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十四全之觀察
國民黨十四全之觀察
8月16日在台北召開的國民黨第十四屆全黨代表大會終於閉幕了,對台灣而言十四全是一項非常重要而具有決定性的會議,但恐怕沒有人敢說這是一次團結勝利的大會。
根據我們的觀察,這次的十四全並不是一個「承先啟後」的會議,而是「棄舊迎新」的會議,李登輝在會前接見黨代表也不諱言多次提到「寧靜的革命」。所以李登輝期待的顯然不是一個團結的國民黨,而是經過「寧靜的革命」之後脫穎而出的李登輝權力一元化的國民黨。
現在我們能觀察到的,李登輝的「革命」大概有以下三點:
第一、權力本土化的革命。國民黨政權是由大陸遷台,維持的是全中國規模的統治架構。李登輝上台,促成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把35省的權力分配集中落實到台灣一省。在國民黨無法統一全國的情形下,中華民國的台灣化,毋寧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國民黨流派鬥爭中非主流派的沒落,也是必然的歷史發展。
但是,權力本土化所引起的族群問題,長期來反對黨以「外來政權」攻訐國民黨,族群問題顯然是國民黨的包袱。不過,權力本土化之後,佔人口14.6%的外省族群,反過來可以成為國民黨統治的有力支持,這是民進黨做不到的。似乎,李登輝只看到外省族群成為「包袱」的一面,而沒看到也可以是「資源」的一面,而使得「寧靜的革命」產生不少的雜音。
第二、權力金權化的革命。國民黨源自革命政黨,一直在革命、戰爭、內亂中生存發展,其權力結構來自黨的由上而下的權威領導。40年來偏安台灣,革命的客觀條件已不存在,「反攻大陸」的「革命性」口號,只是維持威權統治的借口。並且,資本主義的發展,戰後台灣資產階級的出現,權力分配的要求自然也就產生了。
經過民主化,原來集中在黨和官僚體系的權力,也就漸漸移到議會和民意機構。但是,由於選舉的惡質化,議會和民意機構漸漸淪入財團、派系和角頭的控制中,而形成了台灣的金權政治。
民主化後,李登輝為了確保政權和選勝,放任金權政治,於是議會中充滿了土豪劣紳的金牛和黑牛。為了要鬥爭原來的黨官僚系統,這次十四全不惜引進民意代表為當然黨代表,而美其名曰:「黨意與民意結合」。在任憑金牛與黑牛的踐踏下,國民黨原有的社會理想已蕩然無存。
失去了道德理想的「務實主義」就能保證得了國民黨的政權嗎?日本自民黨的失去政權,應當是國民黨的當頭棒喝。
第三、兩岸「兩國化」的革命。從孫中山革命開始的國民黨就是以統一中國為幟志的,而從沒有過分裂中國領土主權的「兩個中國」之類主張。但是,李登輝一上台即推行「務實外交」,並在今年初接見新科立委時公開否認「一個中國」原則,後又倡議不計名義參加聯合國。行政院長連戰更在十四全的報告中重複李潔明的主張要「拋棄過時的主權理論」,那就是要放棄中國主權和「一個中國」原則而接受「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台灣獨立」了。不過,兩岸「兩國化」的革命是否能成功,並不完全操之在國民黨一方,所以,才有連戰對中共的呼籲。
根據我們的觀察,十四全後,權力的本土化基本上是已經完成了,並且,將迅速向權力金權化的發展,但似乎還沒能夠達到權力一元化的目的。並且,不見得有能力將兩岸關係「兩國化」。
李登輝「寧靜的革命」,將帶來國民黨「歷史的開端」,還是國民黨「歷史的終結」,這恐怕還需要歷史來回答才行。◆
社論
國際政治
聯合國與兩岸關係
海外座談
新黨專刊
文化與學術
中國農民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