDB總部設於上海,首任行長席位由印度奪得,行長5年一任,采輪值方式擔任之。此一機構的成立定將重塑國際金融格局,提升金磚國家的話語權,而上海憑藉基礎建設優勢,並擁有較多投資者,容易吸引私人資金,對大陸打造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的國際化或區域化將有相當的助益。

很顯然的,大陸積極推進區域經濟整合,而亞太地區以大陸為核心的區域經濟整合已然形成,將加深台灣經濟被邊緣化的危機。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成立,不僅可提高大陸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長期而言,大陸可向其他開發中國家轉移優勢產業和過剩產能,承接高鐵、公路、能源等基礎設施領域項目,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金融業的發展,亦將獲得相當的助益,這對於兩岸服貿協議仍未能完成立法程序,而相關經貿合作和交流也難以推展的台灣經濟而言,絕對是極其不利的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