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國中歷史教科書的教材編選

曹若梅
(中學教師)


中央研究院2017年年底發表「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直指台灣10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已降到3.82%,低於其他亞洲競爭國家,未來10年恐將被15個國家所超越。這當然不是滅自己威風在唱衰台灣,而是語重心長的陳述事實,期許政府能有所作為,力挽頹勢,營建未來。

營建未來的重責大任,須仰賴年輕世代。教育是百年大計,作為國民基本教育的歷史教材,理當具備如教科書首頁所述:「本課程在於培養學生為積極參與和負責任的現代公民。」因此,如何激勵即將成為棟樑的世代,能以緬懷先烈的情操,願意付出,求取自身和國家整體的進步,這是教材編輯者責無旁貸的任務。可惜,撰寫課本的學者受到某些掣肘,導致史實的敘述出現選擇性的遺忘,其所造成的影響是極其嚴重的。

如中日甲午戰爭。先來看看2010年之前,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國近代史部分關於此一戰役的敘述。單單戰事過程的陸戰和海戰,就有474個字的說明,包括中、日雙方的武裝配備性能懸殊,慈禧太后挪用國防經費等諸多不利的條件下,統領左寶貴率軍奮戰,不幸犧牲,至於北洋海軍的鄧世昌,則抱必死決心,欲以船身衝撞日艦,不幸遭魚雷轟擊,而與全艦官兵一起陣亡;對照現行教科書關於甲午戰爭的敘述,只有六個字:結果中國戰敗。無一絲民族情操,又如何能培育學生對史實正確的認知,遑論責任感與榮譽心了。

戰後李鴻章親赴日本馬關談判,部編版強調:73歲的李鴻章,遇上盛氣凌人的日相伊藤博文,李還挨了日本刺客一槍,無奈之下被迫簽約議和;現行版本卻只言馬關割台,而不述及談判過程的艱辛,將敘述的文字一筆帶過,讓學生誤以為清廷毫不重視台灣,以致台民無力可回天。或許,這又是政治操弄教育的實例,孩子們天真的以為,迂腐顢頇的清朝與我何干?他既無情無義,我便劃清界線,不自覺的便和中國漸行漸遠,民進黨處心積慮營造的「天然獨」乃應運而生。

接著來看看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期間,課文是如何闡述的。我們看新版歷史教科書描述總督府締造了許多建設成果,姑且不論日本的目的為何,是否真的為台灣百姓謀福,但也不妨逆向思考,如果沒有總督府的籌謀,台灣人就毫無作為,一無所成嗎?單就取消「放足斷髮」這個陋習來說,過去部編版的《認識台灣歷史篇》,詳述了大稻埕的醫生黃玉階,已經發起「台北天然足會」,鼓吹放足,各地的有識之士接續組成「斷髮會」、「解纏會」、「風俗改良會」,於是「天足」蔚為風潮;現行版本卻全然不提這一段,只強調總督府致力於改良社會風俗,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展開各項基礎建設,以致於台灣的衛生改善,社會進步,人口激增,呈現現代化的趨勢,這不是在長他人志氣嗎?再搭配綠營處處營造媚日的氛圍,無怪乎年輕人哈韓、哈日卻不識辛棄疾,莫非真如這位愛國詞人所寫:「少年不識愁滋味」?面對被斷歷史、去中國、棄孔孟的一波波教改,年輕族群渾然忘我的為一碗日本拉麵排隊,為韓星的歌友會痴狂,卻不知文天祥、秋瑾是何許人!若想苛責課堂上的老師為何不做補充說明,大家只要細觀教改後,歷史科授課時數是如何的縮減,也就不難理解,高舉減輕升學壓力的教改大旗,旗下那一幅幅醜陋嘴臉究竟所為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