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義利觀

王睿
(高中國文教師)


不分選前選後,藍營和部分媒體持續以「賺錢」、「發財」等字眼,引逗選民對生活的原始欲望,恐怕忽略了負面的影響--欲壑難填。生存、發展固然有其正當性,但不宜忽略其不同層次的正當性。「九二共識」如果被台灣人集體認知為簡單的「發財共識」;那麼反過來看,台灣人也會被簡化成「有奶便是娘」的低能兒童,或唯利是圖的選舉生物。

一個簡單的反問是:如果美、日等國能提供更多的遊客、更好的軍火、更大的市場,以換取台灣當作反中前沿,那麼台灣人是不是就否認「九二共識」、改認「印太共識」或「民主同盟」?所謂「台灣人的主體性」,難道就是不別親疏的「賺錢」、「發財」與「拚經濟」?後藤新平曾評說台灣人「貪財」、「怕死」、「愛面子」,難道一語中的?

更要緊的是,大陸一般民眾怎麼看待台灣選舉的前後反覆?「愛面子選舉」和「貪財選舉」的本質,是不是一樣的可笑又可悲?傷害大陸人的感情以後,重新叫大陸人來接受「兩岸一家親」,要大陸人不計前嫌開放「發財通道」的同時,是不是也需要自己實踐一個悔過自新的歷程?同胞或許不講誰欠誰,但最幼稚的媽寶心態,就是把人當成沒有情緒和分辨能力的乳牛,可以予取予求。

「九二共識」不是簡單的「發財共識」,它是自1895年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復興崛起歷程上的一個標記。上世紀中葉以來的兩岸分斷,是在外患背景下的內戰遺留使然;「九二共識」則是在這種遺留中,兩岸中國人堅持民族主體性的成果。2015年11月初,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並重申「九二共識」,就是其具體表現的方式。

然而最近20多年,台灣人的中國認同「道統」,自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領銜「去中國化」教育以來,已尊嚴掃地。在過去,即使兩岸囿於國共內戰而存在政治牴觸;但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對台灣人的敬重,是因台灣人對中國認同的堅持。經濟發展或早或遲,都是技術領域;但文明教化,卻是人格建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次台灣選舉不過是再證明這條規律。藍營雖然在選舉中以「九二共識」勝出,但相較大陸對「一個中國」不變的堅持,台灣卻已在選舉反覆中自失尊嚴。換句話說,藍營選後若在「九二共識」上自動退卻或原地踏步,則「九二共識」將徹底淪為台灣的政治騙術而盡失人心,無法挽回。

台灣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生存發展全靠外部市場,如今隨著自身產業基礎的萎縮,海外競爭力已大不如前;加上美國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台灣的生存發展更加倚賴兩岸合作。綠營藉以閃避「九二共識」的新南向政策出現後遺症,就是腦子用錯地方的教訓。今後,若藍營以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還可以復辟舊夢,恐怕是低估大陸朝野的眼力、錯估台灣經濟的有限性與依賴性。

藍營勝選只是台灣人腦子糾偏的反映,選民需要藍營作為恢復「九二共識」的工具,這是藍營本身將「九二共識」工具化的後果。而既然是工具,藍綠無不可被拋棄。如果藍營不甘於此,應主動恢復「九二共識」的政治倫理與歷史正義,即主導台灣人恢復「中國認同」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在台灣建構超越經濟波動的人心基礎。

否則,既沒經濟條件,又無中國認同,卻扛著「九二共識」的牌子招搖過市,恬無恥感地狂喊「陸資陸客趕緊來」,豈不照見後藤新平當年獰笑與蔑視台灣人的歷史魅影?◆