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肅清黨內的李登輝路線

論大選後穩定國民黨的第一步


三二○大選之後,藍軍繼續體制內的民主鬥爭,應該才是藍軍能選擇的唯一道路,不但符合藍軍的體質和台灣社會生態,也是符合目前兩岸關係和國際社會對和平的要求。

在這次藍軍群眾的抗爭運動中,我們也觀察到了不同於以往藍軍群眾的「質變」。一是這次的抗爭群眾真的生氣了,有悲情、有憤怒,而不同於以往藍軍群眾運動的歌舞「嘉年華」。在陰冷的總統府前,有大學女生,冒雨在講台上嘶叫哭喊著「絕不做二等國民」!二是這次的群眾不同於以往多老榮民和外省人,而是不分省籍,不分年齡,甚至中青年人遠多於老年人,多中產階級,一些小美眉激動忘情的在雨中站在車頂上揮舞著大旗。三是這次群眾除了動員來之外,更多自動自發而來的,完全超出主辦單位的藍軍意料,沒有「走路工」,連飲水和食物都是群眾自己提供送到廣場,群眾的積極性遠超過以往拿「走路工」動員來的群眾。四是這次來的群眾不一定是連宋的支持者,但都是阿扁的反對者,羅大佑說得好「不分藍綠,只問黑白」,大家憤怒的質疑阿扁連任的正當性,不恥阿扁當選的手段,認為這不是民主。

這是繼反國民黨、反李登輝之後,出現了新的台灣群眾運動,新的反對運動,新的民主運動。敏感的台灣政治觀察家應有所警覺,只是這個運動正在萌動中。有這樣一個新的社會政治運動在萌動中,若藍軍能掌握這新的形勢,未來的民主鬥爭仍然不是沒有一搏成功的可能。

但是,我們也不是沒有看到藍軍潰散的可能性。藍軍也存在著嚴重的潰散因素,一曰國民黨內還存在著李登輝路線和反李登輝路線的鬥爭。二曰藍軍內還存在著國民黨和親民黨權力分配的矛盾。

尤其在大選之後,國民黨內沈寂了一陣子的李登輝路線必然浮現,並且已經浮現。其實歷史的實踐已經證明了國民黨內的李登路線是失敗的,只是民進黨瓦解國民黨的工具,這也是當年施明德所預言的。李登輝已經叛離國民黨了,李登輝主政十二年,國民黨不能成功,難道沒有李登輝的李登輝路線就能夠使國民黨起死回生嗎?這些要復活李登輝路線的國民黨人,除了「頭殼歹去」外,能不令人懷疑是李登輝留在國民黨內「身在藍營心在綠」的內奸嗎?我們可以斷言,一旦李登輝路線復活,國民黨的覆亡即危在旦夕矣!國民黨將成為一個次台聯黨,也不必期望國親合作、泛藍整合了。

次言,國親權力分配的矛盾。政治運作必有權力矛盾是可以理解的。國民黨內的李登輝路線深恐泛藍整合,甚至三黨合一後,「宋幫返朝,老帥歸位」,衝擊他們在黨內的地位和權力,這是可以理解的,親民黨亦擔心自己人單勢薄,尤其在國民黨內的李登輝路線還未肅清之前,一旦合併會被併吞,所以,傳出親民黨在今年立委選後才會考慮合併之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國親新三黨,尤其是居於領導地位的人,必須理解到「打翻狗食盆,大家沒得吃」的道理。沒有組織就不能團結,沒有團結就沒有力量,不僅國親「沒得吃」,並且,民主就是制衡,如果一旦國親失去了制衡阿扁的力量,台灣就將重新失去民主。我們並無藍綠的偏好,為了民主的制衡,在戒嚴時期,我們只能支持在野的黨外。同樣,為了民主的制衡,我們只能期望在野的泛藍。

力量須要團結,團結須要組織,組織須要有思想共識,尤其是在野的政治勢力,沒有政權的資源,無法以利相結合,而只能以義相結合,並且要有以義為利的認識。

我們指出過,藍軍在成軍之時民調領先百分之二十五,到三月九日封關民調只領先在誤差範圍內的百分之三,是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在於藍軍沒有中心思想,沒有核心價值,不敢抓國家認同的主要矛盾,只能「拿香隨拜」。「有道理的不敢堅持,沒道理的不敢反對」,又如何能說服中間選民,獲得中間選民的支持呢?

藍軍之所以「拿香隨拜」,能說不是受黨內李登輝路線的「本土化」干擾嗎?連宋還能獲得一半的選票,是選民支持「拿香隨拜」嗎?還是為了反扁、反台獨呢?

「本土化」原是十九世紀以來,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統治的文化運動,但卻被李登輝扭曲為反中國、反外省人。李登輝讚揚日本對台的殖民統治為「最有良心的統治」,並邀請當年台灣殖民統治者的後人來台參加「台灣正名」,這是台灣的「本土化」嗎?除了反中國、反外省人外,李登輝「本土化」的內容還有一個就是作為日本戰略附庸的台獨。

但是,自李登輝上台後,尤其是第二任後,台灣政權一直掌握在本省人手裡,迄今已十六年,以人口比例言,未來外省人只能居於少數,也不可能主導台灣政治了。何以李登輝和民進黨還要以反外省人的「本土化」來攻訐藍軍為「外來政權」?其實這是一項陰謀的策略,徹底分化藍軍與外省人,迫使藍軍與百分之十五的外省人劃清界線,綠軍雖不能爭取到百分之十五的外省人,但至少讓這百分之十五的外省人對藍軍的支持由熱情到冷漠,由積極轉為消極。失去了百分之十五外省人支持的藍軍,當然更加被削弱。這是李登輝分裂國民黨的策略,也是民進黨削弱藍軍的陰謀。

外省人真的是台灣選舉的「票房毒藥」嗎?又為什麼李登輝「愛妃」的「集思會」立委,在立委連任的選舉中,例如,吳梓、蔡璧煌、林鈺祥等都紛紛落選?為什麼阿扁當選台北市長的那次選舉,李登輝極力支持的本省人黃大洲得票率比外省人趙少康還少?為什麼二千年大選,李登輝力挺的本省人連戰,得票率會比外省人宋楚瑜來得少?為什麼這次李登輝和阿扁不惜全力撕裂「族群」,把選戰打成「台灣人對中國人的聖戰」,最後還是靠那二顆不明不白的子彈才贏了百分之○‧二二?

可見反外省人的「本土化」並不是台灣選舉的萬靈丹,而是李登輝分裂國民黨和民進黨削弱藍軍的陰謀圈套。

再者是作為台獨的「本土化」。從李登輝以來還用「台灣意識」和「台灣認同」來欺騙台灣人民,來給台灣人民洗腦。

「意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生活在台灣的人必然會具有反映台灣客觀存在的主體意識。但是台灣人民也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當然也會有中國人和中華民族意識的反映。試問武裝抗日犧牲的台灣先烈簡大獅言「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是不是台灣意識呢?試問二○年代非武裝抗日的台灣先烈蔣渭水,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大聲疾呼:「孫(中山)先生臨終時尚連呼:和平、奮鬥、救中國,數十聲。希望今夜出席的人,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這又是不是台灣意識呢?在異族統治下堅持中國文化的台灣先賢林獻堂,光復後,率「台灣光復致敬團」晉見蔣委員長和謁黃陵言:「應知台胞在過去五十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壯烈犧牲,前仆後繼,所為何來?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這是不是台灣意識呢?台灣作家鍾理和有言:「原鄉人的血,只有流回原鄉,才會停止沸騰!」這是不是台灣意識呢?留下遺言:「我生離祖國,死歸祖國,我的生命將化為祖國美麗的明天」的白色恐怖台灣烈士,是不是台灣意識呢?為什麼只有歌頌日本殖民統治為「最有良心的統治」的李登輝才是台灣意識?!

「認同」是指每個人對自己身份、角色的認同。人有多重的身份和角色,也就必然兼有多重的認同,例如,可以認同自己是爸爸的兒子,也可以認同自己是兒子的爸爸。可以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當然也可以同時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又為什麼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會是「台灣人對中國人的聖戰」呢?

「台灣認同」,我們分析起來還可以有三類。一是戶籍認同,除了金馬同胞,每一個住在台灣的人,戶籍都在台灣,誰又能不認同自己是台灣住民?二是省籍認同,台灣不僅有各省的外省居民,還有各國的外國居民(包括外籍新娘),誰是本省人,誰是外省人,不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而是出生的不同,出生的尊嚴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誰又有權力去強迫別人改變出生的認同?三是國籍認同,「台灣共和國」尚未建立,我們除了認同中華民國外,難道能去認同一個不存在的「台灣共和國」嗎?最近,李登輝和民進黨又提出了一個「土地認同」,但是台灣的開台祖鄭成功說:「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

欺騙和謊言畢竟不是事實。為台灣人民負責的國民黨人必須嚴肅的思考,台獨是否有客觀的條件,是否可能,將要付出什麼代價?

要實現台獨,首先,是否能克服得了現在兩岸關係中的「經濟向心」與「政治離心」的矛盾?沒有和平的兩岸關係,台灣經濟將如何發展?台灣一旦失去大陸市場,台灣經濟的明天在那裡?再者,要實現台獨,如何能克服得了島內「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矛盾?就算這次阿扁所獲的半數選票都是「台灣民族主義」(最近民調,自認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者僅百分之二十三),但還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怎麼辦?打內戰嗎?三者,能克服得了國際社會中的「兩邊一國」與「一邊一國」的矛盾?

這些矛盾,李登輝不能克服,陳水扁也克服不了。李登輝只能空喊「打破虛妄的國際體制」、「向不可能挑戰」。鐵杵磨成針,可;但挾泰山以超北海,行嗎?李登輝、陳水扁台獨不了,殘存在國民黨內的李登輝路線能台獨嗎?就算萬一台獨能實現,但為什麼台灣人民不去選擇台獨本尊的民進黨,而要選擇台獨跟班的國民黨去實現台獨呢?到頭來,國民黨不還是一場空,白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

大選過後,藍軍還擁有半壁江山,一旦國民黨復活李登輝路線,背叛自己的選民,選民也一定會背離國民黨。所以,我們還是願誠懇的向國民黨人呼籲:首先穩住自己的陣腳,凝視正在萌動中的台灣新民主運動,建立起自己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價值,以三黨合一重新建立泛藍政黨,然後,再戰二○○八年,不必再「拿香隨拜」,又何愁不能擊敗又倒行逆施多四年而焦頭爛額的民進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