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兩岸合作的思考

湯紹成
(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所長)


前 言

由於目前服貿、監督與自經等三法案還卡在立法院,加上張顯耀案,還有貨貿與兩岸辦事處案,也可能才要開始談判,因而當前的兩岸關係正處於一種重整狀態。

1.實情與理論分析

一般而言,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可概括分為:政治、經貿與文化三大部分。兩岸雖然不是國與國關係,但仍可參照。當在各方面都面臨阻力時,其中所謂功能層面可能會有較大空間與機會,因其政治性較低,效果較大。本文將以新功能主義為理論基礎,試圖提出幾個可行方案,以供參考。

功能學派理論主張,國與國之間可以功能性關係的發展來避免戰爭的爆發。易言之,國與國之間交往愈密切,戰爭則愈不可能,而新功能學派則還要加上菁英的領導,也就並非任由發展,而是相關角色積極推動,才能克盡其功。這對兩岸關係而言,是可應用的有效理論。同時,如何將理論與實際情況配合,以創造與增進兩岸互信,則是本文的重點之一。

2.實際可行性操作

在此方面,本文主張可由倣傚空中客車的方式,加上三邊對話以及參與相關組織等三方面切入,加以評析。

2.1.倣傚空中客車(Air Bus)

眾所周知,位於法國的空中客車公司,乃歐盟會員國法、德、英、西等國家共同組成。原本這些國家都有製造客機的能力,但為要突破美國的獨佔,其中心思想就是:集思才能廣益,團結就是力量,因而得以與美國的波音等公司競爭。

這也給予兩岸一些啟發。當然,若能結合兩岸的某些有競爭力公司合力經營,亦可能創造佳績。但是,為達到拓展台灣國際空間的目的,或可考慮由大陸主導,邀約較為友善的新加坡廠商合作,藉此一有限的國際平台,三方合作研發新產品,不但可能創造國際競爭力,同時可擴大台灣的國際市場及空間,一石兩鳥,何樂不為。

籌畫三邊對話

在5月中旬,越南反華暴動之際,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曾表示,兩岸應該攜手共同面對外界的挑戰,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但是,在南海問題上,北京反對多邊談判,自有其理。因而,若能組織一個三邊對話機制,使台灣成為聲索方之一,未嘗不是一種可考慮方向。

由於在解決國際爭端方面,其進行的步驟最起碼可分為:對話、協商與談判,因此對話乃此一程序的最初始階段。況且,若二軌先行,其敏感度更低。當各方都認為可行,再向前發展,否則告吹也不傷大雅。

若此,當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登場(實重於名),北京也不會自相矛盾(名重於實),台灣自然願意提升國際地位,此乃名與實的辯證安排(名實互用),而第三方也有可能對台灣有所期盼,其中美國因素也甚為重要。

2.2.參與相關組織

本文選擇亞歐會議(ASEM),還有張志軍主任所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以及非政府組織(NGO)為例,企圖探討增進台灣外交空間的機會,因為這三部分與兩岸的關連性都比較大,同時也比較容易切入。

2.2.1.亞歐會議(ASEM)

自1996年以來,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亞歐會議高峰會,乃東亞與歐盟之間規模最大的洲際論壇。其會員包括歐盟28國與東協10國,再加上陸、日、韓、印度、俄、澳、紐等國,以及歐盟執委會與東協秘書處代表,規模甚大。

此外,ASEM會議的主要特色,就是由三大支柱所組成,其中包括:政治、經濟與文化等,除每兩年一度的領袖高峰會之外,期間還有各種高官、專家會議,再加上民間的交流等,活動頻繁,鉅細靡遺。值得注意的是,ASEM定位為一個論壇,其決議沒有拘束力。再者,此乃美國唯一沒有參與的大型國際會議,相對而言,大陸可操作的空間較大。

因此,兩岸可從文化交流方面著手,比如台灣可先與北京建立海洋文化史研究團隊,並定期舉辦聯合活動,培養默契。之後,再可將其他國家納入,成立三邊的交流,假以時日,再加入ASEM的文化交流部分,進而可再視情況向上發展。如此由簡入繁,先易後難,較不敏感,亦較可行。

2.2.2.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RCEP會員共有16國(東協加上印度、澳、紐與陸、日、韓),其人口約30億,占世界貿易的比重約40%。台灣是外貿導向的經濟體,外貿依存度約佔整體GDP的60%,其與RCEP國家的經貿比重約為57%,而此協議談判的項目包括服貿、貨貿、經濟與技術合作等,可見其重要性。

自2013年起,RECP已啟動第一輪談判,因而最快也只能在2015年開放新會員加入。但要加入RECP的前提條件是,會員國必須一致決議通過,可是台灣與這些會員國都無邦交,因而在這方面,兩岸之間也必須要加強聯繫與溝通,台灣也還必須與這些國家建立溝通的平台,才能及時做好應有的準備。

2.2.3.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

2005年由汶萊、智利、紐西蘭及新加坡四國協議發起,當時正與其他五國磋商,包含澳洲、馬來西亞、秘魯、美國及越南。2010年之後由美國領導,盼能整合亞太的二大經濟區域合作組織APEC與東協(ASEAN),組成一個統一的貿易體,成為亞太區域內的小型世界貿易組織。但是,TPP的門檻較一般的FTA為高,除了一般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之外,還有衛生措施與知識產權等項目,台灣若要加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由美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TPP來與RCEP相抗衡,以便降低大陸的影響力。自911事件以來,美國專注反恐,因而忽略了東亞的發展,致使以大陸為首的東亞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個緊密分工的經濟圈,帶動了東亞的發展,而這也是美國重返亞洲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免喪失在此地區的勢力。

因此,台灣若能在短期內先加入RECP,日後再加入TPP,將可更加處理好兩大之間難為小的關係,左右逢源,相得益彰,而原本的一中原則將可由普遍化向兩岸化發展。若此,北京先滿足台灣人民部分的要求,做出更加合情合理的安排,動之以情,順應民意,這必將對於兩岸的和平發展良有助益。

2.2.4.非政府組織(NGO)

台灣雖然長期被孤立,但在非政府組織(NGO)世界裡,大陸遠不及台灣,台灣若循NGO的管道可以走出邊緣化,也是可以創造兩岸合作的途徑。

2.2.4.1.發展起源

台灣數十年來歷經社會變遷、經濟發展與民主轉型,累積豐沛的民間資源與能量,促成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的蓬勃發展,這些組織不僅在國內善盡公民社會對政府的監督角色,近年來更積極進行國際參與,在國際社會充分展現我方的軟實力,尤其配合聯合國千禧年八大發展目標,藉著參與各項國際合作計畫,積極從事國際人道及醫療援助、消除貧窮與疾病、促進民主與人權及維護永續生態環境,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與形象。

我外交部為落實「全民外交」的理念,於民國89年10月成立「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簡稱NGO委員會)」,以協助國內具活力的多元民間團體參與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會議及交流活動,強化我NGO與國際接軌:

協助國內NGO進行國際參與:支持我NGO參與及爭取在台灣辦理各類INGO國際會議與活動,並協助我NGO解決各項國際參與問題。

輔導島內NGO從事國際合作:配合聯合國千禧年八大目標,運用我方發展經驗與強項,媒合我NGO與國際知名INGO進行各項國際合作計畫。

建構島內NGO參與國際事務能力:針對青年學生、社會大眾、NGO幹部需要,委託島內學術機構及團體辦理各類國際事務研習營,另選送島內NGO中高階幹部,赴國外知名學術機構或INGO實地研習,以建構我NGO國際參與能力,拓展我NGO幹部之國際視野。

提供島內NGO國際參與交流與聯繫平台:開設並營運NGO雙語網站,協調各政府部門並整合民間資源,建立島內外NGO資訊及交流網絡平台,以協助我NGO有效進行國際參與。

2.2.4.2.國際合作

由島內NGO推薦或本部引介重要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或外國NGO共同推動各項國際合作計畫,在聯合國千禧年八大發展目標(MDGs)下,參與人道援助、國際減貧、消除疾病、促進人權、加強教育、保障婦女權益、維護永續生態環境等工作,除實際改善當地人民生活外,亦強化我NGO與INGO合作夥伴關係,擴大與國際社會的聯繫,發揮我方軟實力及提升我國際能見度。

2.2.4.3.實況發展

多年來台灣參與NGO的層次非常零亂,有時在大會露臉一下就算參與,有的只能出席聆聽,因語言能力有限,鮮少與其他人對話,或有學者志在發表學術論文,未必真的有心關懷涉及NGO的各項事務。

台灣各個本土NGO開始學習與國際對話,但由於缺乏向國際取經的習慣,參與情況亦不平均,有的團體人數高達300-400人卻不想與國際接觸,有的團體只有少數幾人,卻已活躍不已。例如終止童妓運動、或是外籍新娘移民現象等全球性議題,都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展開密切互動。此外,國際醫療援助近幾年也在台灣蓬勃發展,並與國際NGO有了密切互動。這些專業單位很清楚台灣團體的專業能力,於是很快就能產生聯結,也會很願意和台灣合作。

但是,以國際NGO的名義參加固然不涉及名稱問題,其他時候則會看到台灣NGO以「台灣」、「台灣,中國」、「中華台北」的名稱參與,甚至也有人接受「台灣,中國一省」的名稱,情況非常混亂。

3.外部因素

以外部因素觀之,其中乃以美國與日本的角色為重。

3.1.美國

自2012年兩面國旗登上釣魚台之後,美方就開始對於台北產生一些質疑,難道兩岸要聯手抗日與保釣?再加上,不久前台灣的海巡單位還與日本的海上保安廳船隻互射水槍,更確認了美方的疑慮,因而才會逼使台北出面澄清,而馬英九也才會直說台灣不會與大陸聯合保釣。之後,美方敦促日本要在漁業協議方面讓台灣有所補償,因而才有台日漁業協議的簽成。

回想2003-04年與2007-08年,當時綠營執政時期都曾以公投來綁大選,而美國乃第一個強力的反對者,其發言強度也同樣日漸升高,最後甚至直言台灣不是一個國家,其態度與立場令人印象深刻。後來的資料證明,此乃華府應北京之請托所致,否則台灣公投與美國何干?

可以推論的是,北京在兩次台灣公投之際,都可能對美國軟硬兼施:台灣的亂象美國管不管?你管我就不管,你不管我就管,我管你就別管!之後,台灣公投的議題沒有通過,中共也曾在北韓與伊朗問題上回應了美國的部分要求,雙方達成協議。

由此可見,大國如何將小國玩弄於股掌之間,兩大之間難為小,而小國都只是大國之間談判的籌碼而已!當時綠營還派人到美國說明公投的原委,認為這是民主的表現,但並未被美方所接受。

再以美國對台灣選舉的操控觀之,在2008年3月大選投票前10天,民進黨聲稱會有一名神秘嘉賓,來揭發馬英九綠卡的秘密。結果該嘉賓是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夏馨,雖然按時抵台,但是沒有發表任何言論,其中主要就是美國在台協會駐台辦事處將她軟禁。事後得悉,此事乃與北京有關。

2012年大選前,美國前任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抵台,他特別強調馬英九的綠卡沒問題。結果全台灣的報紙都以頭版報導。隔日,AIT駐台代表雖稱,薄瑞光以不是美國政府官員,但是此新聞只有幾個字,並未引起注意。由此可見,美方對於台灣選舉操作手腕之細膩。

至於對2016年的選舉而言,依照前述的脈絡以及美方的利益觀之,其實最符合美方利益的,乃是一個想獨而獨不起來的民進黨,以便能與北京對峙,但又必須斗而不破,以免美國被拖下水。近年來,藍營上下對於兩岸的交往都極為熱絡,上自連戰與吳伯雄,下至台灣的村里長等等,若長此以往,兩岸之間難免水乳交融,難以分開,勢必可能超越了美方的界線,屆時美國在台灣的角色必將被邊緣化。

再加上,馬英九還主張修改教科書。若2016國民黨再勝,那將執政到2020年,屆時教科書若修訂完成,青年人的思想將會由綠轉藍。尤有進者,若國民黨下一次的領導人強勢,民意支持度高,2020年的政黨輪替將可能更加困難。故為未雨綢繆,2016極為關鍵。

3.2.日本

日本與台獨勢力的接觸的歷史久遠,早在二戰結束後就以建立基礎。遠的不說,2009年安倍晉三首相第一次下台,之後不久他就訪問台灣,在台北正式參訪行程結束後,他還利用晚上的時間自行驅車去與民進黨領導人會面,乃自民黨對台政策的最佳寫照。

近年來,安倍對於大陸的政策可以用:聲東擊西與統一戰線來形容。比如安倍政府一系列正常國家的政策,以及其與大陸有領土衝突國家的合作行動,比如越南與菲律賓等,已使北京轉移對於釣魚台衝突的注意力。

此外,在2011年311核災之後,台灣的捐款世界第一、讓日方極為感動。因而在災後的重建的過程中,就把台灣當成日本相關廠商重建的最重要海外基地,也就是在海外重建一份備份,已備不時之需。而日本就選在南台灣,因為台南市是綠營執政,雙方的默契比較好,也能夠給予綠營地區增加一些就業機會。

在此政策的引導下,自民黨與民進黨自然有相當的共同利益。雖然台日關係進展甚佳,但是馬英九是保釣專家,日方極為在意,因而格格不入。民進黨剛好相反,日本正好是其與大陸對抗的靠山,甚至李登輝至今還一直認為釣魚台屬於日本。

有不少流傳的報導,在今年3月的學運期間,日方積極給予支持,此乃可由日本媒體一面倒支持學運得到驗證。

結 語

總之,在當前兩岸關係低迷的情況下,功能主義的方式還是最為可行的方向。但因美日的干擾,使得兩岸的合作受到限制,若能邀約其他國家一同參與,淡化兩岸的因素,還可以提升台灣的地位,可能較為可行。

相關NGO的合作,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最後,為避免兩岸的NGO在國際的場合碰撞,雙方當可研擬出一套可行性方案。其實,台灣的做法可以參考。

在台北外交部的網站上登載,若台灣的NGO出國參加會議,外交部可以酌予補助相關費用,因而外交部可對於接受補助的NGO進行行前輔導,已保持尊嚴並避免破壞兩岸和平關係的發展,否則外交部會撤回補助。

相對的,大陸的NGO要出國開會,目前不會經過國台辦或是外交部,可能由主管機關加上地方的外事單位批准即可。因而,若在國際場合遇到台灣的NGO,則大多寧左勿右,以便回國可以交代。如此,與台灣NGO產生摩擦的可能性甚高。若大陸方面也參考台灣的作法,當可對於避免爭議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