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談中國改革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談中國改革
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同浦東這個巨大的綜合建築工地相比。浦東在黃浦江的另一側,與老的上海市中心相對,現在已有一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高大橋樑把浦江兩邊連結起來。不久第二座大橋將投入使用。一、二十年前到過上海的人,雖然能重新認出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江邊建造的繁華街道外灘,可以重新認出那裡的人,雖然這些人早就不穿統一的藍色毛式上衣,並且許多人的自行車已換成了小汽車,但是城市面貌發生的驚人變化會使他有今非昔比的感覺。
當前只有東亞和東南亞有高的經濟增長率。從南韓到越南、泰國和新加坡,從90年代初以來經濟的年增長率明顯高於6%。只有日本、菲律賓和北朝鮮是落後的例外。然而,有12億人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遠超過這個平均數。強有力的鄧小平在克服了令人作嘔的「文化大革命」以來所完成的業績幾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他使中國商人和企業家的智慧得以發揮,而他們則以一種沒有預想到的經濟高漲來感謝他。
但是,鄧小平冒著三大經濟風險。威脅著中國的有通脹式的經濟過熱,沿海省份和內地富裕程度的差別日益擴大以及窮人和富人間的差距日益拉大。以後可能還要加上黨和國家(尤其是北京中央政府部門)權威的衰落,可能還有腐敗現象的增加。同世界經濟日益密切的結合以及世界市場的波動,都會從外部破壞經濟發展的連續性。國有企業和公社重要性的下降,也會降低其作為老人們的「鐵飯碗」的社會保障功能。最後將有必要建一個較現代化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應付估計會出現的失業現象。
如果鄧小平的繼承人不及時為可預見的這些問題採取預防措施,那麼他們就可能失去對中國巨人的領導權的控制。
雖然如此,還是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大量的跡象說明中國會保持連續性,這跡象就是整個東南亞以及美國的無數華僑以巨大的信心把他們很大一部份資金投入合資企業以及他們自己設在中國土地上的企業。如果沒有這麼多的資金(還有技術知識)從國外流入,整個經濟高漲還不會達到如此大的規模。加入這一投資浪潮的還有其他外國人(遺憾的是德國人比較少──大眾汽車公司是好的例外之一)。華僑和其他外國投資者相信中國發展的持續性。新加坡的華人政治家李光耀認為中國的國民經濟在可望及的時間內將位居東亞第二,在日本之後,但在韓國和越南之前。
當然,在估計中國的國民經濟時,她的絕對規模不是決定性的。因此,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是按美元匯價,而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國民經濟時)把中國經濟排在比迄今高得多的位置上。對中國本身而言,人均社會產值的增長是決定性的。這種增長可能使中國在下世紀開始後不久就達到日本人均社會產值的一半。
中國市場的規模,即未來中國進口的規模和未來中國出口的競爭能力,對世界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同時,為了把中國完全納入世界經濟之中,西方以及日本必須放棄保護主義的貿易和補貼措施。現在人們就可以高興地乘歐洲的空中客車在中國國內飛行,或者在上海看到漢堡克貝爾公司的巨大捲煙機器。華盛頓某些人所設想的可能的貿易戰,不會迫使中國作出政治讓步。這種貿易戰倒是可能引起一種特殊的外交政策發展,也可能拖延甚至阻止把中國納入保護自然環境的世界範圍的努力之中,而這種納入是迫切需要的。◆
社論
國際之窗
中國的改革與問題
50年代「白色恐怖」
台灣事情
文化與歷史
出版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