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後 中美必得一戰?

陳建仲
(國家政策基金會國安組特約研究員)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有一句名言:「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如今,很多人引為「修昔底德陷阱」,直指中美即將到來的戰爭。日本媒體甚至極具挑撥的形容,中美局勢很糟而且越來越嚴重,美國若認輸將丟掉霸權。問題是,中國崛起後,中美果真逃避不了、必得一戰?事實上,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因應中國的崛起,美國應重返那裡?才能抵減中國推動「全球非美國化」的勢力?答案可能更令外界驚訝,因為美國事實上是無所不在,並未從地球任一地方撤出,問題不是美國應該重返那裡,而是顯然過去佈置的力量無法遏阻中國的崛起,華府棘手的難題是應該如何調整戰略佈局?

遺憾的是,自2009年7月,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宣稱美國要「重返亞洲」開始,戰略東移五年多來,不但未如歐巴馬總統所言美國將重新領導亞洲,事與願違,反而陷入「全球戰略失衡」的危機。

美對中,從遏制到軟遏制

美國對中國崛起的忌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專家阿什利‧特裡斯在新著《平衡而不遏制:美國管控中國的戰略》(Balancing without containment:An American Strategy for Managing China)即充分呈現。他指出中國期待在「世界政治體系的中心」發揮作用,它想成為新規則制定者和老規則打破者。顯而易見,中國想成為像美國一樣的「例外國家」,美國的觀念、政治、文化和經濟在國際舞台和決策過程的優勢將逐漸弱化。如果主導地位輸給中國,將根本上削弱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事實上,目前從東海、南海、印度洋,到黑海、波羅的海、地中海甚至遙遠的非洲,處處烽火;面對捉襟見肘的國防預算,美國已無力再當世界員警。中國在新領導人習近平帶領下,展現「習氏強勢外交」,中國不僅在全球各洲到處插旗,更挾著金磚國家領頭羊的聲勢,在軍事、經濟、區域安全領域上,全方位挑戰美國霸主的地位。

美國參聯會主席登蒲賽認為,未來10年隨著美國對中軍事技術優勢減少,在亞洲爆發戰爭的風險會上升;因此,美國向關島部署了更多的隱形和戰略轟炸機,制訂了必要時在中國沿海附近部署七艘航母的計畫。美戰略思想家特裡斯提議要對中國進行「軟遏制」:既要增加中國在全球體系中的利益,也要提高中國濫用實力的代價。

自中國宣佈東海航空識別區以來,美、日即全面強化針對性的各項軍事演練,更新駐日美軍裝備與調整兵力佈置。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在向五角大樓提交、呈送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審議的《關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態勢戰略的獨立評價》報告中強調維持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重要性,並呼籲美國政府在「亞太再平衡」的戰略下,加快向日本、韓國等盟友國家轉移武裝力量,以抵消「中國軍力崛起帶來的不確定性」。

美日增加對中軍事威嚇

自2013年來,美軍的航空航太遠征部隊正以越來越高的頻率出現在日本,迄今,美軍航空航太遠征部隊中輪駐過琉球嘉納基地的美國空軍第18聯隊第27遠征戰鬥中隊(配備12架F-22戰鬥機),以及第132電戰機中隊(配備5架EA-18G)已來過日本。美日早在2006年就簽署《駐日美軍整編計畫》,計畫將戰機向巖國基地轉移,日防衛省視之為「美軍整編計畫中的防衛強化要點」。據日本共同社消息,從7月中下旬開始,駐日美軍琉球普天間機場的KC-130空中加油機部隊,開始向巖國基地轉移,移防工作可望在8月底之前完成。美國海軍59架航母艦載機也計畫在2017年左右從神奈川縣的厚木基地轉移至巖國基地。此外,駐日美軍司令部透露將伺機向巖國基地部署最尖端的F-35隱身戰鬥機,屆時,該基地常駐戰機數量將達到127架,堪稱駐日美軍的頭號「鷹巢」。美軍增加既有適合戰區快速力量投送的MV-22B「魚鷹」傾轉旋翼機和KC-130J空中加油/運輸機,以及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加上在琉球嘉納基地部署6架P-8反潛機取代P-3C,美軍部署在駐日基地的新銳戰機使戰力明顯提升。中方認為這是美軍為對付遼寧號航母及基地,並追蹤共軍新型094核潛艦、039A型AIP潛艦。

同時,為強化以空制海能力,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也開始加強對艦攻擊和攻勢佈雷能力建設,包括B-2A、B-52H和B-1B等尖端機群。另據報導,美國軍工企業正基於JASSM的彈體,開發空射型遠程反艦導彈(LRASM-A),一旦採取低空超音速突防的B-1B裝備LRASM-A,將對西太平洋中國的水面目標構成巨大威脅。

問題是,面對中國和俄羅斯迅速擴張的軍費開支,美國卻無奈的大幅刪減國防預算。國防部長蓋茨宣佈的一系列壓縮軍費計畫包括——原定採購381架F-22戰機,減為187架;原定建造33艘新型驅逐艦,減為3艘;原擬以140億美元部署TMD、NMD導彈攔截系統的計畫取消;原準備生產140架「環球霸王」C-17運輸機也決定停產,加上戰鬥人員的縮編,海外基地的裁減,美國維持同時應對兩場傳統戰爭而能取勝的能量,正備受考驗,何況是中俄兩核大國。美國企圖以「秀肌肉」的方式迫使中國低頭,非但無法壓制、反而激起解放軍投入更大規模的擴軍和尖端武器的研發與購置。

就在美國迅速增加對東亞的軍事佈置之際,最大的盟友歐洲反成戰略東移的最大受害者。美國削減北約防務經費、歐盟軍備鬆弛,讓傳統對手俄羅斯乘機坐大。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之後,普丁更加用力吹響「民族復興」的衝鋒號,在今年的烏克蘭危機中,閃電收復克里米亞後,形同向美歐下「戰書」,主導烏東親俄民兵反叛。結果,美歐雖然幾度加重制裁,但眼前俄羅斯若果真「復興」,美國實在無力在東、西兩邊同時遏阻中、俄二大軍事強權;何況讓情勢更糟的是,冷戰時期的死敵中俄兩國,如今卻形同戰略同盟,聯合出擊。

再看中東一度是美投入戰略資源最多的地區,反恐十多年,伊斯蘭各種原教旨主義恐怖團體,並未因賓拉登被狙殺而潰散,中東危機反而全面爆發。伊拉克面臨ISIS嚴重威脅、美軍只能空襲而無法輕易發動地面攻擊;阿富汗塔利班恢復元氣;巴以戰火一發不可收拾;敘利亞內戰衝突仍無寧日;伊朗核危機未解;埃及朝野兩派衝突升級……美國的中東政策飽受各方質疑,華府不得不「重返中東」來緊急滅火。但美國與傳統盟友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的關係緊張,一些地區盟友採取與美國相左的政策,更令歐巴馬苦惱。

日相安倍左右為難、自顧不暇

事實上,現在最苦惱的除了歐巴馬之外,還得加上日相安倍。在烏克蘭東部省馬航民航機遭擊落後,美國加大制裁俄羅斯;這讓安倍左右為難。因為安倍一方面要繼續與華府保持同仇敵愾,另一方面又不想完全關閉與莫斯科的外交大門,因而繼在4月禁發放旅遊簽證給一些俄國官員,第二波僅追加凍結俄兩個組織及40名個人在日資產,並禁止進口克里米亞產品等制裁措施。安倍並公開向普丁招手,歡迎他今年秋季訪日。但俄外交部聲明譴責日本「是敵意和短視之舉」,取消了兩國的副外長會晤。

原本日俄可能因石油和天然氣達成交易,安倍因矢志追求提高日本在國際的影響力,希望緩解和俄北方四島的爭端,雙方曾有過蜜月期。安倍自上任以來,已經五次與普丁會晤,甚至在2月出席許多國家元首缺席的俄羅斯索契冬奧會。但所有安倍的努力,在日本政府5日發表2014年版防衛白皮書後,一切全歸泡影。

日本政府在防衛白皮書中破天荒拋出「俄羅斯威脅論」,指俄羅斯軍隊在日本列島周邊的活動日趨頻繁,對日本安保環境構成嚴重威脅。白皮書稱,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所造成的影響,將波及亞洲地區和世界各地,已成全球性問題,日本也暫時中斷與俄羅斯之間的防衛交流。結果,俄羅斯隨即在8月12日於北方四島中的國後與擇捉兩島舉行軍事演習,安倍指示外務省將向俄國提出嚴重抗議,雙方關係陷入緊張。安倍白忙一場,心情的沮喪可想而知。

在今年初的香格里拉安全會議上,美、日針對性批判中國圍繞釣魚台海域的各項舉動,會議結束後,中日關係降至歷史新低。儘管安倍近來一直通過各種管道,希望與習近平進行會談,然而,安倍內閣解禁集體自衛權,不斷加強國防軍力的構建,加強日美間的國防合作;在新版白皮書更直指中國在東海地區的「危險行動」將對亞太地區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舉動「極其危險」,指責中國的行動「不符合現行國際法」,並「試圖通過脅迫性行為改變現狀」,再度使用香格里拉安全會議上對抗中國的語言,安倍希望在今年北京舉辦的APEC上與習近平會晤的努力,眼看又要落空了。

為反制中國,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舉行的「日本與中亞五國外長對話」後,發表「聯合聲明」,針對中國海洋活動要求「放棄力量威脅」的內容,被日本共同社形容為是一份「牽制中國的聲明」,但這些國家回頭照樣參加上合組織的聯合反恐演習。

像這樣建立在美國戰略圍堵中國的大框架下,受到影響的不只是日本,還包括南韓,甚至越南、菲律賓和印度。由於安倍對日本在二戰時期血腥的軍國主義擴張歷史,持粉飾性的觀點,南韓和日本越走越遠,反而和中國越走越近;美國在東亞的戰略鐵三角鬆動。

越南和美菲不同調

而和中國有南海島嶼爭端的越南,也不願和菲律賓在南沙群島爭端上結盟對抗中國,當美國提議凍結南海的行動獲菲律賓積極回應的同時,越南並沒有表態,反而不斷透過管道表達希望雙方高層會晤。從5月開始的中越南海爭端,越方先以黎鴻英作為特使訪華爭取高層會晤未果,再派國家副主席阮氏緣參加上海亞信峰會,6月中旬,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回訪越南,7月重啟「海上低敏感領域合作專家工作組」第六輪磋商,8月中國外長王毅在緬甸出席東亞外長會期間會見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范平明,雙方均表示願意推動和平解決爭端,使兩國關係早日重回正軌。

其次,美日積極拉攏印度,希望能在「太平洋—印度洋」這個巨大的地緣政治框架下,最終建立由美、日、印、澳等國家構成的「准同盟」體系,以牽制中國。日相安倍承諾將在未來五年通過官方和民間形式對印度投資350億美元,幫助印度發展製造業、更新基礎設施等,並向印度出口核能設備和先進武器裝備等。而美國由於和印度在貿易和投資規則存在極大分歧,雙邊經貿發展非常滯緩,美國希望以安全合作拉攏印度,過去三年,印度從美國進口55億美元的武器,取代俄羅斯成為印度最大軍火供應商,並表現出更願意向印提供裝備技術的傾向。

但印度新總理莫迪為追求建設「新印度」,他取法中國當改革的樣版,渴望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反以促進中印貿易關係為首要。今年7月金磚開發銀行印度作為發起國,但在總部問題上向中國讓步;8月底印度不顧美日阻力,向中國探詢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可能性,頻頻釋放善意。另據俄媒報導,俄總統普丁表示印度已申請加入上合組織,並可望在2015年正式加入。

由於2000-2014年間,中國對印度投資僅有四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日本對印度投資約為160億美元;中國在加大對印投資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增長空間。習近平在17日抵印訪問莫迪老家古吉拉突邦,簽定對印度包括貿易、金融、鐵路、基建等領域近20項、投資近百億美元的各項協議。目前印度鐵路設施老化、建設嚴重滯後,中國致力於與印度合作興建高速鐵路。此外,中國還將在印度艾哈默德巴德市和新興IT城市浦那,各興建一個工業園區。如無意外衝突爆發,中印兩國非常可能在習、莫時代,打造出新的合作關係。

中印關係可能大躍進

現實是美、菲多次在東盟相關會議中策動將東海、南海爭端東盟化,都不能如願。反倒是習近平在今年5月亞信峰會中提出「新亞洲安全觀」──亞洲的事務由亞洲國家主導解決,直接挑戰美國「亞洲領導者」的地位。當下,習近平正全面落實他的「新亞洲新安全觀」,積極拉攏印度加入上合組織高峰會、亞信峰會,擴大這些組織在反恐、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合作效應;同時將在11月召開的第五屆香山論壇升格為由中國主導的戰略會議,邀請南韓、北朝鮮和日本三國防長出席,企圖將美國及其盟友排除在區域以外;絲毫未因美國加重亞洲的投入,而顯得退卻。

然而,美、中戰略大博弈不必非得建立在零和的對抗上,目前伊斯蘭國(IS)猖獗證明,美中合作反恐不僅對雙方有利,而且是當前解決國際棘手爭端,弭平恐怖組織威脅的唯一途徑。再看歐美近來一直非議中國的非洲戰略,指責中國對非實行「新殖民主義」,中國試圖緩和外界批評,正嘗試與非洲開發銀行,設立一個20億美元的「非洲共同增長基金」,並已邀請美國加入在非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建設。從2013年起,中國就提出與美合作,建設剛果大壩工程,這項工程在今年的中美經濟對話中,曾被熱烈討論,如能落實,將是在中美合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美中不必一戰 但須積極對話合作

事實上,美國不必擔憂領導地位為中國所取代,因為中國內部複雜的治理問題,艱難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問題,都不是短期內一蹴可及的。從冷戰時代美俄對峙的歷史經驗更加證明,衝突兩造彼此「亮傢伙、抄家底」式的軍事威嚇根本無濟於事,核大國是不能迎頭對撞的。對美日而言,維持東海、南海航線的穩定和安全攸關重大,中國在主張維權的同時,有必要照顧到國際共同安全自由使用的客觀需要;實際上可經由談判斡旋解決爭端,各方都不必在圍堵與反圍堵上施展軍事或外交手法,以免引發意外的災難。美國及其盟國對中國指手畫腳的提出不必要的建議或做出不必要的警告動作,不但無助於緩和衝突,實際上是適得其反。

當前,全球政治向左轉的風潮自20世紀末中南美洲吹起後,進入21世紀後,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市場崩盤,左派反撲的風潮似乎又從義大利、法國向飽受金融風暴侵害的其他歐洲國家擴散,連瑞典剛結束的國會大選也由中間偏左的社民黨陣營獲勝。眼前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必須走上自我修補的道路,但不代表左派就此獲得最後勝利。同樣的,中等國家追求現代化過程中,中國式新威權主義的確有相當的號召力與說服力,但當國家發展到必須制度化與法制化時,西式法治民主又有了它相對的優勢。從而中美兩國根本不必一戰,但他們必須推動東西方文明的對話,而且是平等的對話;只是這個認知對美方而言,可能尚有一段時間等待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