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台政策的回顧與前瞻

《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年

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1979年元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是自1949年兩岸分離形成台灣問題以來所發表過的五次「告台灣同胞書」中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這是新時期中共政府對台方針政策的重要宣示,標誌著由「武力解放」向「和平統一」的重大轉變。

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是在國際、國內、島內形勢發生重大改變的環境下應運而生的。

撤軍、廢約、斷交

1978年12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建交《聯合公報》,美國政府在《聯合公報》中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同台灣斷交、撤出軍隊和設施、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兩國宣佈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軍事的撤出,為中國人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用和平商談的形式解決創造了有利條件,大大增加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作出了把全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鄧小平說「我們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那就有必要對我們的外交政策作出適當調整,我們的對台方針也要作一些變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會議指出:「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我國神聖領土台灣回到祖國懷抱,完成統一大業的前景,已經進一步擺在我們面前。」

島內情況在兩岸分離30年來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台灣經濟發展較快,生活水平提高,多數民眾安於現狀、求穩怕亂,不希望重起戰亂;另一方面,島內一些愛國有識之士,特別是跟隨國民黨去台的大陸籍老兵及其親屬要求兩岸統一、早日結束骨肉同胞被人為分離之悲劇的呼聲越來越高。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亦實事求是地根據島內實際情況的變化務實調整對台政策,正式提出了「和平統一」戰略,取代過去「解放台灣」的提法。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鄧小平親自佈置了在1979年元旦,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名義發佈《告台灣同胞書》這份重要文件。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12月26日開會討論通過,就在1979年1月1日公之於世。

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

文告既要面對台灣老百姓,也要面對台灣當局。行文不用黨報社論的格調,語氣委婉平和,既曉之以義,也動之以情,行文半文半白,適應台灣同胞的習慣,讓他們看得下去,聽得進去。這篇全文1,800多字的文告提出:寄希望於1,700萬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反對台獨是共同立場,合作的基礎。不再重彈「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舊調,而是反復強調實現祖國統一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願望和責任,希望台灣當局以民族利益為重,對實現祖國統一的事業作出寶貴的貢獻。為了緩和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宣佈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建議通過商談,結束兩岸的軍事對峙狀態。主張儘快實現通航、通郵、通商,可以進行任何範圍的交往接觸,包括探親訪友、旅遊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

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以後獲得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熱烈擁護和積極響應,台灣海峽出現了和緩氣氛。在這個基礎上,1981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32週年國慶前夕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名義發佈了「有關和平統一台灣的九條方針政策」,俗稱《葉九條》。

《葉九條》公佈前,我很榮幸受到國務院邀請在北京鐵獅子衚衕孫中山故居,和其他四個台灣同胞與日後成為社科院台灣研究所骨幹的學者,就對台方針政策進行交流。討論最熱烈的,是為了台灣和平統一應該與誰談判?和平統一後的台灣要怎麼稱呼?就第一個問題,我主張應與國民黨談判。他們就問為什麼,國民黨能代表台灣人民嗎?我說,第一它是台灣執政黨,當時雖有不少黨外人士,但並無足以號召群倫的代表人物,而民進黨當時尚未成立,因此,除了國民黨外,根本找不到談判對象。況且自1971年蔣介石被驅逐出聯合國以後,蔣經國為了鞏固在台統治基礎,積極大量發展台灣地方派系人物及菁英入黨。根據統計,當時台籍同胞已佔國民黨黨員的80%左右,地方黨部主委不乏台籍同胞,中央也有台籍同胞代表,國民黨已經「台灣化」了,因此,它當然可以代表台灣人民進行談判。

兩黨對等談判 實行第三次合作

至於第二個問題,有人說可以叫做「台灣自治區」。我說只有少數民族聚居並且佔相當比例的地區才能夠成立「自治區」,而台灣不是少數民族為主的地區,台灣居民絕大多數是包括閩、客為主的漢人,少數民族佔人口比例不到3%,而且分散生活在全島各地,因此不能成為自治區。台灣和平統一後可以稱為「台灣特別行政區」,這有前例可循。在蔣介石時代就有「贛南行政區」,海南島在建省前就稱為「海南特別行政區」。我的意見應該是呼應了他們的想法,後來《葉九條》第一條就建議舉行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第三條表明,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台灣地方事務。

《葉九條》中被人議論最多的是第六條:「台灣地方財政遇有困難時,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補助」。1981年台灣經濟比大陸好,外匯存底也比大陸多,因此,很多人懷疑這一條是否能夠兌現落實。究其源頭,這一條是1963年根據毛澤東率先提出,周恩來歸納總結的「一綱四目」的第二條而來的。「一綱」就是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則是:1.台灣統一於中國,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台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悉委於蔣介石;2.台灣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經費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3.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一俟條件成熟並徵得蔣之同意後進行;4.互約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事。當時台灣每年的赤字約八億美元,北京認為能夠承受,以表心意。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私人財產和私人企業或沒收,或公私合營,最後改造成為國有,台灣同胞對此顧慮重重。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為解除台灣同胞的顧慮,在第四條台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特別加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這一句。第五條,葉劍英特別加上「政治機構」一詞,寫成「台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第七條是參照毛澤東曾經為解除去台人員想回大陸定居,但又怕遭到大陸的歧視,特別批示表明,「台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願回祖國大陸定居者,保障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第八條「歡迎台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各種經濟事業,保證其合法權益和利潤」,是當時主管經濟的副總理谷牧增加的。第九條說:「統一祖國人人有責。我們歡迎台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眾團體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各種方式提供建議,共商國是。」

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和1981年《葉九條》基本確立了「和平統一台灣」的原則和方針政策。其後1983年鄧小平概括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在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等單位進行的春節茶話會上發表了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八項主張和看法(簡稱為《江八點》);2005年4月29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和國民黨主席連戰進行了60年來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首次會談,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延續了以上的原則和方針政策。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江八點》第四點提出了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搞「台灣獨立」的圖謀的。胡連「共同願景」提出了促進儘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以及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講話,提出了《胡六點》具體闡述其對台政策理念,並取代2005年3月4日民進黨執政時期所提的《胡四點》又稱「四個絕不」,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和反對台獨活動絕不妥協。《胡六點》成為馬英九上台、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後中共對台政策最高綱領。《胡六點》除了延續胡連「共同願景」之外,特別提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包括大陸和台灣在內的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有責任維護好、建設好這個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要靠兩岸同胞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台灣同胞將同大陸同胞一道,共享一個偉大國家的尊嚴和榮耀,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

2005年8月16日,馬英九正式擔任國民黨主席,將連戰與胡錦濤達成的五項「共同願景」列進國民黨黨綱。不僅如此,2008年馬英九第一次競選「總統」時,還將達成「和平協議」列為他的政見。2012年他尋求連任時,在2011年10月提出的「黃金十年」願景中也包含《兩岸和平協議》,但加了「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和國會監督」三頂帽子。馬英九連任後卻很快將這一政見收了回去,並說只有通過公投才會與大陸簽訂《兩岸和平協議》,這等於設置了很高的門檻。有人認為馬英九的變卦可能是屈服於美國的壓力,因為一旦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美國的國內法《台灣關係法》就形同具文,同時,美國再也沒有藉口對台軍售。

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會面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飯店會面,這就是萬眾矚目的「習馬會」或「馬習會」。這是兩岸分離66年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象徵歷史上最大突破。為顯示實質對等與尊嚴,雙方在會面上以「大陸領導人」與「台灣領導人」的身分見面,並以先生互稱。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會中主要就兩岸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雙方沒有簽署協議或發佈共同聲明,也沒有舉行聯合新聞記者招待會。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十九大的報告中有關台灣問題的部分強調必須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

習近平說,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習近平強調,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堅決反對。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其中「六個絕不」被視為是對「台獨」分子的嚴厲警告。

「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2018年2月28日,國台辦在「二二八」71週年的日子宣佈《31項惠台措施》,其中12項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19項涉及逐步為台灣同胞提供與大陸同胞的同等待遇。31條措施有三大特點。一是圍繞國家重大行動計劃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二是量身訂制,提出針對性強的解決辦法;三是涵蓋財稅、用地、金融、就業、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領域,開放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涉及部門之多,都前所未有。是明顯回應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有關台灣問題部分的講話,體現了硬的更硬、軟的更軟。一般普遍認為,這是「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具體落實。

11月24日台灣「九合一」 選舉後,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之際,兩岸關係迎來了新節點。

在「九合一」選舉中,民生、經濟是主要議題,但兩岸關係與這兩個議題密切關聯,雖不是水面上的議題,也是水下的暗潮。之前高雄市市長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在與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進行政見辯論,涉及兩岸關係的問題時,毫不迴避正面表明他支持「九二共識」,這就使兩岸關係的議題浮出水面。韓國瑜提出,如果他當選,一定要做到「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改變高雄「又老又窮」的面貌。「貨出得去」當然是指台灣的農漁特產品能夠行銷大陸;「人進得來」當然是歡迎陸客來台觀光旅遊。韓國瑜這個「拚經濟顧民生」接地氣的口號竟然捲起了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韓流」,形成韓國瑜「一人救全黨」、陳其邁「全黨救一人」的強烈對比。「韓流」旋風不僅讓民進黨盤踞20年的高雄翻盤,而且還外溢其他縣市,使國民黨獲得了15個縣市長席位。

韓國瑜當選後認為,他個人支持「九二共識」是獲得高雄市民擁護的,這一信號非常強烈。其他縣市的國民黨當選人也紛紛響應韓國瑜的號召,形成了藍營的共識。他們紛紛表示將設立「兩岸工作小組」,推動兩岸交流事務,國台辦對這個新動向也給予積極回應。目前看來,大陸到高雄的觀光旅遊「列車」即將啟動,藍營執政的縣市與大陸的經貿交往前景看好。

眼看今後藍營執政的各縣市與大陸的交流暢旺,綠營執政的各縣市卻因蔡英文的政策寸步難行。蔡英文可以不顧人民的死活,但綠營的縣市長必須照顧人民的日常生計,發展經濟,因此綠營執政的桃園、台南、屏東已表態要搭這個便車,均沾利益。

「九合一」選舉後地方接受「九二共識」,形成包圍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中央」的態勢,我們要看蔡英文還有多少底氣抗拒這股壓力。而此次的選舉結果,也給大陸引領兩岸關係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更積極主動使「九二共識」深入民心。韓國瑜捲起的「韓流」,使國民黨擺脫「賣台」這頂紅帽子的恐懼症,如何在這個基礎上,在兩岸關係上促使國民黨更進一步朝著既問經又問政的方向前進,甚至在2020年重新執政後,積極考慮簽訂「和平協議」的可能性。

在迎來《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之際,我們回顧自1979年迄今,大陸對台政策具有高度的連貫性。在堅持原則立場絕不動搖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其內容和具體措施,同時參照當時的形勢變化,採取務實的做法。雖然不免讓人有「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感慨,但日久見人心,正確的道路是一定走得通,並且將越來越寬廣、越順暢。40年來大家也看到《告台灣同胞書》的一些政策主張都變成了現實,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的整體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在40週年之際習近平可能會發表對台重要講話,我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