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看,誰更「獨」

從新潮流和獨盟的矛盾談起

呂正惠
(清華大學教授)


最近「台獨聯盟」在台灣開盟員大會,引發了一點小風波。部份盟員要求改革,要求組織公開化、透明化,因而被大會開除盟籍。另外,隸屬新潮流系的民進黨立委黨團召集人施明德也公開發言說:獨盟已完成階段性任務,應該解散。在這些風波之中,最值得注意的現象可能是:在新潮流系對獨盟的批評中,我們明顯看到兩者之間的矛盾。

其實,在獨盟將本部遷到台灣的時候,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兩者之間潛在的矛盾,目前因獨盟大會所引起的批評,進一步把矛盾表面化。當然,新潮流與獨盟都相當節制,沒有鬥到公開衝突;部份新潮流成員也公開宣稱,他們和獨盟之間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些表面話並不能騙過明眼人。最好的證據是:在台南縣長民進黨提名人選的初選中,新潮流大力支持鄭自財,以對抗獨盟的陳唐山,並且獲得勝利。要不是鄭自財尚在坐監,無法競選,陳唐山敗部復活,恐怕兩者之間的衝突還不能徹底消弭呢!

從民進黨的內部結構來說,新潮流與獨盟的潛在矛盾,應該要大過於這兩個派系和美麗島系之間的矛盾。我相信,瞭解新潮流和獨盟衝突之所在,是瞭解民進黨的本質及發展「問題」的主要關鍵之一。

從社會結構上來看,民進黨的核心力量可能有三股:一、沒有被國民黨收編的地方上的小派系,如黃信介、蔡介雄、及高雄余家;二、不願意跟國民黨合作的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階級;三、不太受到國民黨照顧的中、小企業家。但是,這些只是力量的基礎,而不是票源之所在,民進黨票源的社會「動因」主要有二:一、民眾對國民黨長期貪污、腐化、無能的統治的反感,即所謂「賭爛票」;二、省籍意識:以國民黨長期的省籍歧視與省籍壓迫來「訴諸」台灣選民的認同。

以前新潮流系和美麗島系衝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對以上兩種票源的爭取。一般而言,美麗島系比較有財力,許多成員是地方小派系,出道又比較早,可說是民進黨中的「既得利益」。新潮流系多屬「後進」,基礎不厚,因此一方面加強組織工作以集中力量,另一方面則宣揚台獨理念,以理想的純潔性來拉攏、鞏固「賭爛票」和省籍票。

新潮流的策略無疑的相當有效,在經過歷次的選舉後,他們的中央民代一直在增加,在政治力量上,他們已經可以和美麗島一較長短。另外,新潮流民代席次的增加,一般而言,並沒有明顯的造成美麗島席次的減少;也就是說,他們的席次主要還是從國民黨那邊搶來的。我覺得,美麗島和新潮流可能都有意識到這點,而且也可能是他們的衝突逐漸和緩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美麗島以力量鞏固原有地盤,「安定中求進步」,新潮流以理念開拓票源,「挖國民黨牆腳」,兩個派繫在矛盾之中又似有相輔為用的地方──也可以說,國民黨的「積弱」使民進黨有「發展」機會,機會一多,內部矛盾也就緩和了。

獨盟遷台活動對民進黨內部逐漸達到的平衡局面,無疑造成相當大的不安定感,獨盟基本上是由在美台人組成,他們長期居留美國,如果也一直在美對民進黨遙相呼應,無疑會受到民進黨各派系的尊重與拉攏。但是,現在遷移回台,親自「下海」搞政治,擺明了要分政治資源,美麗島和新潮流當然擔心他們會搶走一部份「席位」。

就講理念而言,獨盟比新潮流更「獨」,在他們未站穩腳步之前,他們當然會發揮「理念」之長,以吸引票源。這樣一來,他們對新潮流的威脅,當然要遠大於美麗島──因為,「理念」本就是新潮流的「專利」。因此,獨盟如果搶不到國民黨的地盤,勢必就要搶到新潮流的,新潮流豈能不「戒之慎之」。所以,新潮流與獨盟的矛盾要遠比美麗島更接近「本質」,更具「根本性」,更難以協調──除非兩者能同心協力「吃掉」美麗島,或者他們可以和美麗島合作,三者共同「吃掉」一大塊國民黨。

以上對民進黨內部結構與矛盾的分析,並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想藉此突顯民進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即藉「理念」以吸引票源的問題。這是以前新潮流的發展秘訣,也是目前獨盟想要應用的發展秘訣。

基本上,所有政黨都會以「理念」來吸引選民,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沒什麼好批評的。新潮流和獨盟的問題是在於:他們所宣揚的「理念」,和政治現實及社會階級結構有相當大的距離。

前面說過,民進黨的核心力量是台灣的「中智階級」(用張俊宏的話;即包含地方小派系、三師集團、中小企業家、及相應的高級科技、知識工作者)。實際上,他們的利益和中、下階層(農、工及低階服務業工人、低階公務員)並不完全一致。在反國民黨的官僚體系及大資本家的立場上,中智階級和中、下階層雖然彼此可以呼應,但以民進黨近年來的作為來看,他們其實很少為中、下階層「服務」(特別是立法方面);民進黨在立法院主要還是為中智階級爭取利益。

所以,從實質效果來看,「台獨」的立場事實上是「號召」中、下階層的票源,來為中智階級「服務」──中、下階層在「心理上」得到滿足(我們出頭了!),中智階級則獲得實質利益。

正因為民進黨的階級本質和中、下階層並不一致,正因為民進黨不能真正的為中、下階層「謀福利」,所以民進黨更需要不斷的訴諸心理因素,不斷的呼喊「獨立」、「出頭天」,不斷的「上綱」,不斷的刺激選民,以求鞏固票源、開拓票源。也正因為這是新潮流和獨盟的共同發展策略,他們的矛盾才是「根本」而難以解決的。

因此我們可以簡單的說,民進黨的「呼喊口號」,為自己的成份大,為「台灣人民」的成份小。他們為了自己,不斷的喊口號,以求刺激人民,然而,卻可能把台灣帶向一個跟「台灣人民」的實質利益不一致的方向。

舉個例子來說,「台獨黨綱」的通過,基本上就是黨內人人都怕失去「喊口號」的權力,怕失去票源,相激相蕩而成的結果。這樣的結果造成民進黨和大陸的難以協調的關係,妨礙了兩岸的「務實」發展,對大家都非常不方便。

如果「喊口號」一直是民進黨爭取票源的主要手段,那麼我們可以說,先有新潮流,後有獨盟,將來還會有其他團體。總之,民進黨的「後進」派系,只要基礎還不深厚,條件還不太好,都可以採取「喊口號」策略,希冀「從無到有」。這樣,民進黨的體質永遠具有「革命政黨」的成份,永遠不能「務實」的解決台灣的重大問題。這樣的發展,絕非「台灣兩千萬同胞」之福。

台灣近年的政治發展,一直徘徊在一個惡劣的循環圈下。國民黨老大、腐化,改革無力,「賭爛票」不斷增加;民進黨則不斷「喊口號」,吸收這些「賭爛票」,但實際上既無法、也無心真正解決問題。國民黨不斷的丟失選票,民進黨不斷的檢取選票,社會則在原地踏步,一寸一寸往前推進;而「台灣人民」平時無奈萬端,選舉時聽政見「爽」一下,似乎就滿足了。大家都想:我們正在「出頭天」,而且,你看,我們的生活比大陸「好」多了──這時已忘記台灣的「吏治」有多糟,公共投資及社會福利有多差,每天在外面「奔走」,道路多麼艱難,這些通通忘記了。總而言之,就是這麼循環下去,讓人逐漸「腐蝕」,活潑、健康的生活勁道逐漸消失,只留下「相輔相成」的無奈和戾氣。在這方面,「喊口號」的民進黨似乎也應該和「老大」的國民黨共同負擔一些責任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