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元氣損耗

方焰
(旅美評論家)


2012年5月筆者在拙文《美中消長與世界格局大變化》(見台灣《海峽評論》2012年6月號)中,提出美國已越過巔峰期開始走下坡路,當時還屬少數人的看法。時過一年多,卻成為相當普遍的共識。這表明,美國走下坡路不僅是事實,而且其速度可能超出人們的想像。

美國走下坡路,內因是主要的。經濟元氣損耗是根,政治頑疾難治隨之,軍事力量捉襟見肘又隨之,以至於外交屢挫萎縮。

外因也起重要作用。經濟和信息全球化給美國帶來巨大利益,同時也培育了諸多與美國競爭的對手。冷戰結束,上世紀末世界形成「一超(美)獨霸、多強(歐、中、俄、日)並起」格局;2008年金融風暴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走下坡路,金磚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崛起,世界格局處在劇烈變動中。對美國而言,外部空間在縮小,不利因素在增多。美國走下坡路不能全怪美國自身,也是因為時代在變,任何一國獨霸(包括中國)都已經不可能,歷史潮流不可抗拒地走向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發展模式多樣化,將建立起和平、平等、民主的國際新秩序。

美國走下坡路的基礎性原因:

首先,製造業的衰退和大量外移,動搖美國經濟根基。財富是由實體經濟創造的,虛擬經濟不創造財富,只參與瓜分。實體經濟中,製造業又是龍頭老大。美國經濟能夠長期獨霸全球,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美國製造業多年來全球第一。「MADE IN USA」曾經傾銷全球,舉世無敵。現在,這樣的日子已成「昔日黃花」,被「MADE IN CHINA」代替。

美國製造業的衰敗是因為失去競爭力。這又因美國工資水平高。美國流水線上工人年薪平均兩萬美元左右,技術工人年薪平均3.5萬美元以上,是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的許多倍。還因美國企業其他負擔也很重:包括工人福利、各種稅賦、沉重的保險費,產品出問題或企業出事故和糾紛,還要支付巨額賠款和律師費等。

美國製造業成本過高,難以獲利,便向勞動及其它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大量轉移。在這種轉移中,企業家們獲得更高利潤,勞工階層則吃苦頭。製造業大量外移,產生一系列不美妙的後續效應:失業率上升,勞工階層購買力和生活水平下降,政府社會保障支出增加,社會兩極分化擴大,不安定因素增多。還有美國的許多工業產品不再生產,不再出口,反而依賴進口,於是美國的國際貿易出現巨額逆差。這是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的重要原因。

其次,虛擬經濟膨脹,增加美國經濟的不穩定性。製造業衰退的同時,美國的虛擬經濟空前發展。美國握有世界經濟霸權,在發展虛擬經濟上具有其他所有國家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從表面上看,上世紀末至本世紀最初幾年,美國經濟並沒有因為製造業衰退而衰退,反而因為虛擬經濟的發展,保持了持續繁榮。其實這是一種「外強中乾」的現象。虛擬經濟具有高投機性、高風險性,很不穩定。華爾街的金融大亨們掌握了空前巨大的財富,貪婪與傲慢進一步發展,更加膽大妄為,以金融創新的名義拋出許多風險性極高的「金融衍生產品」,玩弄不可靠的信貸,炒作房地產和有價證券,以致出現2008年的次貸危機,引爆全球金融大風暴,既害了美國,也害了全世界。

第三、高科技的壟斷優勢不斷被打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科技革命中長期「匹馬當先」,電子、塑料、生化、汽車、航空等工業「獨步全球」。但是任何「技術壟斷」都不可能持久。德、日、英、法等先進工業國從戰爭創傷恢復後,科學技術陸續趕上來;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中、印、韓等新興國家的科技水平也迅速提高,成了美國有力的新老競爭對手。美國波音飛機的壟斷被歐洲「空中巴士」打破,美國汽車質量的排名被日本超過,家用電器的世界市場被美、日、歐、中、韓等多國「瓜分」。這樣的事例越來越多,表明美國經濟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嚴峻。

第四、福利「陷阱」成了難以承擔的重負。美國從約翰遜(台譯詹森)總統開始,像歐洲國家一樣,為了緩和國內矛盾,推行「福利國家」政策。每逢競選年,總統和國會議員的競選者紛紛提出各種增加民眾福利的政策主張,收買人心,爭取選票。這些主張總會或多或少地被國會與總統採納而變成法律,於是福利待遇不斷增加。任何國家的福利待遇都是「增加易,降低難」。西方民主國家尤其如此,民眾已享受的福利是減不得的,民眾抗議如潮,反對黨抗爭不已,當局很難承受。美國政府承擔的福利開支高達財政總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醫療補助和糧食券是負擔最重的,兩者約占福利費用的一半。近幾年,由於失業率高,申請失業補助和糧食券人數猛增,政府負擔更重。

社會福利惠民,是好事。但是美國的福利政策日積月累存在許多弊端,嚴重浪費,培養懶惰。例如,美國的醫藥費用最高,醫療服務質量卻落後於其他先進工業國家;美國免費供應中小學生的午餐,經常大量地被當作垃圾成袋成袋地扔掉;美國有些家庭,大人不努力工作,靠多生孩子申請補助生活。2012年9月,國會參議院預算委員會公佈,美國領取各種福利的達到1.08億人,佔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不合條件者。

第五、龐大的國防開支和戰爭消耗。美國國防開支異常龐大,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年鑒,2011年美國軍費開支6,980億美元,佔全世界軍費開支的47%。美國一國的軍費開支超過中、英、法、俄、日、德六大強國的總和,說明美國充當「世界警察」是要大量燒錢的。戰爭消耗更是驚人。阿富汗戰爭美軍死亡超過2,000人,伊拉克戰爭美軍死亡4,500人,兩場戰爭直接軍費超過一兆美元,造成的其他經濟負擔,如陣亡者的撫恤、傷病殘者的救治和扶助、退伍官兵的安置等,還要加上美國為阿、伊兩國重建的負擔,為直接軍費許多倍。一位專家推算,還需10年才能醫治好這兩場戰爭的創傷,總計需要花16兆美元。

戰爭對美國經濟有刺激作用,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都發了戰爭財。但是,在戰爭中發財的是軍火商們,做出犧牲的是官兵,消耗的是國家的財力。

第六、債台高築,拖住美國後腿。美國財政支出不斷增長,全靠美國經濟繁榮維持,一旦經濟發展緩慢,財政就入不敷出,遇到經濟危機,虧空更大。美國理財的基本理論和觀念與中國不同。中國傳統的理財是:勤儉建國,量入為出,留有餘地,以防不時之需。改革開放後,吸收西方國家經驗,允許財政赤字出現,但嚴格控制在合理限度內。美國繼承和發展凱恩斯和漢斯理論,實行「赤字財政政策」,用以刺激經濟發展。自從上個世紀「大蕭條」以來,美國政府一直保持較高的財政赤字。克林頓時期,華府債務四兆多美元;小布希任職八年,為減稅和支付阿伊戰爭開支,債務倍增,達10兆美元;奧巴馬上台,為刺激美國經濟,加速發行國債,第一任期還沒完,債務上升到17兆美元,超過美國GDP總額(16兆美元)。

發行債券,必須支付利息。這是美國政府一筆不小的負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肖煉,在中國持有美國國債1.27兆美元時計算,美國政府每月光是利息就要給中國政府匯出30多億美元。現在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超過1.3億美元,美國欠各債權國債務總額達17兆美元。據此推算,美國政府每月支付各債權國的利息總額在400億美元以上。

美國龐大的債務能消減嗎?筆者持悲觀看法。從歷史考察,美國債務減少的時候很少,不停增加則是常態。三個因素使得美國很難擺脫債務重負:一、開源困難。美國經濟復甦艱難,即使恢復增長,增速也不可能達到5%以上,而且資本主義制度決定,美國今後還會不斷陷入週期性經濟危機;二、節流也難。美國政府的福利開支「增易減難」;在美國放棄霸權主義前,縮減國防開支也很困難;三、轉變觀念不易。美國實行赤字財政年深日久,民眾也習慣靠信貸過日子。「債多不愁」,除非經濟到崩潰邊緣,美國不會覺醒到必須徹底進行經濟和財政制度的根本性改革。

第七、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深化。金融風暴以來,美國經濟低迷達五年之久,這並沒有妨礙美國富豪們發財,廣大民眾卻窮下來了。美國國家稅務局的數字,2012年,1%最富有的美國人稅前收入增長19%,是1928年以來收入最高的一年;10%最富有的美國人財富增幅達創紀錄的48%。而99%的人口的收入平均只增長1%,其中佔大多數的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是下降的。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字,2012年美國家庭收入的平均值比2007年下降8.3%。美國《世界日報》2013年10月9日披露,四成以上民眾可動用的銀行存款不足500美元;54%的被調查者沒有存款計劃,因為無餘款可存;半數美國人退休後的儲蓄不夠養老,如何度過晚年沒有頭緒。

2011年9月17日,美國爆發了佔領華爾街運動,蔓延到波士頓、亞特蘭大、丹佛、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匹茲堡等地,曾經轟動全球。這是一場沒有統一綱領,沒有領袖的群眾運動,持續兩個月多月,被官方清場而結束。這是一次占99%的民眾反對占1%的華爾街富豪的運動。由於兩極分化、貧富極度懸殊,引發和加劇多種社會矛盾,民眾忍受不了,自發地通過互聯網串聯而興起抗議浪潮。事情雖然過去了,但它是一個信號和警鐘,其深遠意義不可低估。(2014,1,5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