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心血都和祖國並流

悼林國炯先生
吳國禎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


林國炯先生不幸於2014年5月去世,他是我們保釣的老朋友,《海峽評論》的長期作者和讀者,對於他的驟然離世,他的老朋友們無不驚愕與惋惜。

我和國炯認識於1971年秋,那時美、歐等地的台灣留學生的保釣高潮已過,隨著大陸恢復聯合國的席位,中美局勢的緩和,關係的改善,在在為這些來自台灣的學子們提供了一個歷史的契機:大家要打開視野重新認識國際局勢,重新認識大家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大陸,更要重新審視台灣這個「反攻大陸的自由堡壘」的實際情況、本質以及它的何去何從。這些問題是那時台灣留學生們面臨的疑惑,也是要解決和突破的瓶頸,更廣而推之,也是他們面臨的人生抉擇。固然,受制於當時台灣當局的「白色恐怖」,大多數的台灣留學生們雖有心去探尋這些問題,但絕大多數只能私下議論,不敢張揚。但是,凡是歷史的大轉折時期,總需要「領頭羊」,總會有人率先站出來,大聲疾呼,未來在哪裡?未來在那裡!國炯和一些今天所說的「老保釣」就是扮演了這樣歷史性的角色。

那時,我們在美國中西部的校園,有志一同的朋友們大家聚在一起,舉辦了讀書會,出版了手抄本的刊物,《星火》、《新中國》等。那時,大家風華正茂,都是20、30左右的青年人,可謂是同學少年,書生意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啊!這段時期,說長也不長,也就只三、五年,但在我們的人生過程中,無疑是抹下了重彩,可貴的不僅是增長了過去從未曾有過機會接觸到的知識,開啟了視野,更結下了「患難之交」的友情。現在台灣的人們很難想像,當時,台灣方面的「白色恐怖」居然也能在美國的校園裡肆無忌憚的恐嚇台灣的留學生。經過那個時期的「老保釣」朋友大多有過那種勇於和「不正義的壓迫」抗爭的經歷,大家結下的,說是「患難之交」,並不為過。這段可歌、可頌的70年代台灣留學生史詩般的一頁,以後在台灣島內朋友陳映真、王曉波的協助下,均收錄入了《春雷聲聲》、《春雷之後》以及《崢嶸歲月、壯志未酬》文獻集中。國炯也是出版《春雷聲聲》的參與者之一。

國炯一生喜為人師,他曾在美國多處校園任教,70年代末還曾遠赴非洲,任教於Nairobi。80年代以後,國炯發揮他的國際關係專業的特長在聯合國裁軍部門工作,長達20餘年。這段時間,他經常回國,和國內的相關部門交流,講述他在聯合國工作的經驗,以為大陸外交部門、學術機構人員的參考。90年代以後,直至從聯合國退休後,國炯還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課,授業予年輕的學子。這些年,國炯還出版了《聯合國世紀風雲論中國國家安全統一》(上下冊)70多萬字,以聯合國政治為框架,納入中國國家安全、外交、軍事戰略等層面的發展,還包括中美關係、裁軍外交、東北亞和東南亞局勢、海峽兩岸關係、保釣運動、東海南海問題、中國統一形式和展望。直至去世前,國炯自己又訂購一箱大約30套,準備送給中國各著名大學。

國炯一生經歷過大陸時期的抗戰,在台灣成長,以後到了美國,見證了自己的國家從被包圍,直至闖出封鎖,從而逐步引領世界的態勢歷程。因他在聯合國工作過,國炯的這些體驗,必然比別人更為深刻。我想,世間有情者,對於近、現代中國人民從奮鬥中,逐步復興的歷程,必然有所興發感動,從而有所祝福!

國炯喜好收藏圖書,藏書豐富,保存有大量資料。舉凡關於聯合國裁軍年鑒、軍控、軍備、國際安全、裁軍外交、戰略的研究、生物武器公約、大會決議、裁軍委員會各決議、聯合國出版的裁軍書籍、以及有關聯合國組織的書籍,多不勝數,確是不可多得的珍藏。我很高興國炯的這些珍藏能為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所看重,並經其未亡人陳芳渝女士的慨然應允,將全部永久保存在清華。後世的清華學子、老師也必然能繼續感受到國炯,這位遠在海外,而一生的心血都和祖國並流者的遺愛!人世間,乃至人世後,莫大之愛,莫過於如此耳!

吳國禎寫於2014年8月30日北京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