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睡獅醒來時

斯特羅坎(俄羅斯)


十億多人口的國家其經濟增長速度繼續高居世界第一位1993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13%。而且更能說明今日中國在世界上所佔位置的不是數字,而是北京務實的領導人在對外政策上取得的突破。最近幾個月,中國成功地辦成了一件難以完成的事情:「在不放棄原則的情況下」使西方停止了1989年事件之後實行的外交抵制。

孤立共產主義的中國,等待民主制在中國獲勝,只有在此之後才同中國進行合作──這就是迄今為止華盛頓方針的表現。

克林頓內閣的「對華政策」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克林頓的前任布希在不久前向亞洲發表的講話中再好不過地說明了這一轉折。他說,美國應當不是激怒或孤立中國,而是要同它尋求共同語言,並且不要等到民主制獲勝之後,而是就在今天。

美國改變對華政策的原因何在?決不是在人權和軍備擴散問題上的分歧已經消除──分歧過去和現在都一直存在。問題在於美國整個對外政策的重點都發生了變化,今天的主要注意力已從安全和裁軍問題轉向了世界經濟。

「冷戰」的結束改變了地緣政治的許多論點。美國著名外交家阿馬科斯特不久前說:「今天的安全就是貿易的權利。穩定就是搞好貿易平衡。外交只是一個薄薄的幌子,商人們利用外交為自己的事業服務。」

美國和中國都很好地掌握了這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克林頓政府的讓步完全不是北京反擊的結果。白宮在美國工商界的影響下重新修改了自己的立場,美國工商界不希望失去中國這個大市場。

看來,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藐視華盛頓壓力的國家。北京清楚地知道,即使大聲宣佈再次給予制裁,事情的發展終究是會受阻的。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冷戰」結束後兩極世界的解體不僅給美國,也給中國帶來了明顯的好處。中國認為舊的地理戰略結構被破壞是實施合乎北京領導人心意的「多極化」理論的基礎。根據這一學說,今天的世界至少是圍繞三個極,準確地說是圍繞三個經濟力量中心重新組合的:美國、歐共體、亞太地區。現在亞太地區許多國家都認為中國是該地區未來處於領袖地位的國家之一。

中國具備走上這一領袖地位的全部前提條件,香港擬於1997年歸回中國管轄,中國大陸和台灣將統一(這種可能性說得越來越多),這些情況都描繪出「統一的中國」的藍圖,中國的潛力不知將擴大多少倍。此外,東亞新興工業國都把快速發展經濟的希望同擴大對中國的出口聯繫起來。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和外交後方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牢固。順便說一句,東京、華盛頓、漢城、新德里、伊斯蘭堡、還有莫斯科高級人士1月份對北京的訪問也證明了這一點。

(原載《莫斯科新聞》週刊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