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仲
(國政基金會國安組特約研究員)
陳建仲
(國政基金會國安組特約研究員)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5日出席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BRICS)領袖第六次會晤,共同發表《佛塔雷沙宣言》,帶頭成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基金」;並且兩度出訪拉美國家,共出席70多場雙、多邊活動,與20多位國家總統或政府首腦會晤,簽署數額巨大的經貿協議,再度在拉美掀起新的「中國熱」。儘管若干國際媒體批評中國此舉是直搗美國「後院」,企圖平衡美國的「重返亞洲政策」;並且警告拉美國家必須提防中國假援助之手,搶奪當地的天然資源;然而,中國不僅正運用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以金磚國家領頭羊的姿態,敲開拉美的大門,並且將「中國式發展」特色,進一步推展成金磚國家的合作模式。不論西方國家接不接受,新一波由中國帶領,要求改革國際經貿規範的隊伍已然出發!
金磚國家峰會舉足輕重
雖然「金磚五國」近來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波及,經濟成長率趨緩,然而依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報告,至2020年時,僅中國、巴西和印度,這三國的經濟產出總合預計會超過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和美國經濟產出總合。因而,近年來金磚國家領袖峰會逐漸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多邊國際會議。問題是雖然金磚國家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全球生產總值四分之一,國際外匯儲備二分之一,但是在世界銀行的決策份額只有13%,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只有11%,而美國則擁有最多決策份額和獨佔的否決權。近年來中國積極呼籲應給予新興國家更多表決權,金磚國家在全球佈雷頓體制內運作,希望提案通過改革投票程式獲得更多話語權,然而,儘管改革後仍保留美國的否決權,美國國會仍沒有批准這些小而逐步的改革程式。
此外,即使金磚國家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加入了G20組織,希望G20提供更多元的國際合作平台;在2009年,G20雖然舉辦了一場標誌性的峰會,闡述國際經濟治理的新願景,然而,包括「各方協作通過宏觀刺激從金融危機中恢復」、「全面改革以防止下一次金融危機」等,所有的承諾都沒有實現。因而俄羅斯總統普京強調稱,有必要將金磚五國的角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峰會應該成為全球管理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革國際貨幣以及金融系統是大家共同的意願。現行體制對於金磚國家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都不公平。普京說:「我們應該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的決策系統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國際貨幣系統依賴美元,或者更準確地說,依賴美國的貨幣與金融政策。金磚國家希望改革這一系統。」
基於共同的理念和需求,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袖峰會上演講時特別點出,「應該推動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把增加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的有關共識和決定落到實處,確保各國在際經濟合作中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權利平等。我們應該推動加強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防範主要經濟體經濟政策變動給金磚國家帶來負面外溢效應」,直接點出金磚國家的不滿,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主導的國際經濟體制。
中國帶頭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
此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中國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峰會最突出的成果是宣佈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同時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由五個創始成員平均出資,總部設在上海。這兩個複雜而龐大的機構,在討論了一年多之後就迅速付諸實施,讓很多西方評論家跌破眼鏡。
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不僅為中國帶來經濟利益,同時更帶來長遠的戰略利益。由於巴西、南非、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國家的基礎設施普遍不足,資金和技術缺口很大,中國可以藉由資本和技術的輸出,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而成立「應急儲備基金」則可反制由華爾街操縱的國際金融利率和貨幣的波動,避免金磚國家在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貨幣不穩定的影響,從而構築一個共同的金融安全網。由中國倡議設立應急儲備基金,並且出資400多億美元,體現中國進一步介入全球金融事務的戰略。
習近平在參加金磚國家領袖峰會後,對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和古巴進行國事訪問,並且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拉共體)有關國家的領導人會晤,巴西總統羅塞芙、哥斯大黎加總統索利斯、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兼部長會議主席勞爾‧卡斯楚、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蘇利南總統鮑特瑟、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智利總統巴切萊特、圭亞那總統拉莫塔、烏拉圭總統穆希卡、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安堤瓜及巴爾布達總理布朗等出席。會後宣佈正式建立「中國-拉共體論壇」,並於年內在北京舉行首屆部長級會議。這是繼中國-東盟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中國-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等,一起標誌出由中國宣導成立、面向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多邊合作架構實現了全球性覆蓋,而對發展中國家的外交佈局,正是當前中國最重要的外交戰略。
總計習近平第二次訪問拉美行,中國和四國累計簽署各類合同和框架協議150多項,涉及金額約700億美元,涵蓋能源、礦業、電力、農業、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等領域。中國、巴西、秘魯決定合作探討建設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兩洋鐵路,中阿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和核電合作協議。中委深化石油、石化、金融合作,設立新的合作開發基金。中古加強農業、生物醫藥、可再生能源合作。習近平闡述了新形勢下中國對拉政策主張,具體提出構建政治上真誠互信、經貿上合作共贏、人文上互學互鑒、國際事務中密切協作、整體合作和雙邊關係相互促進的中拉關係五位一體新格局,提出打造「1 3 6」的合作新框架。1是一個規劃,即《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規劃(2015-2019)》,3是三大引擎,即貿易、投資、金融合作,而6是六大領域,即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製造業、科技創新、資訊技術。
習近平主席在出訪期間,宣佈促進中拉合作的一系列倡議和舉措,包括10年內力爭實現中拉貿易規模達到5,000億美元,中國對拉美投資存量達到2,500億美元,正式實施200億美元中拉基礎設施專項貸款,提供100億美元的優惠性質貸款,全面啟動中拉合作基金並承諾出資50億美元,向拉美國家分別提供6,000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和赴華培訓名額,2016年舉行「中拉文化交流年」等。
美國擔心中國直搗後院
美國一些媒體批評習近平意圖在美國「後院」大舉推動金錢外交,制衡美國重返亞洲戰略;並且批評「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基金」是衝著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意要建立一個反西方的國際聯盟。但也有一些媒體認為美國應認知到,中國已由東亞區域大國逐漸演變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過去兩國負責非洲或拉美事務的官員彼此沒有接觸,但以後必須增加交流,這將有利於中美在全球層面加強協調、避免誤判。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外交劍指拉美的攻勢作為,始終保持高度警戒,去年習近平首次以國家主席身份訪問拉美之後不久,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及副總統拜登選擇了完全相同的出訪線路。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就曾指出,從歷史、地緣上看,拉美似乎跟歐美國家的關係更緊密,但由於拉美與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兩國有著共同的經貿利益。上一次習近平訪問,首站不是美國而是拉美國家,似乎是針對美國在亞太的重心轉移而來;而這次習近平再訪拉美,卻不訪問美國,而是訪問美國的宿敵古巴,更加顯露出中國對拉美的強烈企圖心。
做為美國堅強的盟友,在中、俄兩國元首接連訪問拉美國家之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在7月25日起訪問中南美,和加勒比共同體成員國等也舉行首次首腦會議,尋求這些國家在2015年舉行的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選舉中合作,顯示美國也把日本拉進和中俄在拉美外交角力戰的戰場上。美國同時希望加速推動跨太平洋與跨大西洋夥伴協議(TPP),打亂北京推動東亞經濟共同體的步驟,並限制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的晉陞速度。但事實上,如同《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皮林和哈佛大學奈伊教授所言,TPP排除中國恐難成事。
早在去年習近平初訪拉美時,彭博新聞社就曾經評論,習近平宣佈的任何貸款或潛在投資將超過兩億美元,這是美國每年通過加勒比地區安全計劃在該地區花費的總額。如果中國人決定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打開一個「小包裹」,就將贏得整個加勒比地區。彭博社更引述作家凱文‧加拉格爾(Kevin Gallagher, The Dragon in the Room一書的作者)的話稱,「美國的壓力隨之而來,美國的重擔是拿出一個更靈活、更具吸引力的報價,但這並不那麼容易,如今的美國的錢袋不像從前那樣豐實了。」
《環球郵報》也曾以《一體化的世界再也沒有後院》為題,評論中國進入拉美就如同美國進入緬甸一樣,都是進入對方的後院。可以預見,未來幾年更多的美國企業將駐足緬甸,而更多的中國企業也將出現在拉美。這一趨勢正在打破原有的地區平衡從而加大中美兩國間的較量。文章指出「後院」的概念與冷戰相輔相成,如今的世界已經很難被大國劃分為相應的區域了。冷戰時代的那種競爭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世界一體化不可避免。拉美和南亞國家正處於迅速發展之中,需要投資和擴大出口,以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日趨強大,可以藉此尋求雙贏模式。同樣,美國的投資也是會受歡迎的。
美國拉攏拉美似力不從心
但今年4月17日,美國國務卿克裡卻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說:「西半球是我們的後院,對我們至關重要」,導致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在5月1日宣佈,驅逐美國國際開發署在玻利維亞的人員。克裡的失言,多少落實了拉美國家對美國輕視他們的長期印象。美國雖然急於重新搞好自家後院的關係,但顯然吃力不討好!
雖然去年全球經濟放緩,但中國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區的雙邊貿易額仍然保持8.2%的增長,達2,612億美元。據《金融時報》所屬《FT中國投資參考》預測,如果中國出口保持目前增長趨勢,到2017年拉丁美洲可能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說,拉美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地區之一,是一支不斷上升的國際力量。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古巴都是拉美地區有代表性的國家。加強同金磚國家和拉美國家合作是新時期中國外交一個重點方向。
當然,在中拉合作迎來全新機遇之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隨著「中國元素」在拉美日益增多,拉美國家輿論關於「中國機遇論」和「中國威脅論」各執一詞。拉美歷來與中國有著友好交流的傳統,中國向來以最大發展中國家自居,重視所謂「南南合作」,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中拉雙方在資源和市場上互補性強,經貿合作是中拉合作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中國與拉美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2001年中國與拉美的貿易額只有100多億美元,到2013年雙方的貿易高達2,600多億美元。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市場廣闊,已成為拉美能源和農產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而拉美地區將近六億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場,也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但是拉美國家同時也是中國面臨困難關稅保護壁壘的雷區之一。
雖然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袖會議中致詞時強調,金磚國家既要做世界經濟穩定之錨,也要做國際和平之盾,把自身發展同世界和平穩定結合起來。各方圍繞國際安全形勢和伊拉克、伊朗、烏克蘭、敘利亞、阿富汗、巴以等地區熱點問題,以及恐怖主義、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路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交換意見、協調立場,達成廣泛共識,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做為領頭羊,中國目前仍有不完善的金融體制、不完備的法規制度,如何面對強大的自由化國際金融的衝擊;仍是一大難題。同時,國內金融機構沈重的不良體質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問題,都是短期內難以妥善處理的。在以「金磚」敲開拉美世界的同時,中國也必須持續推動改革,證明中國式發展的可行性,並且必須嚴肅面對國際批評中國假援助之名,掠取天然資源的爭議,中國只有落實改革,金磚國家這次所謂的「裡約共識」才能和舊的經濟強權秩序相抗衡。◆
社論
甲午戰爭雙甲子研討會
國際視窗
中國與世界
兩岸關係與台灣問題
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