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地位,不是乞討得來

甲午戰爭的啟示

趙國材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教授)


甲午戰爭是日本用侵略戰爭和兼併做手段遂行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暫時不與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強抗衡,而以兼併朝鮮作為過渡中國東北的橋樑,進攻威海衛,奪取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各島,再稱霸東亞而發動的侵略戰爭。

中國外藩,權利義務

中國傳統的宗藩觀念,中國與外藩間相互的權利義務關係:一方給予弭平內亂、抵禦外侮的保護;另一方則輸納貢品,承認和冊封每一位新藩王。但不過問外藩的內政外交。

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負有善盡保護外藩的責任,使其免於內憂外患,方其領土主權遭遇侵犯,中國不能坐視不救,不然,就是未盡責任。

甲午戰爭前後,日、美、英、俄等列強都已乘隙蹈虛,插手於朝鮮事務,朝鮮成為列強在東亞區域矛盾的焦點。在外交上,列強之間的折衝樽俎,有慫恿和支持,有抵制和干涉,也有競爭和角逐,相互對立又互相利用,縱橫捭闔,爾虞我詐,各懷機心,這實際構成戰爭的重要部分。中國當時的政策既在保有朝鮮藩屬,避免其為日俄勢力所囊括,弭亂以安定藩封,並防止日本藉故大舉生事。英國關注沙俄一直欲在太平洋尋找不凍港的行動,為防範沙俄南侵,要使朝鮮成為阻撓沙俄向中國南部沿海發展的屏障,不欲積極干涉日本侵略朝鮮的活動。沙俄深恐朝鮮落入英日之手,一方面在朝鮮力謀培養親俄勢力,另一方面又支持日本侵略朝鮮,反對中國,分化英日,以便將來坐收漁利。美國為擴大在朝鮮的經濟利益,勾結日本為其開路。

征韓策略,整軍備戰

朝鮮是中國屬邦,日本侵略朝鮮的四步驟是:先消極否認中國對朝鮮有宗主權;再積極片面承認朝鮮是自主之邦;又要求中國撤回在韓駐軍,迫使中國接受與日本共同保護朝鮮;復由中國確認朝鮮獨立自主,日本則兼併朝鮮。

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的權變策略是:以「壓」字訣對付朝鮮:強行派兵、改革內政、挾王劫政、擁朝自主。以「拖」字訣對付中國。以「穩」字訣對付沙俄:監視中國,支持朝鮮「獨立」,俾便「兼併」。以「拉」字訣對付英國:防俄南侵,維持朝鮮現狀。中國北洋大臣李鴻章則始終以「柔」、「忍」、「讓」三字勸導朝鮮同日本與西洋各國通商交往。

鑒於中、英、俄皆是朝鮮利害關係最大的國家。日本準備同中國打仗,整軍備戰,組建現代化的戰爭動員體制,為戰爭動員作準備。戰爭融資主要是依賴政府公債,發行11,600萬日圓的,其中國庫存款2,500萬,民間公募戰費9,000萬,項目包括「軍資獻納運動」和「義捐運動」。「報國會」竭盡全力為日本發動戰爭募集資金,提倡日本國民應無官民朝野之別,同心同力,服務於國事。政府也利用各種管道和時機進行廣泛的宣傳動員,激起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

日本又不斷向中國和朝鮮派遣特務和間諜,竊取各方面的情報,對清軍內部瞭如指掌。並且關注英國綏靖政策的態度,因英國在遠東擁有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

日本為取得英國的支持,修改不平等條約的談判跨越了雙邊關係的範圍,1894年《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為對付第三國而求得互相諒解。英國為防止俄、法,需要拉攏日本,要求日本作出不與俄、法合作的承諾。

俄與日本利益衝突,互相對峙,矛盾最尖銳,都想奪取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爭霸遠東。俄國態度在:a.戰爭以前,反對日本出兵朝鮮,一再敦促日中兩國同時撤兵;b.戰爭爆發,雖然表示不干涉,但從未宣佈中立,並密切注意事態發展;c.中日交戰期間,俄國海軍、陸軍分道東來:一面想插足朝鮮,一面決定進入滿洲;希望日中停戰,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朝鮮問題,以維持亞洲東北角的穩定。

割地賠款,舉債支付

日本艦隊在牙山海戰,偷襲中獲利,海軍信心大增。平壤之戰,中國陸軍潰敗。中、日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戰後,日本海軍掌控制海權,全力西進,會戰威海衛,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1895年《馬關條約》,允許朝鮮獨立。割讓領土:遼東半島和台灣澎湖各島。巨額賠款: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兩萬萬兩。

日本奪得遼東半島,威脅到沙俄在中國東北及在遠東太平洋航路的利益,遂聯合德、法兩國,勸告日本將遼東半島原璧歸還。三國干涉歸還遼東半島,改變了列強陣營之間在遠東的力量對比,俄實為主,德、法為從。日本無計可施,只好再向中國強索「贖遼費」 (贖回遼東半島費)庫平銀3,000萬兩,作為交換代價。中國總共賠款給日本庫平銀兩萬萬三千萬兩。另得負擔威海衛保障佔領費每年50萬兩,外加利息。巨額賠款令中國財政陷於困難,為籌措賠款而發行國內公債,亦無法滿足,故不得不以海關收入做擔保,向英、德、法、俄等國銀行團舉借外債,支付賠款。

中國雖憑藉外力,索還遼東半島,然因此而許予外國利權報酬,損失極大。

日艦擊沉英籍商輪「高昇號」,中國後來發覺英國偏袒日本,與英國親善的外交氣氛急速轉化為「聯俄抗日」,沙俄趁機拉攏失意的中國,簽訂1896年《中俄禦敵互相援助密約》,予俄以中東鐵路的建造經營權,這實開啟西方列強以利權角逐的機會。

日本戰勝中國,在外交上亦收穫巨大,有助於日本廢除與西方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東京嗣後陸續與15國重訂新約,撤銷治外法權、恢復關稅自主,更獲得貿易上最惠國待遇,使日本成為東亞區域最早擺脫西方束縛的第一個亞洲國家,完成明治維新以來得與歐美列強處於平等地位。

當時東亞區域關係的主軸已悄然由「北京」轉移至「東京」。日本有目的、有計劃、有政策、有步驟的發動侵韓戰爭,先打敗中國,再戰勝俄國,這兩場勝利,都是以行動表現證明「東京」比「北京」更有實力成為新的東亞區域代理人,這也是西方列強逐漸捨棄中國,而由日本取代中國在東亞區域的角色,使日本得以躋身於列強之列,成為大國。

大國並不只是地大物博、人多勢眾,必須以行動表現出來:政府廉能,官員不貪污愛錢,軍人不怕死,能打仗、打勝仗。國民身強體壯,民智開發,教育普及,重視公德教養,有愛心,愛國愛人,悲天憫人;有品格、品德和品味;素質高,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走出國門,舉止文明,要讓人尊敬。

甲午戰爭的啟示:大國地位,不是乞討得來,而是由國力軍威打造和國民用行動表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