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7日,以中、美、英三國名義發表《開羅宣言》,規定「在使日本所竊自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瑚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同盟國又發表《波茨坦公告》,其中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柯喬治認為《開羅宣言》要日本歸還台灣等,是美國面對來自中國的強大威脅,蔣介石可能與日本達成和解停戰,或宣佈中立,退出戰場,保持實力,以便繼續內戰。蔣介石的部屬也可能單獨與日本議和,成立新的傀儡政權。日本即可抽調兵力投入太平洋戰場,將形成美軍莫大的壓力。
雖然《開羅宣言》公佈了,但柯喬治仍極力反對,歸納其理由主要如下:
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是馬關條約正式「永遠」割讓給日本的「戰利品」。就如同美墨戰爭,美國取得墨西哥的領土一般。中國沒有海軍無法收復台灣,美國擊敗日本後,台灣將是美國自日本手中而不是中國獲得的「戰利品」。柯喬治並宣稱,《開羅宣言》只是「羅斯福一時的承諾」,「並非經過官方慎重草擬的官方文書」,「它只是一種表意宣言,重劃日人佔有的領土。文書上所提到的領土,在當時沒有一個地方是在聯軍的手裡。換言之,《開羅宣言》沒有法律約束力,而有待於戰後的和平條約。這些都成為戰後台獨的理論根據,陳水扁還自稱是美國未佔領的海外領土台灣的行政長官,而要求將他的貪污案移送美國軍法審理。
此外,遠東戰略小組則在部署,麥克阿瑟的美軍從澳洲反攻,實行逐島戰術,預計在日本投降前將攻陷台灣。所以,還在哥倫比亞大學成立一海軍研究所,培養管理台灣的行政人員。並在佔領台灣期間,培養台灣人政治領袖,直到戰後和平條約簽訂,實行住民自決,成立台灣共和國。
但「人算不如天算」,硫磺島之役美軍傷亡慘重,麥克阿瑟改逐島戰術為跳島戰術,繞過台灣先攻佔琉球,再攻擊日本本島。更不堪者,兩顆原子彈後,日本就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了。台灣只好「歸還中華民國」,並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謝雪紅批判台獨運動
1945年10月25日,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在接下安藤利吉的降書後宣佈,「即日起台灣的一切政事和人民皆歸於中華民國主權管理之下」,雖有柯喬治和戰後台獨對《開羅宣言》的質疑,但林孝庭在《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一書中說:
「回顧歷史,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在日本戰敗投降後,從未有一個同盟國政府,對於陳儀就任行政長官事提出過任何官方異議和疑慮,此一事間接表明,不論戰後國民政府治理台灣出現過多少缺失和不幸,其對台灣的全面統治,是得到當時國際上的承認。」
台灣光復,雖然沒有任何國家的官方提出異議,但柯喬治和一些美國的遠東外交官卻不死心,一直製造台灣人希望美國托管的話語。「二二八事件」後,又支持廖文毅鼓吹台獨。資中筠在(中美關係中台灣問題之由來》一文中說:
「台灣省主席魏道明於1947年12月發表長篇講話,以強烈的措辭駁斥分離台灣的企圖。他說,謠傳台灣人民希望脫離祖國而願意接受外國的統治,這一說法不僅是對台灣人民的侮辱,也是對全體中國人的侮辱。他回顧了台灣為日本帝國主義強佔以及歸還中國的經過,然後說,在戰後可能遠東有一些遺留的問題有待對日和會解決,但台灣問題早已決定,《開羅宣言》已明確指出台灣應歸還中國。」
1948年10月25日,「二二八事件」失敗後逃到香港成立的「台盟」也發表《台灣恥政三週年告同胞書》,其中說到:
「美帝的走狗們利用本省人民厭惡蔣政權的情緒,和一部分人民的不正確的排外思想,捏造『託管』『獨立』的謬論,但我們必須明白這種分離陰謀,是要把台灣變成美帝殖民地的賣國行為。」
1949年9月3日,「台盟」主席謝雪紅也發表聲明稱:
「日本投降以後,美帝國主義更處心積慮,想取日本在台灣的地位而代之。美帝國主義一方面勾結國民黨匪幫取得了台灣的海空軍基地,控制了台灣的工礦事業和經濟命脈,使台灣人民過著痛苦的生活;另一方面,它積極策動台灣一小撮敗類如廖文毅之流進行所謂『台灣獨立運動』的陰謀活動,以便進一步將台灣變為美國殖民地,但由於台灣人民和中國人民早已洞燭其奸,廖文毅這一小撮民族敗類的活動並未產生如其美國主子所希望的結果。」
孫立人、吳國禎的失敗
美國對台政策的重新調整,當是因為1948年「淮海戰役」,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美國代理國務卿羅威特(Robert A.Lovert),要求軍方提出一份共黨佔領台灣對美國戰略安全的評估。而有11月24日,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李海上將提出之備忘錄云:
「台灣及其鄰近島嶼一旦落入不友善政府之手,其戰略意義更為重大。除非台灣不落入克里姆林宮陣營其勢力延伸至琉球、菲律賓。果真如此,將對我國安全產生極不利的戰略影響。」
羅威特還在備忘錄上加註建議杜魯門總統說:
「國務院充分認識到,如果台灣要免於淪陷入共產控制,或許美國必須採取軍事行動。它亦強烈認為,基於政治之理由美國必須盡力避免片面干預。不過,時機尚未如此迫切。美國尚未使用盡一切政治途徑解決此一難局。它或許仍有可能鼓勵中國成立一個非共的地方政府,自己促成台灣免於淪陷入共黨控制。
同時美國亦應準備,一旦上述措施均告失敗,必要時即以武力干預。美國之軍事干預不宜公然的以美國的戰略利益為基礎,而宜以國際上可接受之原則,即台灣人民自決之原則,進行干預。這就牽涉到台灣自主運動。如果島上中國政府明顯的已無力阻止台灣陷共,則台灣自主運動即可全面發動。」
「成立一個非共的地方政府」,後來即有孫立人和吳國禎,但都在蔣介石的鐵腕下失敗,孫被監禁,吳逃亡美國。「台灣自主運動」則有當時的廖文毅和後來的「台獨聯盟」。只是還未「全面發動」,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接著又是韓戰爆發。
1949年10月26-27日,艾奇遜國務卿親自主持遠東政策討論會,要點在於為離間中蘇共,而放棄武力佔領台灣,也放棄的民族自決為由,向聯合國申請台灣托管。李海和羅威特是假設中共佔領台灣即蘇聯擁有台灣,故全面發動「台灣自主運動」,以免台灣落入中共之手,而成為蘇聯陣營。艾奇遜和遠東政策討論會更棋高一著,為離間中蘇共而放棄佔領台灣和台灣托管。
1949年12月23日,國家安全會議之「美國在亞洲之地位」案言:「欲扼制蘇聯,須先奪取中共於蘇聯之手,欲弱蘇聯,亦必先強中共,中共強則蘇聯因肘腋常掣之顧慮,其向外發展之壓力自輕,中共弱則蘇聯臣服了中共之後,其向外壓力將不可制!蘇聯倘用其對待東歐衛星國之方法,榨取中共之資源,中共與蘇聯之間,不久必生衝突。如此,則中共將成為蘇聯之負債而非其資產。」
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制蘇
1949年12月29日,艾奇遜發表談話稱: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把蘇聯視為他們偉大的和唯一的朋友。對於這一切我們必須抱持著長期的觀點,不能只看六至十二個月,而是要看六至十二年。我說,蘇聯試圖使中國北方諸省脫離中國,這裡面埋藏著中蘇不可避免的發生衝突的種子。毛實際上不是一個衛星,他掌權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由蘇聯軍隊扶植上台的。我指出這一情況是我們在中國的一項重要財富。除非為了特別的戰略目的,否則我們不能採取某種行動,使我們代替蘇聯成為中國的帝國主義威脅。」
1950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除了逕自命令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外,並命令艾奇遜考慮以麥克阿瑟駐日美軍,解除蔣介石武裝,將台灣「歸還」日本,艾奇遜則答以此事已考慮過,「暫時不宜」。接著1951年美、英、日簽訂《舊金山和約》,而無任何中國代表參加,規定日本放棄台灣、澎湖主權,但沒說放棄給誰。這就是世稱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另一方面,1952年,蔣介石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1954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協防條約》。蔣介石在台的統治權總算確定下來,美國則企圖製造兩個中國。並在海外支持台獨運動,以備蔣介石與中共和解,則以台獨政權取代之。【待續】◆
社論
國際視窗
川普劍指北京
兩岸關係
歷史思潮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