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退卻與反擊

英記者新書講及英國力爭延長對港管治

唐約翰


較早時,一位駐港的美國記者用了兩年時間採訪研究,撰寫一本講述中英關於香港前途談判的書稿,然而自去年初完稿以後,迄今一直未找到美國出版商願意付印。選擇同樣題材,而比他遲了一年動手的英國記者羅伯特.科特雷爾(Robert Cottrell),後來居上,正值中英關於彭定康政治爭議酣熱之際,最近交由英國出版商把他的新著印刷發行了。

被迫退卻 尋求反攻

科特雷爾認為,中、英在對香港問題上的一個歧異,是中國人總會從香港而聯想到一個半世紀以前的鴉片戰爭,把香港視作歷史遺留需要解決的問題;英國人則集中看香港近幾十年的建設成就。在他的新書裡,科特雷爾是嘗試了從鴉片戰爭的歷史講起的。至於80年代中英外交談判的過程,作者主要依賴得自英、港方面的材料,他無疑反映了英國方面的觀點。單看他這新著的書名:《香港的終結:帝國退卻的秘密外交》(The End of Hong Kong:The Secret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就表明了是從英國立場看問題的──實際上香港沒有「終結」,到1997年香港也不會終結,而只是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必將告終。

書名「終結」,而可以引起讀者注意的是,書中敘述的材料,倒是清晰地說明了英方從一開始處理所謂97問題時,根本無意到期結束其在香港的殖民統治;秘密外交的展開,起初也並非出於帝國退卻的考慮;後來到被迫退卻時,仍不斷尋求反攻。科特雷爾在書中指出,「(來自香港)的無形得益,加上與英國有聯繫公司的利潤,足以使英國值得維持管治香港。」1979年2月,當時的英國外相歐文通知港督麥理浩,他自己準備在同年4月訪問北京:提出討論香港前途,希望利用麥理浩先行到北京的訪問作鋪路。書裡說:

「歐文本人正考慮向鄧小平提出,英國先主動讓出整個香港主權,換取一項具法律約束力的公式,以求容許英國治權作『滾動式』的更新延長。就是說,如果在1992年讓出主權,便訂定新條約維持英國治權到97年,而93年更新,又讓英國治權延續至98年……,如此類推。」

歐文於當年4月卻捲進大選中,而且落敗,訪華之行及其「滾動式」條約均沒有實現。但是麥理浩當年3月訪問北京,根據英國政府的指示,要向鄧小平提出要求讓港英政府批出超越97年6月的新界土地契約,把新界地契原本的年限規定,改為「在英王管治此地區期內一直有效」。鄧小平當面告訴麥理浩:可以讓香港投資者放心,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將把香港作為特別地區處理,維持資本主義制度。鄧小平拒談英國延續對港管治。

科特雷爾的書中透露,麥理浩訪北京之前,英國政府考慮的方案,包括以一項「英王會同樞密院令」的方式,宣佈英國對香港的管治超越97年。這個方案露骨地要延長英國統治,它終於被放棄,而受選擇的是較含蓄地以更改土地契約文字的方式迂迴提出。

麥理浩結束訪問北京後,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向中國外交部遞交了英方的書面建議,要求把新界地契文字改為「英王管治此地區期間有效」。同年5月,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原中國駐英大使宋之光對到訪的記者表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將以適當態度處理土地契約問題。9月,宋之光正式回答柯利達,不同意英方提出地契文字的更改。

其後是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訪華。科特雷爾在書裡敘述了「鐵娘子」訪華前,於1982年7月28日在唐寧街首相府舉行的一次準備會議。參加者除首相外,有回英述職的駐華大使柯利達、港督尤德和英國外交部負責亞洲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次官唐納德。會議前已獲悉了趙紫陽1月6日會見英國掌璽大臣艾德金斯的談話紀錄,和鄧小平4月6日對前首相奚斯的談話紀錄。中國政府的立場已經十分清楚,就是中國將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由香港人自己管理,社會和經濟制度不變。科特雷爾在書中寫道,當時英國外交部的主張,不是按照鄧小平向奚斯所提方針去達成協議,而是在英國放棄對香港名義主權的基礎上,達成某種經過修改的條約,以延續英國的治權。書中說,剛打贏了福克蘭(馬爾維納斯)戰爭的柴契爾夫人,拒絕放棄主權的建議。

結果,當年9月22日她抵北京訪問時,以三個不平等條約「有效論」作為開始談判的前提,受到了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的堅決駁斥。科特雷爾根據所得材料記述說:「鄧的回絕是直接了當的。他說,如果同意英國延長統治,就有如過去李鴻章和清廷賣國賊以非法和無效的條約把中國領土讓給英國。中國肯定要恢復行使主權,而主權包含治權。英國必須下旗歸去,英國總督必須離去。中國政府唯一有權決定對香港未來的適當政策。」鄧小平還說:「中國希望英國合作實現過渡,中方準備為此與英方磋商。」

科特雷爾認為,促使英方認真去開始談判的,是1983年2月底獲悉了中國國務院將會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關於香港未來的藍圖。英方擔心中國政府自行公佈對香港的方針政策。柯利達和尤德於3月5日趕回倫敦,7日與柴契爾夫人會晤。9日首相府舉行第二次會議後,柴契爾夫人同意了柯利達代她起草致趙紫陽總理的函件,內容說,如果中英談判達致港人可以接受的安排,英國首相將準備向英國國會建議移交主權。期待已久的中英談判才由此宣佈開始。

然而,由1983年7月12日開始的第一輪會議,至9月23日結束的第四輪會議,英方仍堅持以主權換治權的立場,會談由起初的「有益有建設性」而變得後來公報上難以再有任何形容詞。9月23日,成為「黑色星期五」,港元匯價暴跌,一部分香港居民開始搶購日用品。

英國首相府10月7日、8日開了兩天會議後,起草了書面訊息,由柯利達交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周南,同意在中方所提建議的基礎上進行磋商,英方這才不再堅持提「以主權換治權」,使談判能真正進行,最後達成了中英聯合聲明。

搞出「三腳凳」

也是在中英談判開始時,英方搞出「三腳凳」。科特雷爾在書中引述英方消息人士評論香港行政局非官守議員82年9月受邀訪倫敦的行動說:「倫敦之行是為加強非官守議員的角色,讓他們不再只是局限於在煙霧迷漫的密室和以私下電涵溝通,而改為很矚目的角色,為的是傳回給香港民眾觀看。」

1982年12月訪港的英國外交次官比爾斯達勳爵,公開把香港前途協議比喻為「三腳凳」,「其穩定性依據於英國、中國和香港」。1982年冬天,英國首次批准了行政局議員獲告知中英談判的進展。「三腳凳」的發展,導致了1984年2月立法局裡的所謂「羅保動議」。

書中同時說到,中國政府從一開始就反對英方搞「三腳凳」。1983年7月,當港督尤德聲稱他「將代表香港人民」參加中英談判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即指出:中英關於香港的談判是雙邊談判,尤德先生是作為英方成員參與談判的,因此他在談判中只能代表英國政府。

到中英談判接近尾聲時,英方由「三腳凳」的思路,進而發展至「民主化」,要在立法局引入選舉。科特雷爾在書裡引述了前港府政務署長華樂庭的話:「我由1951年至1981年在港府任職的30年裡,『民主』一直是一個骯髒的詞。官員們深信如果在香港引進民主,將迅速和肯定地破壞香港的經濟和導致社會政治不穩定。」

回顧這不久前的一段歷史,英國從企圖延長治權而提出談判,在談判初期堅持「以主權換治權」,於被迫退卻時,又搞出「三腳凳」和打出「民主化」的旗號。人們不禁要問:英國延長香港治權的企圖是否以另一個形式在進行呢?中國人民要解決鴉片戰爭遺留的問題,完整地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迄今這奮鬥又怎可以就此言休?

科特雷爾的書本還披露了中國政府在達成聯合聲明之前所作的一個重大讓步。鄧小平原本提出成立中英聯合委員會,監督97年以前過渡時期的工作。書中引述他的話說,「一些人想把香港弄成一團糟。」「他還警告說,港府不應該在97年前把香港的財富抽空,不要大量賣地,大量減低財政和金融儲備,或進行昂貴的新工程計畫。」後來,出於互諒互讓尋求協議,中方同意了把聯合委員會改為中英聯合聯絡小組。

現在觀察實際情況的發展,能說鄧小平10年前發出的警告欠缺先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