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美國參眾兩院代表經過協商,接受穆考斯基修正案,把《對台灣關係法》優於《八一七公報》的文字載入國務院的預算授權法案中。美國統治者「拆散中國」的意圖已經不是新聞,最近國會的動作不過是具體行動之一。
在輿論陣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則透過部分所謂「民運人士」和學者,披著學術的外衣,用中國的語言做準備工作。紐約《北京之春》刊載曾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長候選人的余英時對「鄧小平之後的中國」的訪談即為其中之一。本期刊出岩卉先生大作《請尊重基本的歷史事實》,讀者從其中或可認識會用中文的美國人余英時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歷史學者」。誠如岩卉先生所說「如果余先生正視自己的責任,就不會在不應該的地方『應該』文章,在沒有道理的問題上硬要找出所謂的『道理』來」。
強調《對台灣關係法》優於《八一七公報》,主要是否決美國在上海《八一七公報》中就對台軍售不超過中美建交後幾年間的水平,並逐年降低所做承諾。在戰略上為兩岸關係埋下不穩定因素,在經濟上為美國軍火商多找一個冤大頭。本期刊出何頻先生對何新的訪談紀錄,在西方處心積慮謀中國之際,提醒兩岸的中國人我們已進入多事之秋。冀望南非為率先成全「兩個中國」之灘頭堡的李登輝及圍繞其身邊的佞臣們,不為大陸十幾億人想,也請為台灣兩千多萬人想,畢竟台灣財政經不起軍火商「內外交征利」的折騰,一旦拖垮後,兩千多萬人何去何從?
從「千島湖事件」發生後李登輝和連戰公開罵中共為「土匪」,譴責中共「漠視人權,草菅人命」來看,兩岸關係不需軍備競賽刺激,就已經夠不穩定的了。不穩定的根源,在以執政黨主席李登輝為首的「你不讓我獨,我就不跟你統一」的「獨台」心態。執政黨處理「千島湖事件」的虎頭蛇尾,不過是藉題發揮之後發現文章作不下去的窘態。
本期我們製作「千島湖風暴」專輯,除對事件中罹難的兩岸同胞表示哀悼外,也希望在扭轉台灣大眾媒體的「造勢」與「一犬吠影,百犬吠聲」風氣上有所助益。
杭廷頓「文明的衝突」論調是美國統治者在冷戰後鼓吹的新理論。本期刊出馮紹雷、趙世瑜、朱高正三位先生對他的批評。
本刊對台北上演的所謂修憲「大戲」向來少有評論。我們認為不解決兩岸關係的定位問題,這一切動作只是政客的現實權力之爭,與兩岸人民的福祉無關,與歷史無關。◆
社論
世界與中國
千島湖風暴
文明衝突討論
台灣事情與兩岸關係
文化與歷史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